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要注意搜集個案,啟發(fā)學生打破思維的常規(guī),從新的角度甚至相反的角度進行思索和探究,以克服思維定勢,開闊視野,提高思辨能力。
關鍵詞:課堂定勢; 實踐; 激發(fā)學生活力; 有效
中圖分類號:H19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43(2015)08-0013-1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只要能思考,他就是自主的”,這些名言警句無不揭示了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性。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發(fā)現(xiàn)不少語文課堂,尤其是高中課堂陷入了一種尷尬境地:即便面對不復雜的提問,教室里也常?!傍f雀無聲”,語文課堂中的活力消失了,老師的激情也消磨殆盡。這與小學時期學生爭相舉手、踴躍答題的課堂表現(xiàn)簡直是天壤之別。
一、主要成因及分析
為什么同樣的學生卻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想這與進入高中后高考強大的壓力不無關系,為了能夠快出成績、出好成績,老師和學生往往在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更加強調“短平快”、更加強調“實效”,而對語文學習本身卻逐漸淡化,形成了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幾個定勢:
一是重聽記,輕互動。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老師更強調學生要做好聽記,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和反饋,長此以往,學生們往往“聽”慣了、“記”慣了,隨之而來的便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弱化了。二是重正解,輕剖析。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老師更強調正確的答案,但對錯誤的答案缺少剖析,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和了解,從而形成了部分學生的怕出錯、怕出丑畏難心理。
一旦師生之間不能有效互動,學生的思維不能被有效激發(fā),那么課堂的效果是極差的。學生成了知識的接收器、課堂的配角。在具體應用知識時,便往往不能獨立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新課程改革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決定了課堂上絕不能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與積極思考。那么,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如何來激發(fā)并訓練學生的思維呢?
二、對策及方法
(一)營造氛圍,增強自信心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怎么教、學生如何學,還取決于一定的課堂氛圍。 如果一個教師創(chuàng)設的課堂氛圍過于松垮,那么學生雖然活躍,但往往言不達意、重點不突出;如果一個教師不茍言笑,長期把持著課堂話語權,那么這個班級課堂必定氣氛沉悶或大部分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要營造積極上進、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就應與學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人際關系。教師對待學生要有一顆真誠之心,和他們做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展現(xiàn)風采。
在課堂上,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令人愉悅的情境,要微笑面對學生,要善于鼓勵學生、欣賞學生:對于發(fā)言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要加以欣賞和贊揚;對于想發(fā)言而又不敢的學生,要加以鼓舞和促動;對發(fā)言不佳的學生,更要加以安慰和激勵。要通過師生之間的情緒和情感互動,逐步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自信心。
(二)巧用矛盾,激發(fā)好奇心
“文似看山不喜平”,通常人的思維有一種獵奇的心理,有矛盾有沖突的教學,會吸引學生更多的關注,激起更大的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地方似乎是矛盾的,教師如能抓住這些矛盾巧妙設置疑問,就會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從而產生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主觀愿望。
(三)設置比評,提升鑒賞力
鑒賞文章的異同、判別答案的正誤、體會語句的優(yōu)劣,如果只是由老師點評講解,那難免會有學生不能及時領悟,從而滋生惰性。俗話說,有比較,就有鑒別,如果教師能把不同的文章、語句和答案呈現(xiàn)出來,把比較評價留給學生,那么學生就成為了思維訓練的主體。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要避免“開快車”。如此,課堂上發(fā)言的就不會永遠是那幾個優(yōu)等生了。閱讀和寫作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尤其需要教師的細心和耐心,讓學生在比較鑒賞和比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
(四)突破常規(guī),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力
通常,經過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特別是高考復習后,學生會形成有關閱讀、解題、寫作的經驗、技巧、規(guī)律,但這些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譬如古代詩歌中的一些意象有常見義,但也會有特殊義,“風雨”大部分是凄涼的代名詞,然而也有喜的一面;文本注解一般都是有用信息,但也有的給出來是干擾信息;小說一般都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強烈的沖突,但汪曾祺的小說《鑒賞家》卻是散文化的……善于思考的學生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些與眾不同的地方,能大膽地質疑,這樣,教師就可以帶動學生實事求是地讀懂文本,讓學生主動探究,談認識談體會,進而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合理的認識。教師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結語
因此,我們需要要突破傳統(tǒng)的語文“應試”教學方式,轉向更加適應社會和高考要求的“應世”教學。教師要注意搜集個案,啟發(fā)學生打破思維的常規(guī),從新的角度甚至相反的角度進行思索和探究,以克服思維定勢,開闊視野,提高思辨能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鼓勵學生根據(jù)各自的興趣、愛好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通過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chuàng)造,使思維走向系統(tǒng)、走向深刻。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尤其要重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教師在備課時要在如何激發(fā)并訓練學生思維上多花心思、多想辦法。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留足讓學生思考的時間,給學生自由表達觀點、看法的權利和空間。這樣的課堂才會呈現(xiàn)出預有成效和預設之外的精彩,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