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這是由英語教育的目的決定的。中小學英語教學應摒以詞匯和語法教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改變教師占有絕對話語權和費時低效的現狀,轉變觀念,努力創(chuàng)新,以學生的心智發(fā)展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使英語課堂真正彰顯“人性”。
【關鍵詞】英語課程 "人文性 "工具性 "典范英語
一、引言
在我國對英語課程性質的認識經歷了從以知識性為主到知識與技能并重再到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的過程。早在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就明確了語言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最近頒布的《課程標準》更是首次將英語課程的人文屬性與工具屬性并列,這意味著在經歷了過度關注語言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學習者自身情感體驗之后,國家語言政策更加彰顯“人”的意義,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外語教育思想。
反觀今日的英語課堂教學,以傳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占據主要地位,在“應試”枷鎖桎梏下的學生和教師仿佛戴著鐐銬在舞蹈;課堂上的朗朗讀書聲退化成了枯燥的閱讀理解題;本應精彩的英語視聽演變成老師放錄音——學生做題——師生對答案的機械操練;英語寫作題材幼稚化,寫作模式程式化。在功利思想的左右下,英語課堂教學已然喪失了有聲音、有思辨、有情感的語言特質,日益趨于理科化。這樣的教學缺乏生氣,缺乏人的精神建構,缺少文化的內涵,難怪連許國璋先生都感慨到:中小學十幾年,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百十篇從幾十字到幾百字的對話或課文,操練一些四會五會的技術,束縛了孩子們的智育發(fā)展,忽視了心智健全成長,我們對不起他們。
二、反思
我們的英語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首先,長期以來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語言被認為是可以由被分割的詞匯、語法等成分構成,因而語言教學也就是由被割裂的詞匯、語法等的教學組成,而語法、詞匯的教學則是要通過機械操練來實現的,因而以熟練掌握為目的的,脫離語境和其功能意義的語法、詞匯操練在英語課堂上隨處可見。而落后的考試評價體系更是讓教師們不得不有所顧忌,只能考什么教什么。英語教學的這種模式化、機械化從某種程度上也滋生了各種英語培訓機構的蓬勃發(fā)展,使英語教育市場化,功利化。
其次,英語課堂上,教師占據著絕對的話語權,學生被當作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為了應付中、高考,學生不得不在毫無語境的條件下死記硬背單詞,記生澀的語法筆記,讀乏味單調的對話和課文,寫言不由衷的“三段論”,這樣的教學抹殺了學生學習的天性,弱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忽視了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學習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久而久之,便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喪失了主動學習的愿望。
最后,看教學效果,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英語究竟收獲了什么?“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現象比比皆是,難怪有政協(xié)委員會發(fā)出“學英語使中國教育質量遭毀滅性打擊”的疾呼,還有人甚至將國民素質的下降歸咎于英語學習,呼吁“取消小學英語課,救救漢語”,英語教學的費時低效一時間成了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其實問題的根本不在于要不要學英語,而在于學什么和怎么學。隨著對有效教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開始反思:英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英語?
三、英語教育再認識
英語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人的精神的教育,遠非僅僅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應該是使學生通過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yǎng)心智,為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其出發(fā)點和歸宿應放在促進學生心智發(fā)展、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上面,不應只考慮其實用目的。換言之,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如何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向學生傳授那些人類歷史上共同的、最基本的、最優(yōu)美的價值觀念以及人之為人的特征。英語教師要擔當的責任不是語言文字的“解剖員”、語言知識的“講解員”或語言技能的“訓練員”,而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者和思想智慧的啟迪者。僅考慮使用目的,僅把語言當工具來看,當技能來訓練,訓練方法和內容不考慮學生的心智需求,會影響甚至束縛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會使學生失去精神培養(yǎng)和心智發(fā)展的大好時機,英語教育到頭來變成了英語培訓。
四、實踐與探索
基于以上思考和認識,我校于2011年參加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之子課題《語感閱讀法與英語閱讀能力的發(fā)展研究》,開展了《典范英語》的課題實驗。課題以《典范英語》這套英國學生學習母語的材料為實驗教材,通過 “語感閱讀”和“家校聯(lián)合”的課題實驗基本模式,在“以讀為本,拼讀領先,聽讀結合,分級加量,形成語感,促說帶寫”(二十四字方針)的課題實施基本原則指導下,就如何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如何改進以應試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如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實現真正的英語素質教育,做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嘗試:(1)課前,參加實驗學生按照要求每天回家模仿朗讀《典范英語》至少20分鐘,并在家長監(jiān)督下將自己朗讀的頁數和情況記錄在跟蹤記錄表上,每周上交學校一次交由教師檢查。在自讀過程中,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好詞、好句的摘抄,概括性的介紹所讀內容。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將碰到的生詞根據發(fā)音歸類,尋找其規(guī)律,幫助學生逐步熟悉并運用“自然拼讀法”掌握單詞拼寫和讀音之間的關系,克服生詞拼讀、記憶的困難;(2)課內,教師利用每周的兩節(jié)實驗課,在檢查學生的模仿朗讀基礎上,通過問題導入、背景介紹、情節(jié)分析、復述、表演、討論等教學活動和步驟,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故事,剖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脈絡,體會寫作意圖;(3)課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簡寫、續(xù)寫或改寫故事,再次加深理解,學以致用。
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學生對故事的閱讀興趣遠遠超過了課本,大多數同學能夠按照要求按時甚至超額完成任務,且能夠做到惟妙惟肖的模仿,部分同學甚至能夠繪聲繪色的用自己的語言將故事講述出來,其對故事的理解程度可見一斑;在表演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竟能將故事創(chuàng)造性的改編成短劇,并還將其賦予一定新意,其用心程度讓人驚訝;在人物分析和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大放異彩,不但能對故事中人物評頭論足,還能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由故事聯(lián)系生活,思考之深刻,見解之獨到不容小覷。
五、問題和建議
當然,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諸如部分家長不理解,不配合,隨著課業(yè)量的增加,閱讀難度的加大,部分學生逐漸力不從心等問題,但此次課題實驗給我們今后的英語教育教學所提供的啟示遠遠超過了問題。
1. 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輸入,僅憑幾本教材、幾十篇課文在封閉的教室里靠教師的“苦心調教”學不好英語。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盡可能地多給學生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利用現代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2.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尤其是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品,給學生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在情感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讓學生盡早接觸文學作品,不僅激發(fā)了其語言學習的興趣,更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啟迪了智慧。
3.英語作為一門實踐課,其需要達到的語言技能要靠學生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反復練習才能達到熟練的境界。作為英語教師,就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把學生看成能動的主體,促進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全員參與,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