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久負盛名的徽墨,不僅在于它的實用價值,而且它還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墨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工藝品,早在殷商的甲骨文、戰(zhàn)國的竹簡上就有了墨寫的文字。秦以前使用的墨,都是天然石墨,漢代開始才有了人工制造的煙墨。文獻資料記載最早的制墨家是公元三世紀三國時期巍國的韋誕(字仲將),他制造的墨被譽為“仲將之墨,一點如漆”。由于墨是實用的消耗品,明代以前的實物傳世絕少。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湖北云夢出土的秦代墨塊、河南陜縣漢墓出土的殘墨塊、南京老虎山出土的晉代墨塊、安徽祁門出土的唐“文府”徽墨等,這些為后人研究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由此可見我國墨的生產歷史久遠。
[關 " 鍵 " "詞] "徽墨歷史;墨模雕刻;徽墨制作工藝
[中圖分類號] "J29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5)03-0092-01
徽墨產生于唐末,當時易水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由河北遷來徽州(當時稱歙州),利用徽州的古松燃煙,改進了墨的技法,使墨的質量大為提高。他用古松制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很負盛名,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器重和提供,并命他家為世代墨務官,從此徽墨以李廷珪技法傳世。相繼制墨著名的有耿遂仁、耿文壽一家。宋代著名的制墨家有張遇和潘衡,他制造的徽墨供御用。其外還有潘谷、高莊和、汪通、戴彥衡等制墨名家。其中以潘谷最為突出,他崇拜李廷珪的墨法,制墨精益求精,后因飲酒不幸落水而死。蘇東坡稱他為“墨仙”,作詩“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以悼念。
徽州制墨,從唐至宋為前期,以松煙為主,后期是明清兩代,以油煙為主,后期制墨以歙派最為聞名。歙派中的羅小華、方于魯、程君房為代表,羅小華的桐油煙墨和程君房的漆煙墨都做的極好,不僅對造墨技法,如造煙、入膠、合劑、垂杵等有繼承和創(chuàng)新,而且在墨模的雕刻、圖案和題字要求清雅等方面有了改進和提高。方于魯、程君房為商業(yè)競爭宣傳的需要,編著了《方氏墨譜》和《程氏墨譜》,這兩部精美的版面名著,為后世研究我國古墨造型、圖案、題跋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明清兩代是徽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制墨名家輩出,以葉玄卿、吳叔大、吳去塵、程玄瑜、程風池、吳天章、胡星聚為代表,他們以善制大塊墨和集錦墨聞名,制作精致秀麗,后又把這些傳世的徽墨視為珍品。
清代制墨名家有曹素功、汪近圣、漢節(jié)庵、胡開文。他們以制造集錦墨為能事,俗稱制墨四大家。曹素功于康熙年間在歙縣巖寺開設墨莊,乾隆年間遷往蘇州,咸豐年間又遷至上海,經歷十三代近三百年,其墨肆名藝栗齋,所制之墨有紫玉光、天琛、蒼龍珠、青麟髓等十八種,其中以紫光玉最為精美,列為第一品代表作。汪近圣原是曹家墨工,于雍正初年自己于歙縣設店,墨肆名為鑒古齋,有御制棉花圖詩墨,御園圖墨,烏玉從珍等集錦墨。時人名譽為:“今日近圣,即昔之廷也”。汪節(jié)庵是乾隆時期歙縣派的著名墨家,墨肆名函璞齋,有新安山水墨,西湖十景墨,均為佳品,極為當時書畫家推崇。后起之秀的胡開文,乾隆四十七年不僅在徽州各地開店,同時向外傳授技術,先后在蕪湖、安慶、南京、漢口等地開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墨肆名蒼佩墨,有耕織圖墨,四閣藏書,同時為書畫家制作高檔零鎖墨,品種繁多,一九一五年制作的地圖墨,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新中國成立后,徽墨生產由原來的個體成為公私合營的企業(yè),其生產規(guī)模逐步擴大,在生產工藝方面有了創(chuàng)新,在點煙、配料、刻模等方面既繼承了歷史,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和突破。歙縣生產徽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事制墨的能工巧匠也越來越多,制墨技術不斷改進,生產的種類、品種以嶄新的面貌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徽墨生產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緊扣,從原材料到墨模雕刻,從制墨到成品都是一整套工藝,這就需要制墨人有一定的藝術和審美天賦。墨模是制墨的根本,俗稱“墨范和墨印”,集中展現(xiàn)了書法、繪畫、金石、雕刻等藝術水平。墨模的優(yōu)劣、儲藏量多少,是衡量制墨家所出產品的種類、質量、藝術價值的主要標志。所以歷代墨家極為重視墨模的雕刻。有好的墨模才能生產出精美的徽墨。
墨模分外模和內模。外模即外框,內模稱為印版,印版為兩版、四版、六版等,即將幾塊印版合成墨面,嵌在外框里,形成一副總模。印版塊數(shù)根據(jù)墨品的式樣確定,一般為圓形、立體人形、物形等的墨,由兩塊或四塊組成。長六形六面皆有文字、圖案的墨,由六版組成。正版和背版,是印版的主要版面、文字、圖案刻在上面;西邊稱邊版,一般刻上墨家姓名或店名,上下稱為橫頭版,上橫頭一般刻墨的品類字樣,框架制作,底版須平直,宜大不宜小,平版上俯下平,宜重不宜輕,制作印版和雕刻圖案是兩個不同的工種。印版制作要求四面八方均須平正,墨模雕刻類似木刻,先將原圖印在印板上,然后循圖刻制,下部不宜太豎太平,且輕重緩慢十分講究,稍有疏忽,既影響墨的質量,又很難脫模。在墨模雕刻中難度最大的是立體人物,他不同于其他立體人物模具,其人物模具是先雕的一個正面立體人物,然后在立體人物上翻版而成。這種制模工藝簡單,脫模也容易,而立體人物的墨模是在兩塊堅硬的優(yōu)質木材上直接反雕而成。原有的設計成果在雕刻時隨著不同部位和不同深度的地方,尤其是臉部五官神態(tài)和手足的比例,憑記憶和設計,很難判斷。運刀時既要考慮人物形象的生動逼真,又要顧及制墨時順利脫模,而不至于傷到墨和模具。因而刀法須十分講究,制的墨模既不能有半點缺陷,又不能有絲毫毛頭,否則即是廢品。從事墨業(yè)人員設計開發(fā)的用于制墨的模具,要繼承前人遺留的圖紙,自己研發(fā)新的墨模,生產出來的墨要既能讓人們享受傳統(tǒng)的徽墨經典藝術,又能品味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風范,既達到既有實用價值,又達到收藏品賞的需求,使徽墨這項古老傳統(tǒng)藝術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墨模雕刻既與木刻相似,又與一般木雕不同,他要求刀法細膩精湛,所以,從事墨模雕刻的藝人需具有一定的藝術天賦和精湛的技術。
有好的墨模是基礎。在制墨上也十分講究,其原材料選用,如松煙要選上好的老松樹,油脂豐富,并要在依山而建的長龍窟里長時間熏燒。火候十分重要,火不能太旺,這樣會把煙燒成灰,剩下的又變成炭,要把握好窟體的溫度,只有適時掌握好這些技術,才能燒成上等的松煙。松煙分為頂煙、中煙和底煙。頂煙最好,中煙次之,底煙最差。選上好的松煙,經下水漂洗后,要存放兩年以上,讓其退火,這樣的煙才不燥,不僅為了能好做徽墨,而且制成的墨質量上乘,在寫字繪畫時才能體現(xiàn)出徽墨與眾不同的效果。油煙的燒制,要選用好的桐油,加在火鏨里,用燈草作火心,上面加弧形的煙蓋,調好高度,在不能通風的房內燒制,豬油和菜籽油也行,但質地首推桐油。燒的油煙好如松煙,須長期存放退火,方可使用。煙是制墨的基本材料。有了上好的煙,還需有好的膠,好膠有一定的透明性,呈老黃色,不能發(fā)白或發(fā)黑,更不能發(fā)霉,具備上述條件后,再按不同材料的不同比例和成墨所需的墨料,將墨料和好后制成兩斤左右的圓果以備用。在墨料中要加一些香料,講究的放入一些中藥材,最佳的是放入麝香、熊膽、蛇膽、黃金粉、金珠粉等。這樣配制而成的徽墨堪稱極品。
和成的墨料必須蒸透,經過千錘打坯,精制成墨。剛做出的小墨要涼放三個月,大墨要涼放半年以上,經過打磨、描金、包裝等幾十套工序而成。就徽墨而言,工藝復雜、程序繁多,我們所見到的墨質光滑細膩,圖案精美,墨色如漆光艷,濃淡分明,墨分五色,經千年而不褪色,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這既是古人遺留下來的結晶,也是當今墨工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必然結果。
徽墨生產走過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上既有鼎盛時期,也有衰退的時期,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作為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徽墨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視察徽墨,并將徽墨作為禮品贈送給其他國家,這不僅使徽墨在國內久負盛名,也使徽墨走向了世界。
綜觀徽墨的起源,體現(xiàn)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再看徽墨的發(fā)展壯大,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堅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承載著千年墨史人的努力,古老的徽墨定能以嶄新的面貌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一傳統(tǒng)民族工藝一定會再現(xiàn)異彩。
參考文獻:
[1]石谷風.徽州墨模雕刻藝術[M].黃山書社,1985.
[2]錢立生.走進徽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方于魯.方氏墨譜[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4]程君房.程氏墨譜[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