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蘇州市語文中考除了延續(xù)課內(nèi)古詩詞(名句)默寫考查外,還增添了課內(nèi)古詩詞鑒賞題型。該類試題的考查范圍,涵蓋了蘇教版初中語文全部六冊課本(每冊《專題》中的古詩詞除外)。在中考復習關頭,應對如此面廣、量大的內(nèi)容,教師在課堂上一味“炒冷飯”“講舊題”“傳解法”,顯然忽略了學生自身對已有知識的構建與進一步的思考,不足以有效地展開復習。因此,要真正實現(xiàn)中考的有效復習,必須轉變舊有的復習方式。在實踐的基礎上,筆者嘗試將項目學習應用在中考“古詩詞鑒賞”復習中。
項目學習強調(diào)以任務驅動學生學習,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合作的學習來解決問題。為此,在教學之初教師可根據(jù)中考范圍,引領學生互助合作重組教材,并整合成一個個專題研究項目,分組逐個擊破。在教學中,教師示范鑒賞要點,授之以“漁”,放手讓學生通過多讀,抓住詩句語言來咀嚼探究,從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與思想傾向,把握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之后,各小組總結探究成果,相互取長補短,完善對詩詞鑒賞的基本認識,教師同步點評與補充。
總之,整個復習過程,追求的不是對過去教學的回放,不是一篇一章的機械重復,而是通過對古詩詞篇目的重組整合,使學生在研究性的探究閱讀中,收獲對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確立掌握基本鑒賞方法的自覺意識。
一、依托合作學習,對教材重組整合
誠如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楊勇誠所言:“項目學習是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完成的,學習途徑主要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钡趯嵺`過程中,教師仍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進行宏觀把控,保證學生學習有收獲,有實效。復習開始前,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1.學生分組。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合理調(diào)配,將全班分為6個小組,排好座位,選出組長。
2.教材重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共6冊,每組負責一冊,整理出每冊中涉及中考的篇目。
3.歸類整合。整理出中考篇目后進行歸類,歸類之前教師可先做示范引導。如九年級上冊中涉及6首古詩詞,經(jīng)教師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后明確:《相見歡》屬抒寫離愁的詞;《浣溪沙》的主題是傷春懷舊,帶有哀愁、傷別之情;《龜雖壽》雖為征途之作,卻抒發(fā)了曹操不甘衰老、奮發(fā)向上的激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送別詩,結尾處給讀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間;《關雎》與《蒹葭》屬于古代愛情詩,抒寫人們對美好事物真摯的追求;等等。
這樣,每組學生分別對所整理的詩詞進行研討,然后歸類,預設兩課時完成。當然,學生對詩詞重溫的過程中,“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復習時應尤為重視。
學生通過以上的合作學習,重組出中考篇目共計62首(其中七上10首、七下11首、八上11首、八下7首、九上6首、九下7首)。同時,學生通過分類與整合,大致整合出“為國守邊”“愛情愁苦”“友情惜別”“山水四季”“借物抒懷”“懷舊念情”6大主題,這為接下來有針對性地形成專題性項目任務并深入探究作了鋪墊。
二、構建項目任務,對詩詞逐類擊破
皮亞杰說過:“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睘榱耸姑恳晃煌瑢W都能參與進復習的實踐活動中,更好地體悟所學過的古詩詞,教師有必要從學生實際與培養(yǎng)能力著眼,對涉及復習的項目任務進行合理的建構。通過實踐,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向來考量。
1.由基礎問題切入。復習“為國守邊”這類詩詞時,學生領取了項目任務之“說說古代戍邊將士‘共同’的故事”。為了把握好這個“‘共同’的故事”,首先引入了基礎問題:通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漁家傲》《使至塞上》《雁門太守行》,討論它們所表達的感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一問題看似復雜,其實簡單。各組學生在通讀后,通過對已知知識的重溫,組內(nèi)的交流,整理出涉及“共同點”的關鍵詞“艱苦悲壯”“雄奇壯闊”“英雄氣概”“思鄉(xiāng)離愁”等?!安煌c”方面,學生發(fā)現(xiàn)差異不大。主要是像《漁家傲》《使至塞上》這兩首還委婉地流露出兩位作者對朝廷的不滿、慨嘆之情。待師生互動后,教師順勢歸納:綜觀四首詩詞,內(nèi)容上——邊塞風光,奇麗壯闊;鄉(xiāng)親友人,思念惜別;將士生活,艱苦悲壯。語言上——讀之慷慨悲壯,豁達豪放。總之,基礎問題的切入有效地幫助學生重溫了舊有的知識,搭建了新的認知平臺。
2.用拓展問題探究。這是復習過程中輔助學生從宏觀走向微觀的重要一環(huán)。在基礎問題解決后,要求學生完成拓展問題:細讀這四首詩詞,結合字句,從地名、景物等角度,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實踐證明,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發(fā)現(xiàn),與“為國守邊”這類詩詞往往有關的字詞,地名有:輪臺、天山、居延、蕭關、燕然;少數(shù)民族稱呼有:胡、羌;景物有:大漠、白草、長煙、障、孤煙;器物有:金鼓、烽火、角弓、胡琴、羌笛、轅門。有的學生還聯(lián)想到一些超越中考范圍的詩詞,如《塞下曲六首》《涼州詞》等,他們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樓蘭”“玉門”“夜郎”也是古代邊塞地名,等等。學生通過互助合作,在探究中獲得新知,進一步加深了對這類詩詞的整體理解。
3.借自疑問題深入。學生在解決前兩個問題后,課堂教學進入第三環(huán)節(jié),即自疑階段。在組長的協(xié)調(diào)下,各組員提出自己在理解方面的疑惑點,組長推薦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向全班征詢。這其中,有的問題在生生互動下可以初步解決,有的問題則需在教師引領下解決。
以上,通過三個問題的考量,在一個較小的平臺上改善了中考古詩詞復習教學零敲碎打的弊病,加強了前后知識的關聯(lián),突出了綜合性、探究性,便于學生提高識記、理解的效果,為學生展示了中考復習的新格局,讓學生感悟到不曾有過的知識高度,潛移默化中,也在復習課中注入了新意與詩意。
三、規(guī)劃時間節(jié)點,對過程有效操控
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它以項目任務作為學習的驅動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助推學習。但由于小組內(nèi)學生能力參差不齊,如何保證小組活動始終圍繞任務開展?教師怎樣才能及時給予學生支持?這就需要規(guī)劃好時間節(jié)點,以此保障整個項目任務的順利推進。一般來說,時間節(jié)點主要包括項目開始前、進行時和結束后三個階段。詳見文末附表。
四、優(yōu)化成果展示,對成效鞏固提高
成果展示是項目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而本項目在這一關鍵節(jié)點上,展示不可能像平時的項目匯報展示那樣,來得精致、來得完備。如何更好地優(yōu)化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提升整個復習效率呢?由本次復習中考古詩詞的項目學習展示中,可得出這樣的經(jīng)驗:
1.從“簡”。中考復習時間寶貴,一切從簡。需要指出的是,“簡”并非連起碼的準備都略去。在展示課前,教師不必要求學生用幻燈片匯報,轉而通過項目學習中的階段性作業(yè),擇其優(yōu)秀成果(作業(yè)),在教室的墻壁上開辟專欄,供全班交流學習。在展示課上,每組學生代表匯報只需談本次項目學習后的“新的收獲”,即學到哪些新知,哪些地方對自己今后的古詩詞鑒賞有實質性幫助,等等。同時,限定匯報時間,保證時效。
2.從“新”。在項目展示課上,學習成果的呈現(xiàn)通常是學生用念幻燈片或是文字稿的方式來進行的。本次項目學習中,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整個項目學習開始之初,就要求學生不拘一格,積極創(chuàng)新,在成果匯報時能帶來“新意”。的確,在展示課上,有的小組是兩位同學齊上,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呈現(xiàn);有的小組還帶來一段3分鐘微視頻,他們在課后用影像記錄下了各自的收獲與體會。新的創(chuàng)意帶來了新的展示風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從“實”。展示過程中,學生難免會談及一些“大道理”“探究軼事”,為提升復習效率,教師給出了展示匯報的總原則:實例、實際、實用。所謂“實例”,就是建議學生牢牢結合中考這個范圍來談,比如有學生就結合古詩詞句,談了本小組對“用典”現(xiàn)象的綜述。所謂“實際”,就是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實話實說。雖然本次項目學習歷時一周,但沒有說全、說透的地方難免存在,所以在匯報時,也可同時提出新的疑問、新的困惑,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xù)跟進。所謂“實用”,就是建議學生聚焦“解題方法”這個點來談。如有學生列舉了三首詩,分別談到了對比反襯、托物寓意、寓情于景這些表現(xiàn)手法在其中的運用。
綜上所述,項目學習在中考古詩詞復習中的應用,為傳統(tǒng)的復習工作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帶來了一股新的“空氣”。它保證了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激勵支持著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集中射擊“考點”這個靶子,同時,也借助這個“靶子”更好地提高學生在古詩詞鑒賞方面的語文能力,對優(yōu)化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