【摘 " "要】高中生有旺勝的求知欲,照本宣科的講解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面對這些高中學生,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歷史老師,應如何去活躍歷史課堂氣氛,從而使得歷史教學能夠有效地進行呢?本文筆者就以自身幾次典型的公開課作為案例,對教學過程中采取的一些方法進行歸納和探索。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氣氛 "活躍
高中生有旺勝的求知欲,照本宣科的講解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面對這些高中學生,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歷史老師,應如何去活躍歷史課堂氣氛,從而使得歷史教學能夠有效地進行呢?本文筆者就以自身幾次典型的公開課作為案例,對教學過程中采取的一些方法進行歸納和探索。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從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特征來看,對于剛升入高一的學生要注重歷史學習的生動性,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案例一:必修一專題七《二 "美國1787年憲法》
這是筆者新上崗第一學期的一次公開課,以此課為例,談談如何在枯燥的歷史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置一:視聽覺的沖擊。以紀錄片《大國崛起》視頻導入,馬上吸引了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對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有個大概了解,再由此自然地銜接到第一部分內容中的“邦聯制”。
設置二:形象圖示的聯想。將抽象的歷史知識點借用一定的手段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比如這一課關于中央政府的權力構建體現三權分立原則,就可以用三角圖示來顯示其關系,總統、國會、法院分別行使行政、立法、司法權,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三權分立,實現權力的制約與平衡,還可讓學生結合平時玩的游戲“石頭、剪刀、布”的關系理解這種單向制約和雙向制約的區(qū)別。
設置三:歷史情景的再現。為了更為深入地理解三權分立,權力的制約平衡,請同學來表演歷史情景劇“水門事件”,選幾位同學分別擔任總統、法官和國會議員等角色,其他同學在觀看的時候,思考:“水門事件”的處理體現了參議院、總統、法官各有什么樣的權力?通過同學們到位、生動的表演,對于三者的關系就會更深刻的記憶,實現了本課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有激發(fā)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二、培養(yǎng)整合能力
通過半個多學期的學習,高一學生已經基本上適應了高中歷史學習的習慣,思維方式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已經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號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礎的知識可以通過問題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整合能力。
案例二:必修二專題六《二 羅斯福新政》
設置一:播放音頻,歸納材料。課本上關于經濟危機的講述是干癟和結論性的,學生比較難于理解和感受經濟危機的危害。以一位普通美國人彼得一天找工作的過程為例,請同學們聽錄音,同時課件展示經濟危機影響的圖片,看看他的生活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遇到了什么困難?這樣設置的意圖是通過鮮活生動的案例,讓歷史“活”起來,使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深刻理解那場經濟危機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巨大影響。這是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前提。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像做英語聽力一樣不自覺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整合歸納了音頻材料的要點。
設置二:角色扮演,整合史實。設置歷史情境,讓學生假設是自己是羅斯福的“智囊團”成員,把學生分成金融、農業(yè)、工業(yè)和就業(yè)四個委員會,為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幫助羅斯福總統解決彼得和彼得那個時代的美國人遇到的困難。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體驗歷史,在歷史情景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同時通過分組討論,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空間,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讓學生體會自主之樂(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合作之趣(互相啟發(fā)、互相探討、取長補短、豐富知識等),探究之悅(探究獲得新知),提高了教學質量。這也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最終輕松整合了知識點。
三、論證評價史實
歷史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要充分化。高考對于學生歷史知識能力最高層次的要求,就是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對歷史事件評價、從歷史事件中得到的啟示)。所以教學過程要設置疑問,讓學生多參與而且主動參與到歷史的教學和學習中,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放手讓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進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學習。
案例三:必修二專題二《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
設置一:辯證看待歷史事件。本課問題探究設計中就有這么一道題 “從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世界歷史發(fā)展大潮流等角度出發(fā),分析、評論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帶來的影響?”要求學生討論的過程中一分為二的看待這種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讓學生暢所欲言,對這種社會結構變動帶來的破壞性和建設性可以各抒己見,不要太快把結論限定。最后教師再總結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方面是壞破性:帶來了災難,激化社會矛盾;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市場,淪為資本主義的附庸;另一方面是建設性:客觀上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v觀整個世界發(fā)展的大潮流來看,從生產力水平來看,還是以建設性為主的。
設置二:獨立提出自己看法。這一課重點之一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所以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關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否是‘歐風美雨’的產物”的問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中國新興的近代企業(yè),絕大多數是從無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業(yè)成套的移植過來。”因此,它是“歐風美雨的產物”。另一種意見認為:“本來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就在緩慢地朝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方向發(fā)展?!彼越虒W過程根據不同班級的學情臨場應變,在相對活躍的班級就可以以小型的辯論會形式展開正反兩方的辯論。教師可以在總結的時候,把史學家們的觀點,傾向跟學生簡要說明作為一個參考。
綜上所述,經過筆者兩年多的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基礎出發(fā)考慮,采取了上面的幾種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當然,由于經驗不足,還有很多教學的方法需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需要在與學生互動實踐中不斷完善,最終實現師生共同享受課堂的樂趣,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朱漢國 馬世力《高中歷史必修一》人民出版社2009年
包秀蘭《談高中歷史課如何活躍課堂氣氛》《新科教》2009年第12期
李紅英《歷史教學中如何活躍課堂氣氛》《新課程教師》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