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與藝術有剪不斷的淵源,讓藝術走進語文課堂,用形象的、直觀的藝術手段作為輔助文字的媒介,創(chuàng)設課文描繪的情境,讓藝術走進語文課堂。
關鍵詞:藝術手法; 創(chuàng)設情境; 語文課堂; 興趣
中圖分類號:H19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43(2015)08-0095-2
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每一篇課文都是一件文學作品,有的富有童趣,有的生動活潑,有些則充滿濃濃的情意,每一篇文章都在向孩子們展示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情。
一、以圖畫再現(xiàn)情境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動人的畫面,閃現(xiàn)在字里行間。用圖畫再現(xiàn)課文描寫的情境,會使課文形象一下子就鮮明起來。
1.簡筆畫一目了然,頗有情趣
比如教《家》這課,上課之前,老師在黑板上描繪一幅美麗的郊外畫面,讓孩子在視覺上體驗到一種美感,在這樣的審美氣氛和情境中,孩子們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們剛進課堂,就不由發(fā)出驚嘆,唧唧喳喳的互相交流著,這其實也是課堂的前延伸,孩子們置身其中,涌動著傾吐的欲望;人教版《綠色的和灰色的》是一首童話詩,課堂上,老師寥寥幾筆勾勒出的綠色的森林、綠色的小河、綠色的草地一下子就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看似隨手的幾筆卻與老師的語言渾然天成,與課文的內(nèi)容完美結合,頗有情趣。
2.剪貼畫運用靈活,充滿生趣
課堂上,有些畫面不是幾筆簡筆畫就能表現(xiàn)的,復雜的圖案如若上課畫,既浪費時間,畫不好還會弄巧成拙。課堂上恰當?shù)氖褂眉糍N畫,隨著課文的推進,或貼上或拆下,靈活運用,這樣的情境生動有效。如教《家》這課,當老師提出要給白云、小鳥、魚兒、種子找到自己的家時,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剪貼畫,孩子們都非常踴躍,他們爭著要扮演白云、小鳥、魚兒、種子,紛紛將手中的剪貼畫貼在黑板上,并為自己能幫助他們找到家而歡欣鼓舞,整個課堂一下子活了起來。一幅更加豐滿的畫面出現(xiàn)在眼前,孩子們感到特別親切,從而激發(fā)了孩子傾訴的熱情;《綠色的和灰色的》一文中,灰色的狐貍一出現(xiàn),老師就把它藏在碧綠的草叢后面,此時,誰也不會去考證草叢和狐貍的大小是否成比例,你瞧:狐貍仿佛閃爍著狡黠的眼睛窺探著四周,等待小白兔的出現(xiàn),這幅剪貼畫一出場,就已經(jīng)奠定了孩子們對狐貍的感情基調,為課堂說話練習、朗讀練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當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通過投影屏展示的圖畫作品直觀、真切,執(zhí)教《姥姥的剪紙》一課時,投影屏上出現(xiàn)姥姥那滿臉溝壑的圖像,多么慈祥,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記憶,想起了自己的姥姥,觸動人心;而那些構圖精美、內(nèi)涵豐富、樸實生動的剪紙作品,又給了同學們直觀的視覺沖擊,再配上老師富有感染力的描繪,同學們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理解。因此,再現(xiàn)情境時,運用圖畫不但要有“形”,還要有“境”;語言描述不僅要有“形”,還要有“情”,以形激情、入境。
二、以音樂渲染情緒
音樂是一種跳動的語言,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他的節(jié)奏、它的旋律都非常容易激起兒童情感上的共鳴,而且這種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刺激力和感染力,從而使學生激起與課文相似的想象與聯(lián)想,以至心馳神往。
為了營造《綠色的和灰色的》故事的意境,老師精心挑選了兩段旋律,上課時,為了引導孩子們來到綠色的森林,在黑板上簡筆畫的配合下,選擇了一段歡快、靈動的音樂,充滿了幻想和兒童的情趣,仿佛讓我們看到了流淌的小河、飛翔的翠鳥、嬉戲的小動物們……果然,孩子們在音樂的共鳴和驅動之下美美地想開了——當老師提問:“來到綠色的森林,你們看到了什么?”孩子們調動了自己所有的積累和想象暢所欲言。再比如狐貍的出場,那段旋律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愛憎分明,一聽就是壞角色,而且還帶著不可告人的陰謀出場了,“你們看,誰出現(xiàn)在森林里?”老師問?!敖苹暮偂?、“不懷好意的狐貍”……孩子們脫口而出。這兩段音樂與課文、與課堂是多么的和諧呀,渲染了特定的情境,可以說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功效。
用音樂可以表現(xiàn)一般圖畫不足以表現(xiàn)的動態(tài)和意境,特別是那些莊嚴肅穆、悲涼凄慘、驚險緊張的場景。通過補充介紹《姥姥的剪紙》原文的第一段,我們知道姥姥已不在人間,作者壓抑不住對姥姥的思念,滿懷深情的寫下這篇文章,這時老師播放的那段背景音樂有著強烈的震撼力,將無聲的文字化作聲情并茂的語言,將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融入舒緩哀婉的音樂之中,將自己胸中涌動的波瀾,引入學生心田。那一刻,老師的眼角潤濕了,孩子們的眼睛也濕潤了,親情打動了老師,也打動了學生,教室里一片靜默。我想這正是我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之間濃濃的情意,永遠心存一份感激,并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當然,用音樂渲染情境,并不局限與播放音樂與歌曲,也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哼唱,教《家》一文時,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哇哈哈》這首歌曲,既幫助學生突破了教學難點“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這句詩的理解,有作為課間操,邊唱邊做動作,使學生身心愉悅。
三、以表演體會情感
孩子喜歡表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這不僅因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更因為擔當了角色,孩子就會將自己變?yōu)榻巧?,體驗不同的情感,那種新鮮、好奇,令他們激動不已,課堂上那紛紛舉起的小手,爭先恐后要表演的小臉就證明了這一點。
教授《綠色的和灰色的》一課,當表演小白兔機智的躲過狐貍的窺探,成功的逃脫時,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兩片棕櫚葉子,雖然道具簡單,但在老師繪聲繪色的描繪下,幾只“小兔子”蹲下身、彎下腰,躡手躡腳地從“狐貍”的眼皮子底下悄悄地溜過。此時此刻,擔當角色的,作為觀眾的孩子們?nèi)橥度耄皣u”,老師輕輕的“噓”了一下,孩子們馬上鴉雀無聲,個個精神高度集中,如同身臨其境。在此情境中,雖然表演稚嫩,兒童的情感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的角色中,于是角色的喜怒哀樂,就是他們真情實感的流露了。所以,課堂上我們會看到自由自在的小魚兒游來游去,活潑的小鳥兒歡快地歌唱,小種子幸福地發(fā)芽,美麗的荷花翩翩起舞……孩子們由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轉變?yōu)椤爸鲃咏巧?,成了課堂真正的主角。
品劉勰曾說過,“失綴文著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見,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用自己和作溝通的情感去熏陶學生,感染學生、用藝術的審美方式去觸動學生情感的升騰和沖動,音樂畫面的渲染,學生自由想像表演,都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nèi)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產(chǎn)生與書本、與老師、與作者之間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