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盛大閱兵儀式剛剛落幕,轉眼間又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六周年慶典。每一位中國人都應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讓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關注】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一種人生信仰,是一種精神寄托,是一種生命動力。它的心理原型是愛家人、愛學校、愛家鄉(xiāng),然后發(fā)展為愛集體和愛自己的國家。教育者要有針對性,講究實效性,要根據(jù)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階段性,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按照其心理特點、生活學習的規(guī)律來安排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愛國須先知“何為愛國”
審視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現(xiàn)狀,可以說沒有哪一所學校不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然而,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是,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還遠未達到理想的境界。就形式而言,程式化的弊病依然存在;就內容而言,與切合實際還有些差距……那么,如何才能讓中小學生真正有效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呢?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惟知之深,故愛之切?!彼囊馑际?,不知歷史,空談愛國,難免流于形式。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愛國即是如此。
有鑒于此,就我國中小學課程設置而言,要圍繞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進行系統(tǒng)而明晰的安排。因為從客觀上講,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對我國歷史和國情的“知”,僅是膚淺的總體印象,可謂知之不深,這又如何能涵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呢?
比如,不少中小學生都知道“731”“三光政策”這些詞,但并不知道其背后代表了什么,更不了解那段屈辱的國難史;不少學生都知道“血戰(zhàn)臺兒莊”“百團大戰(zhàn)”,卻弄不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和背后的血淚……因此我認為,在讓學生“知國情”“明國史”的基礎上,要給學生一份保底“清單”,讓學生對歷史和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這份“清單”要系統(tǒng)安排在中小學課程之中、團隊活動之中,甚至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由此,在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同時,我們不應該缺少“憂患教育”。古人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或許能給我們啟示。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向退伍軍人發(fā)表演說時,不是列舉二戰(zhàn)以來美國“值得榮耀的勝利”,而是闡述那些數(shù)不清的危險與考驗。再向前追溯,美國從建國那天起,政治家們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民眾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種危機意識不僅使美國人自己從未陷入自我陶醉的滿足之中,而且使美國人的愛國意識更加深沉,并且隨時準備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其實,真正意義上的自信和樂觀是不拒絕憂患意識的。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今天,這種憂患意識不是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嗎?
因此,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既要讓學生知光榮,又要讓學生知恥辱;既要讓學生知機遇,又要讓學生知挑戰(zhàn);既要讓學生知希望,又要讓學生知困難。一切的愛都是由“知”而起的自發(fā)情感,愛國主義教育更是如此。
任何一個愛國者都不應忘記歷史,當代青少年學生,尤其不能忘記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這百余年的近代屈辱史。然而,我們認識歷史、銘記歷史,并不是將來要以牙還牙、以血還血,而是要汲取歷史教訓,時刻警惕不能讓悲劇重演,銘記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加深仇恨,而是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增強青少年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愛國主義教育不是空喊口號,而是情感教育、心靈教育,形式應該多種多樣,觀看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閱讀愛國主義書籍,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無論選擇什么樣的教育形式,一定要切忌形式主義、灌輸主義,那樣只會適得其反,損害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決定著中國的未來。因此,厘清仇恨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區(qū)別,警惕仇恨教育誤導廣大青少年,刻不容緩。
困境
學校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但當下,愛國主義教育在校園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面臨諸多困境。
從課程標準上看,愛國主義教育被“窄化”到少數(shù)學科。在中小學所有的課程標準中,除語文、政治、歷史三科在學科目標中對愛國主義教育有明確要求外,其他學科則少見或不見相關要求。這導致在一些學科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往往會被忽略。
從實施環(huán)節(jié)上看,愛國主義教育被“膚淺化”。愛國主義教育應涵蓋“知、情、意、行”四大要素,當“情、意、行”無法進行紙筆測試,而教學評價又唯分數(shù)論的情況下,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被簡化為一個要素——“知”。所以,強行灌輸、死記硬背、檢查過關的情況充斥在課堂內外。
從教學地位上看,愛國主義教育被“邊緣化”。大多數(shù)學校的主要工作是學科教學,是提高教學成績。德育工作一直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愛國主義教育也不例外。
從學校層面上看,愛國主義教育被“形式化”。學校每年都要舉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學雷鋒活動、祭掃烈士陵園、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本意很好,但活動效果如何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說關注度不夠。為“活動而活動”,甚至偏離目標的活動屢見不鮮。
(來源: 2015年8月26日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秦詠中 )
【盤點】
盤點國外的一些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基礎教育,一項公民教育。古今中外歷來把愛國主義視為凝聚民族精神、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最鮮艷的旗幟。熱愛祖國是國家對國民的起碼要求,國民從小就應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因此,世界各國無不重視其對國民,尤其是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外國的一些做法,可以給我們在新形勢下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一些啟發(fā)。
美國
熱愛國旗,是美國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幼兒園就開始講星條旗的組成,讓3歲的孩子都知道華盛頓是“美國之父”,知道南北戰(zhàn)爭。從幼兒園到小學連續(xù)不斷地進行灌輸,使孩子們知道國家是怎樣形成的,為此又付出了多少代價。在美國,從兒童玩具到服裝、從商品到娛樂場所,通過寓教于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小學校,學校舉行升旗儀式時,學生手放胸前,神情虔誠、莊嚴地念道:“我效忠于國旗和美利堅合眾國?!眹煸诿绹鴰缀鯚o處不在,美國人認為,到處有國旗,才能到處有國家;時時見國旗,才能時時想國家。
泰國
泰國政府很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民族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學校每天上午8時升國旗、下午6時降國旗,奏國歌時,學生必須肅立。政府規(guī)定,每個大學生不論學什么專業(yè)都必修泰國民族文化課,以使青少年激發(fā)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韓國
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所開的汽車基本上都是國產(chǎn)的,他們以乘坐自己國家生產(chǎn)的汽車為榮,對那些乘坐高級豪華外國車的人,人們并不羨慕。韓國國歌里有這樣一段歌詞:
“用我們的意志和精神,熱愛我們親愛的祖國,把身心和忠誠獻給她,不管面對痛苦還是歡樂?!彼蛔忠痪溷懣淘诿總€韓國人,包括孩子們的心里。
波蘭
在學校專門設立了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這種教育寓于歷史、地理、語文、文學、音樂、美術,甚至物理、化學等課程當中。同時,學校通過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活動,把愛國主義的內容糅合在其中。波蘭還特別重視利用各種紀念性的建筑物和紀念碑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奧斯維辛集中營每天參觀者絡繹不絕,其中80%是青少年。
法國
政府對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側重于歷史文化的珍惜和愛護,突出表現(xiàn)在名目繁多的博物館。例如:世界名城巴黎就素有“世界藝術博物館之都”的美譽,盧浮宮博物館、奧賽19世紀博物館、蓬皮杜中心博物館、羅丹博物館、畢加索博物館、雨果博物館等等,均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圣殿。在法國,即使是偏僻的小市鎮(zhèn),也都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館。凡對法國曾做出過貢獻的人的遺跡均加以保護,供后人參觀,讓更多的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法國政府明文規(guī)定,凡國立博物館都必須對中小學生實行半價,盧浮宮博物館在星期天則一律免費對外開放。由于法國歷來注重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他們長大成人后始終惦記著祖國。
土耳其
對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讓學生從“懂得國旗、愛護國旗、尊敬國旗”入手的。土耳其每逢重大節(jié)日或紀念日,都必須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而中小學生又是主要的參加者。中小學校每天升國旗時,不僅在旗桿兩旁有護旗隊,而每個學生都很認真地對著國旗行注目禮。“懂得國旗、愛護國旗、尊敬國旗”是土耳其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顯著特色。還有一個特點,在土耳其每家每戶都有國旗,如果要接待外賓的來訪,家家戶戶便會掛上國旗,這種舉動對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澳大利亞
國史雖然較短,但政府和教育部門要求每個中小學生必須對曾經(jīng)為國效命、出過力的人格外尊敬,并要認真學習其精神。澳大利亞政府為了對后代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國內幾乎每個城市都建造紀念碑,并免費讓中小學生參觀,讓其自覺接受愛國思想熏陶,發(fā)揮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來源: "2012年12月7日新華網(wǎng) " "唐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