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產(chǎn)現(xiàn)代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展,現(xiàn)代城市由“熟人交往”變?yōu)椤澳吧私煌?。生活的社會化程度和集體化程度也日益提高,人們的行為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這就需要每一個市民更加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在對市民的公德狀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對公德缺失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探尋市民公德建設的有效途徑,主張通過公德教育宣傳,建立健全城市法規(guī),提高獎懲實效以及促進公德內化等途徑來提高市民公德水平。
關鍵詞:公共生活;公德;建設進路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4-0215-03
以提升市民公德(個人德行)為核心的城市文化軟實力(社會公德)建設,已經(jīng)成為當下中國城市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在國內外有關城市競爭力、城市形象、城市符號等環(huán)比因素日趨激烈的競爭格局中,這個問題不僅凸顯了價值研究的意義,而且促使我們不能不對市民公德的建設進路與時俱進地做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現(xiàn)代城市與社會公德
現(xiàn)代城市公共生活領域逐步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wěn)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F(xiàn)代城市的有序穩(wěn)定運行,離不開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這依賴社會公德的調節(jié)。社會公德是指“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基本內容為“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社會公德與相關法律規(guī)范相結合,成為社會公德在當代的突出特點。市民公德,即城市居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調整和規(guī)范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社會、居民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依據(jù)的社會公德,是市民處理相互之間行為的道德準則。
二、現(xiàn)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公德問題
(一)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意義
1.市民的公德水平既是個體精神風貌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城市文明程度重要標志。文明城市市民建,市民道德素質是城市文明的核心與關鍵,城市文明是市民道德素質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隨著城鎮(zhèn)化的飛速發(fā)展,如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如何提高市民的公德素質,已成提升城市“軟實力”、改善城市“軟環(huán)境”、增強城市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因素。營造文明、整潔、有序、優(yōu)美的城市環(huán)境,需要具有較高公德素養(yǎng)水平的文明市民來完成。積極開展市民公德建設,不斷提高市民公德素養(yǎng)水平,對于加快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以及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現(xiàn)實而長遠的重要意義。
2.市民良好的社會公德是維護城市公共秩序的重要保障。社會公德具有調整社會公共生活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確保社會和諧、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的作用。實際上,作為社會基礎的道德規(guī)范和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社會公德較之其他領域的道德更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對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更直接的影響。對個人而言,個人的生活、生產(chǎn)和交往都與社會公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社會而言,整個社會公共設施的設立、公共環(huán)境的保護和公共場所的秩序等,都需要社會公德的維護和調節(jié)。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弘揚社會正氣,維護社會秩序。
3.市民公德建設將會鑄造出更優(yōu)秀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公德水平高的城市居民團隊能更好地提升城市精神,為城市發(fā)展注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動力。一個充滿公德意識的城市能夠融合城市歷史文化、生活品質、行為規(guī)則等物質與精神財富來經(jīng)營城市,一個城市精神標識系統(tǒng)清楚的城市將會使建設目標更突出,方向更明確,也會產(chǎn)生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能夠激勵每一個市民熱愛城市,為城市發(fā)展獻計獻策。
(二)當下城市生活中公德問題——以徐州為例
為了掌握徐州市民公德的現(xiàn)狀,在徐州的公園、車站、社區(qū)等地開展了有關市民公德問題的調查。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樣本總量為200份,獲取有效樣本189份。有效問卷率為94.5%。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市民公德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公德缺乏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知”和“行”脫節(jié),公德認識與公德實踐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不少徐州人有明確的是非善惡標準,有較強的道德認識與判斷能力,但往往不能落實于行動,道德實踐能力比較差。比如,99%的人認為不應該隨地吐痰,但真正吐到手紙扔到垃圾箱里的不足50%;90%的人認為隨手扔垃圾不道德,但有40%的人表示如果找不到垃圾箱就隨手扔掉。此外,人人皆知珍惜每一滴水,但公共用水的浪費卻十分驚人;白色污染的危害已被多數(shù)人了解,但是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的現(xiàn)象卻屢禁不止。除了義務意識不足外,公德的知行不一是導致目前社會公德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2.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對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明哲保身,態(tài)度猶豫,甚至袖手旁觀。本次公德調查表明,“當看到有人正做出破壞公物的行為時”,4.1%的被調查者表示,“這是有關部門的事,與我無關”,8.6%的被調查者表示“怕打擊報復,敢怒不敢言”,13.2%的被調查者表示“隨大流,有人出面時也出面,沒有人出面就不出頭”,52.6%的被調查者表示“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勸阻制止”,只有21.5%的被調查者表示,“即使犧牲一定的自身利益也會出面勸阻制止”。
3.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只有26.3%的人能始終做到遵循社會公德。而大多數(shù)人都在“特殊”情況下有過違背公德的行為,如:為了節(jié)省時間,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踐踏草坪;乘坐公交車和火車時,不排隊、擁擠、爭搶座位;開車、騎車、過馬路時,搶道、加塞、闖紅燈;商店里、汽車上遇到不如意出言不遜,甚至還會拳腳相向。觀看展覽、游玩公園等場所時,亂涂亂畫、亂遛寵物、亂停車輛等也屢見不鮮。這些情況雖然是少數(shù)人所為,但嚴重損害了該城市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面前的道德形象,是應該認真反思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三)造成公德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
為什么在很多國家罕見的公德缺失現(xiàn)象,在我們這里卻如此普遍又屢禁不止呢?探究這些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總的說來是部分市民不能適應現(xiàn)代城市社會所致,具體可以從如下方面來認識:
1.傳統(tǒng)倫理缺乏公德基因,市民公德意識薄弱。國人具有重“私德”而輕“公德”的道德傳統(tǒng)。古代倫理是以“家族道德”為基礎的,即是以“家”為中心,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構建起來的宗族道德觀念。家族道德至多維持家庭或家族關系,是一種私德,而非公共道德,缺乏對公共生活中所必須遵循的生活準則的認同,難以適用于現(xiàn)代廣泛存在的公共空間與陌生人構成的相互聯(lián)系的現(xiàn)代社會。受這種家族觀念的影響,人們仍只講小圈子的道德——遵守家庭的、朋友的、單位的、熟人的道德規(guī)范,而一旦脫離開這個血緣的或類血緣的環(huán)境,到了陌生的公共環(huán)境中,就往往對那些應該共同遵守的東西視若無睹,甚至破壞那些明文規(guī)定且張榜公布的文明公約或守則。
2.道德回報與法制懲戒機制不健全。美國思想家萊茵霍爾德·尼布爾就認為,如果一個好人得不到好報,惡人得不到懲罰,卻仍然無條件地要求人講道德,把道德的本性看作是自我犧牲,就會造成個體德行與社會德行的悖論,即“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進而,人們對道德的信仰就會瓦解,就會造成“社會風氣敗壞,人際關系惡化,個人品質的墮落就會成為必然?!痹诂F(xiàn)實社會中,我們對先進的贊揚和對公德缺失的不良現(xiàn)象的抨擊、懲罰缺乏應有的力度。如果一個人認真履行了社會公德后,非但難以受到表揚和鼓勵,反而遭到譏諷和嘲笑。在這種情況下,主體就很容易做出違反公德的事來,甚至形成“集體無公德意識”和“集體反道德主義”傾向。而少數(shù)人違反道德和法律要求,置城管法規(guī)于不顧,明知不能做的要做,明知不可為的要為,“知”“行”脫節(jié),以身試法。沒有足夠的正向輿論支持和強有力的懲戒機制是社會公德難以踐行的重要原因。
3.市場經(jīng)濟催生的負面效應。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遷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長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chǎn)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經(jīng)濟主體,個人的利益意識覺醒、自主性增強,導致個人利益之間以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這在客觀上導致個人主義的興起。有些人在追求私利的過程中,把個人利益作為唯一的價值追求,生活的意義只在于自我關注,甚至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犧牲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這種極端個人主義蔓延的結果就是人的社會性被遺忘和公共無意識,這種無視他人存在的自私和冷漠又引發(fā)了道德危機和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成為社會公德建設的障礙。
三、現(xiàn)代城市市民公德良性發(fā)展的建設進路
社會上所反映出的公德匱乏、公德缺失的問題已經(jīng)日益成為現(xiàn)代城市文明發(fā)展的阻礙,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對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綱要的頒布為城市社會公德建設提供了依據(jù)和方向。
(一)公德建設與教育宣傳并舉
切實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在道德自身建設方面,各級組織要根據(j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社會公德要求,針對不同的公共生活領域設立規(guī)范性公德條例,建構真正適合廣大群眾需要的道德體系,如建立公共交往公德、公共場所公德、環(huán)境衛(wèi)生公德、網(wǎng)絡交往公德規(guī)范等,在社會上建立嚴格外在的約束。同時,通過教育宣傳,逐漸加深公眾對這些規(guī)范的認同。每一項新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出臺后,都要進行廣泛持久宣傳,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教育培訓。單位、社區(qū)、學校齊抓共管,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場所,宣傳具體的文明守則。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等大眾傳媒機構對公民進行教育,更要深入社區(qū),使社會公德的內容家喻戶曉、童叟皆知,深入人心。
(二)以德治市與依法治市相結合
城市管理是一項規(guī)范人的行為的系統(tǒng)工程,城市管理的目標是創(chuàng)造文明、整潔、有序的人居環(huán)境,要實現(xiàn)此目標關鍵是提高市民公德素養(yǎng),解決市民城市意識、管理意識、公共意識、文明意識、衛(wèi)生意識和參與意識差或不強的問題。這些滯后的“市民意識”極為普遍地存在,只有靠無處不在的道德來約束,靠德治來規(guī)范。但是現(xiàn)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矛盾異常突出,決定了在當代,單一的個人德行修養(yǎng)和公共生活準則很難發(fā)揮作用,沒有法的強制僅靠道德的自律往往不能遏制道德的墮落。事實證明,公民道德建設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護才有力度,其懲惡揚善的功能才能彰顯。德治與法治是市民公德建設的重要保障,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三)制度建設與輿論監(jiān)督相統(tǒng)一
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fā)展,既要靠德治,也要靠法治,還要靠制度。法律對公民的道德權利起到必要的保護作用,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尚未構成違法犯罪,不能予以法律制裁。因此,應在加強教育和法制的基礎上,推進社會公德建設的制度化。鄧小平同志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所以,良好的制度設計尤為重要。城市管理效果不夠理想,還與“失之于寬、管理不嚴”有很大關系。我們經(jīng)常會觀察到這樣一種情況:違反公德的人從非公德行為中得到了“好處”,如隨地扔垃圾的人,節(jié)省了自己的時間,排隊加塞的人占到了座位,違反公德的人得不到懲罰和強烈的譴責,講公德的人得不到獎賞或鼓勵。管理的長期失效,不利于維護公德行為的成長,助長了違反公德行為的發(fā)生。
(四)社會公德的德行修養(yǎng)與德行培養(yǎng)并重
市民公德建設重在踐行,重在把遵守社會公德的道德要求逐步轉化為廣大市民的道德習慣。公德意識只有內化成市民的道德情感和自覺意志,形成良好的公德素養(yǎng),才能對行為產(chǎn)生控制作用,并逐步成為心理定式和公德行為習慣。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特別強調,道德建設要言行一致。這一點非常重要而精辟。針對造成社會公德面臨困境的原因,充分發(fā)揮公德宣傳教育、規(guī)章制度建設、輿論監(jiān)督、法治以及社會治理等多項功能,幫助市民增強公德意識并努力投入公德實踐。
四、結束語
社會公德是公民的個人修養(yǎng),也是現(xiàn)代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市民的社會公德的狀況不僅反映其個人素質的高低,而且映射出所處城市的形象。隨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互動日益頻繁,公共生活領域越來越擴大,文明的行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識對于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正視公德問題,探尋社會公德建設的路徑,以期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創(chuàng)造適宜的人居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程立濤,曾繁敏.新時期社會公德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許紀霖,共和、社群與公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3]陳珊,公德缺失和公德重建的社會心理分析——北京市民社會公德調查的思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4).
[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路冠軍.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公德建設——武漢市民信仰狀況調查與分析[J].學習與實踐,2007(2).
[6]韓承敏.論和諧城市與市民公德[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4).
[7]魏長領.道德信仰危機的表現(xiàn)、社會根源及其扭轉[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1).
[8]許海龍.提高市民公德素養(yǎng)的根本舉措在于德法并舉[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