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要通過數學語言,用它特定的符號、詞匯和句法去認識世界?!边@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數學的過程中發(fā)揮數學語言的功能和優(yōu)勢,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很多學生在學“啞巴數學”,他們只能夠寫寫算算,而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與別人交流合作,因此局限了他們的學習空間,所以我認為如何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可是,數學是一門藝術,數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那么小學數學教師應如何教會學生數學的語言呢?
一、使數學知識生活化,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數學是一些符號與文字的結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卻是豐富多采、充滿情趣的,是學生天天經歷的。他們對生活充滿著具體的、感性的認識。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及舊知出發(fā),將生活中有關數學知識的內容引入課堂,并與課堂所教知識相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有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計劃與實際的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服裝加工廠,原計劃生產1400套服裝,每套用布1.4米,實際比原計劃節(jié)約0.1米,實際生產多少套服裝?”學生計算出結果為1507.69套。這時很多學生都用了四舍五入法求出為1508套。這里就需要學生利用生活經驗想一想:現實生活中工人叔叔能把0.69米布再做一套衣服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后,他們一致認為:這里的0.69米應該舍去,正確的答案為1507套。
2、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自主探究,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由于學生的數學思維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引導他們借助生活表象來學習知識,激發(fā)探究欲望。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25-97=125-100+3”,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3,難以理解。因此,我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自主探究:媽媽帶了125元錢去商店買了一只97元的特價電熨斗,準備用來熨衣服。她付給營業(yè)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25元減去100元),營業(yè)員找回3元,(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3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這樣教學,讓學生對數學的抽象思維找到了具體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腦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實現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jié),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其通過學習理解了的數量關系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在解決豐富多變的生活實際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例如在教了“三步計算應用題”后,我上了一節(jié)《我們去秋游》的實踐活動課,由于時值秋游季節(jié),而學校秋游方案遲遲未定,于是我請學生通過上本地旅游網站查閱資料,打電話咨詢有關景點選擇值得一游的秋游地點,并設計一套秋游方案,供學校參考。學生們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在教師的指導下紛紛收集制訂方案的所需資料,諸如團體門票價格、包車價格等,并自發(fā)地組成小組共同商討制訂方案。最后,學生送上來的秋游方案,令我大開眼界,不光計算準確,而且還考慮到了許多我所沒有預料到的:包車時根據學校學生數,大小車搭配;學生身邊帶多少錢,怎樣合理使用……有的秋游方案甚至還在最后寫了這樣設計的理由和好處。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熟練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在充滿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學、實踐數學,讓學生在富于彈性空間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合作與處理信息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激發(fā)了他們的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數學依賴于生活,數學語言就要服務于生活?!缎抡n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注意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充分說明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讓數學教學貼近生活。例如:我們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方法是:側面積+底面兩圓的面積這是數學語言,把它用來解決生活中這樣一個問題:“張師傅要做一個水桶,高0.8米,底面直徑40厘米,問:張師傅做這個水桶需要多少鐵皮?”因為學生在生活中經??吹剿?,知道水桶是一個底面,把抽象的問題轉換成現實的生活實際,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就很輕松多了。
可見,教學中的數學語言是服務于生活的。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數學教師要注意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yǎng)。只有具備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才能夠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參與數學活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數”中自有言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