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校與國際接軌的“橋”項目的研究性學習,筆者有幸再次和“橋”結(jié)緣,和學生一起探索橋,有幸彌補上次四年級學生所上的《走進橋的世界》語文綜合實踐課的遺憾與不足。
“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有效補充,更是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語文學習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學生以語文學習為主線,通過做、看、讀、思、說等,進行跨學科的實踐、探索、反思、歸納、總結(jié),對“橋”有了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系統(tǒng)的認知。學生參與的全員性、真實性、層次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的喜愛、投入程度,觀課教師和專家的高度贊譽讓筆者對這節(jié)課又有了更高的認識。靜下心來反思,其得失都會促使筆者對這類課有更好的設計,更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
一、課前細致規(guī)劃
(一)在內(nèi)容和方式上保證學生人人參與。
為了讓學生人人參與,我們先進行內(nèi)容的設計。豐富的內(nèi)容能夠顧及到各個水平層面的孩子,基本是三大板塊:制作、探索、反思。
選擇分組學習和活動的方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自由結(jié)合小組。一個組動手制作橋;三個組從多方面探索,比如橋在藝術(shù)方面的成就、古今中外體現(xiàn)人類聰明才智的橋、橋背后的故事等;一個組反思,主要是通過實地考察、資料查找進行總結(jié)、分析、歸納。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任務,都可以參與進來。
從寒假到本學期末,歷時半年,不同層面的學生都體驗到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苦與樂。
(二)保證參與過程中師生真實地體驗。
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周六、周日很忙,沒有時間去真正走入生活實踐當中,因此領導在布置此項任務時,由教師上網(wǎng)或者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給學生收集資料,讓學生去背一背,上課一展示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只有孩子在參與活動中體會到東西才是最寶貴的。比如,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開始查找出來的資料是龐雜的,對查找的資料不加選擇。有些學生家長在配合孩子活動時,其最初目的在于怎樣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活動本身,所以經(jīng)常在家長幫助制作的幻燈片中見到自家孩子的個人秀。
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后,學生查找的資料以及學生上交的活動照片就更有針對性了,但隨之而來的是資料多、難、深,如果這樣匯報,傾聽的學生、教師就會一頭霧水,覺得枯燥乏味。怎樣把自己收集到的或?qū)嵺`獲得的知識變成趣味性強、淺顯易懂的知識展示給同學們,各個小組的學生又是煞費苦心。經(jīng)過一番實實在在的活動,學生在小組中學會了合作,習得了材料的收集、整理、比較、歸納、取舍等能力。
(三)展示的內(nèi)容和方式真正提升學生的相關能力。
綜合實踐課必須是在學生充分實踐活動后才能夠上,而最后的上課只是展示、匯報、總結(jié)。因此,前期的準備過程相當重要,教師在布置工作時除了考慮到難易程度外,還要考慮活動任務分配的全面性。比如:活動是否能激發(fā)孩子的真思維,觸動學生的真情感;如何融入語文元素,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否有學生之間的互動活動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活動;活動中學生是否有新的提升??傊?,周全的考慮會讓學生活動更有針對性,更高效。
各組學生活動還要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比如:學生做橋與學生查找橋垮塌原因形成聯(lián)系;學生查找藝術(shù)層面的橋與彰顯聰明智慧的橋之間產(chǎn)生聯(lián)系;科學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聽說讀寫的表達產(chǎn)生聯(lián)系。這樣,最后的匯報、展示才能將不同小組學生的匯報融會貫通到一起,學生對“橋”才會有較為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二、課上真實互動
本次拓展課所探究的主要問題是:怎樣形成師生、生生,甚至師生與聽課者之間的多向互動。通過互動,增強參與情趣,促進思考,促進生成,促進提升。
為了達到上述效果,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要一切從真實出發(f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實踐活動所涉及的內(nèi)容為基礎,在課堂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上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結(jié)果。我們努力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
(一)真問題。
所謂真問題,就是學生感興趣、有疑惑的問題,并不是教師拋給學生的。學生將制作的橋展示后,聽講的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看似困難,但由于每座橋都是學生親手所做,他們經(jīng)歷了多方求教、查閱資料、構(gòu)思、設計、實施、檢驗等環(huán)節(jié),都能比較好地應答,被提問的同學展現(xiàn)了自己切身的感悟,反而給課堂增色不少。
在互動過程中,除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還有師生之間的互動,即學生設計問題由在場的聽課教師來回答。把提問的權(quán)力交給學生, 他們內(nèi)心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
(二)真點撥。
學生在“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經(jīng)歷了走橋、聽橋、看橋、說橋的活動。如果從橋的內(nèi)容上來談,如下圖所示:
想想看,如此之多的內(nèi)容,如果教師不給予及時深入淺出的點撥、梳理,學生的實踐成果就不會有有效的提升,仍然是凌亂的、分散的、毫無系統(tǒng)與深度的。舉例如下。
1.由橋來談愁。
學生在“藝術(shù)中的橋”部分,分別展示了 《鵲橋仙 》(秦觀)、《卜算子·詠梅》(陸游)、《楓橋夜泊 》( 張繼)、《天凈沙·秋思》(馬致遠)。這些詩詞有的通過鵲橋的神話故事,傾訴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那種感人肺腑、蕩氣回腸的思念之情;有的通過“驛外斷橋邊”的梅花表達寂寞、孤獨,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更是表達詩人寥落、孑然獨行的境遇;有的通過“小橋流水人家”“江楓漁火對愁眠”表達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那種綿長的愁思。
學生在朗誦的時候,很動情,有的還閉著眼睛,此時教師結(jié)合投影及時總結(jié)提升:“這幾首詩詞都通過橋所描繪的情景來表現(xiàn)作者‘愁’的情感,我們很多同學都知道香港著名導演吳宇森,在他的很多影片中經(jīng)常在緊張的大戰(zhàn)之前,出現(xiàn)一群象征和平的鴿子,這里的橋和鴿子還僅僅是物質(zhì)層面的橋和鴿子么?將來如果你們當導演的話,拍一些情感戲的時候,也可以加入橋的成分?!贝藭r通過教師簡單形象的點撥,學生不僅體會到了橋文化,還對一些美學、鑒賞以及意境看似深奧的東西,有了感性、直觀的理解。
2.由橋的故事聯(lián)想到身邊的家長。
學生在講橋背后的故事時,體會到了建橋者為了方便于他人,付出了艱辛的汗水,產(chǎn)生了感動、敬佩之情。而此時教師并沒有局限于學生對于故事中的人物的贊美,而是把目光轉(zhuǎn)向一位從事過建橋、機場建設等方面工作的家長,教師說:“我們身邊的這位是吳疆懿同學的家長,他是位工程師,也像那些建橋的工人一樣,為了建筑的安全,忙碌在工地上,讓我們把掌聲獻給這位家長?!蓖ㄟ^教師的點撥,學生能夠把故事中的人物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很多孩子也走出了“爸爸管我少,老忙工作”“爸爸沒有媽媽愛我”的誤區(qū)。
(三)真評價。
本次活動,雖說是語文綜合實踐課,但畢竟涉及到科技。六年級學生長大了,不是語文教師的評價,學生就能徹底服氣的。不妨把權(quán)力放給專業(yè)人士,讓他們?yōu)檎Z文課服務。以下是一位學生聽到專家以及校領導評價后的感受。
兩周前,我上了一堂綜合實踐課。我為這次實踐課付出了很多努力,制作了一座橋,帶到了現(xiàn)場,讓真正的橋梁專家進行了點評。專家說我的橋是這七座橋中結(jié)構(gòu)最穩(wěn)定、最省材料的橋。因為我的橋是三角形的,三角形是世界上最穩(wěn)固的形狀,如果在實際生活中建起來的話,兩個橋墩是可以保證橋的穩(wěn)定性。雖然我做的很粗糙,很多同學也不看好,但卻受到了專家的好評,有點意想不到。這次實踐課讓我了解了很多東西,讓我認真地了解了斜拉橋,認識了懸索和橋墩,還認真動手制作和修改了橋梁模型。我會更加努力,爭取有一天在中國的大江大河上建起我設計的橋。(孫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