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不可一日不讀書。我是一個讀書是比較慢的人,或許跟自己反應忙有關,總想在書上留下些什么或讓書給我?guī)硪恍┦裁??哪怕是如雁過長空的一聲鳴叫也好。當然,最好是給自己的心靈帶來些許震撼。
我本人是個不太喜歡抱著一本書一直看到天黑,精力有限,瑣事繁多。我沒有機會去體會那些完整的低谷與高潮,總是喜歡幾本書同時看,早晨在熟睡的孩子旁邊,看一本難懂的書,伴著孩子規(guī)律的呼吸,慢慢體會那些難懂的詞句。下午在午后陽光灑進房間的時候,再次伴著熟睡孩子的呼吸,看一本感性的書。即使這樣,我也不愿意走馬觀花,總是看懂了,想通了,在腦海中構建了情節(jié)后,才會去翻另一頁。
在最近幾日,我被王木春老師的隨筆文集《身為教師——一個特級教師的反思》所吸引,最初就是他不斷提及的兩棵木棉樹。校園幾經翻建,兩棵木棉樹被萬幸保存下來,印象深刻的是,若兩棵木棉不在了,他也寧愿跳下樓去了,雖然是調侃,我卻很感動。木春老師一定是感性而又倔強的,在我看來,春到了知道看花,秋來了知道掃葉,在熙熙攘攘中還能寄情于物的人,必然是感性而又倔強的,而木春老師寫到的這兩棵木棉樹,也暗合了我心中的兩棵樹,一棵在過去,一棵在現(xiàn)在。
王老師的過去滿滿的都是些圍繞木棉樹的回憶,那里記錄了他的少年,青春時代和二十年的教師生涯。而我過去的樹,是虛幻的,時至今日,安靜的時候,我依然能夠聽到頭腦中那棵樹生長的聲音,過去的日子,我同王老師的經歷一樣興奮、熱情,頭頂天大的理想,一次次用理想的膠帶去遮蓋現(xiàn)實刮擦的傷痕。迷茫、彷徨,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在形如社會的校園中迷失,如同木牛流馬一樣每天搬運知識。自負、自卑,滿嘴的海闊天空卻還在一次次的帶著學生向著標準答案沖鋒,又一次次驕傲的笑著,從未想過那些沖鋒到底是害了人,還是救了人,自己卻如救世主一樣,拼殺在勝者王侯敗者寇的考試中,從未冷靜下來。自我、自虐,認為自己所做才是真的教育,并愿意為之不擇手段,王老師書中的憤怒情節(jié),與我的經歷一次次的重合,讀完不禁倒吸涼氣,我也有十六年育人經歷了,如同王老師的思考,到底是錯是對?
我也在思考自己,是人是魔?
我過去的那棵樹,年輪里怕也刻著那些掙扎吧?;氐浆F(xiàn)實,我們的校園里也有一棵高大的柳樹,身單立影卻異常高大,約有四層樓高。自從我在這個學校走上講臺,那棵柳樹也就矗立在那里,淡看著校園的一切人事變化,他對于我來說也如同孟浩然詩中憑吊的羊公碑一般,昨日仿佛就在眼前。頑皮的學生爬在他的身上,一批人離開校園,另一批又來了,我也在他的蔭涼下快樂的踢球,甚至在喝醉后繞著他轉圈兒。昨日的余音依然繞梁,伸手一抓,滿手滄桑。
不由得想起多次抄寫過的《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比缃?,人事代謝了,往來的高潮與低谷都隨著時光的流逝漂浮而去了,只有大柳樹仍在,雖然他的伙伴們,更多的柳樹,我記得還有很多學生老師記得的丁香樹,都已經折在建設發(fā)展大潮中了,可這大柳樹卻依然健在。我沒有建議過學校為柳樹做些什么,只是記得學??痴圻^他的枝葉,當時我滿心憤怒,卻并未發(fā)泄,也幸虧沒有發(fā)泄。在大家都理性的奔向前方的時候,還有誰會感性的回頭看看呢?我并不想添這些麻煩。
每次讀到王老師關于他校園中兩棵木棉樹的描寫,我都會在腦海中出現(xiàn)很多畫面,或許我的柳樹不及他的木棉樹美好,但我觀望那樹的眼神想必和他是一樣的。還有一棵樹,是一種希冀,既然印證了我的過去,就會看到更多校園中年輕人的未來,王老師對于書的感情,影響了許多他的學生,他的語文課堂是那樣的不務正業(yè),卻又是那么的溫暖可人,換作我是學生,也會讓考試暫時見鬼,靜靜的聆聽王老師讀詩,那是美的學問,是欣賞的學問,甚至是讓考試蒼白的學問。
印象最深的,就是讀過了一段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外套》,王老師想起了自己的父親而在課堂中哭泣,課后反思為自己的失態(tài)。起初我并不覺得有多嚴重,但當我讀到了《外套》,我意識到那真的嚴重,嚴重的動人,嚴重的感人。于是我立刻購買阿多尼斯的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這詩集的名字,就足夠吸引我這樣擁有陽光下的陰影的人。不得不說,要感謝王木春老師。
讀過了《外套》那首詩,我不止一次的陷入傻傻的沉思,那“明天的明天”震撼著我,我是誰的明天的明天?誰又是我明天的明天?這里面的濃濃親情,讓我的眼眶也一度濕潤,若說王老師在課堂中因為朗讀這首詩而哭泣算作失態(tài),不如說是一種真情流露,相信他的那些學生也都如他一樣,擁有自己的真性情吧。
如今真性情的老師少了,木牛流馬多了,因為沒有人讀詩了。合上那本書的時候,不得不承認王老師的文采讓我拜服,一位語文老師,用大家都能夠讀懂的文字如流水潺潺一般的講述著二十年的故事,句中的之乎者也甚至不及我的行文多,但我知道我這或許才是華而不實,而那二十年故事的陳述與反思,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