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唯理性的一味說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藝術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藝術的“美”和道德的“善”本身也是相通的。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藝術化”,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藝術思維的培養(yǎng),注重運用藝術的精神交流方式,可以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藝術化”;藝術思維;精神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2-0151-02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很長時間以來具有較濃的科學化和理性化色彩,其理論以認識論為基礎,具體表現(xiàn)為:標準、規(guī)范的思政教育語言,普遍、高效的思政教育方法,既定、明確的思政教育目的等。這些特點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加強學生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提升學生的道德判斷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思政教育不能僅僅如此,如果一味這樣做,思政教育就會走向唯理性。如何讓思政教育產(chǎn)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如何真正讓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內(nèi)容“欣然接受”且“入腦入心”,一直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目標。思政理論課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尋求一種更好的教學途徑從而改進思政理論教學也變得尤為重要。
一、“藝術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可行性探討
藝術總是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藝術講究“美”,而“美”和“善”是相通的。孔子提出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多數(shù)人認為它是人格修養(yǎng)的三個階段。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則認為,這“是一個以藝術的作用把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人的自然本性的審美實踐過程”。[1]而這個審美實踐過程的最終實現(xiàn)便在于最后的“成于樂”。關于“樂”,熊十力認為“樂”的本質(zhì)便在“和”。徐復觀說:“樂與仁的會同統(tǒng)一,即是藝術與道德。”[1]他認為樂與仁在基礎上和最高境界上都是相通的。藝術的美和道德的善是相通的,而當下思政教育中普遍缺少豐富的藝術因素,難免顯得有點枯燥,似乎與人們的生活不是那么息息相關,因此,受教育者經(jīng)常會埋怨思政教育“乏味”和“脫離生活”。其實,藝術和道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藝術中包含了道德的因素,道德的培養(yǎng)可以借鑒藝術的方法。
正因為藝術的“美”和道德的“善”是相通的,藝術又是大家所樂于接受的,那么倘若能將藝術和思政課教學緊密聯(lián)系,勢必會改善目前這種枯燥無味的說教模式。將“藝術”融入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藝術化”便不難成為思政理論教學的一種改革。
二、“藝術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途徑探討
要使思政教育成為藝術化的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課堂上應當重視兩個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培養(yǎng)學生藝術的思維,二是注重藝術的精神交流方式。
第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藝術的思維。
藝術的思維就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注重自己直觀感覺的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梢哉f,傳統(tǒng)的教育,主要指唯理性教育,過于側重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思政理論教學的方法往往是注重課堂的說教,將教材的內(nèi)容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自己理性的思維去判斷,從而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這樣,思政教育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務。然而這種方法過于簡單和單一,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在思政教育中要培養(yǎng)學生藝術的審美思維。一個只具有理性思維而缺乏藝術思維的學生是很難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和人生的。
要讓學生能夠藝術地生活,將人生藝術化,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席勒說過:“直觀的知性和思辨的知性現(xiàn)在敵對地占據(jù)著各自不同的領地,互相猜忌地守衛(wèi)著各自的領域。人們的活動局限在某一個領域,這樣人們就等于把自己交給了一個支配者,他往往把人們其余的素質(zhì)都壓制了下去。不是這一邊旺盛的想象力毀壞了知性辛勤得來的果實,就是那一邊抽象精神熄滅了那種溫暖過我們心靈并點燃過想象力的火焰?!盵2]這兩個領域的對立,造成的結果便是培養(yǎng)出來的人都是片面的。任何一個領域均不應該獨占統(tǒng)治地位。教育能夠做到的是使這兩個領域逐漸走向融合,即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固然重要,想象力等直觀、感性的思維也應得到重視?!靶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論與想象力的活潑性相關。分析能力占主導地位必定剝奪了想象的激發(fā)和威力,對象領域的進一步限制必定減少了它們的豐富性。愛抽象思維的人往往具有一顆冷漠的心,因為他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才能打動人的心靈。專業(yè)的人往往具有一顆狹隘的心,因為他的想象力限制在他的單調(diào)的職業(yè)圈子里,而不能擴大到陌生的表現(xiàn)方式中。”[2]可以看出,倘若一味地強調(diào)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注重理性的分析,人的想象力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會忽視生活中很多感受。這樣的生活是枯燥單調(diào)的。甚至在這種片面的發(fā)展中,人的生活還會出現(xiàn)許多危機。人的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困惑和煩惱。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要求人們?nèi)ヘS富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的生活領域非常狹小,只有那些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東西他們才能做到得心應手,若涉及其他領域就會束手無策。只有具備了藝術的思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不至局限于特定的領域,從而比較全面地了解生活、豐富生活,用藝術的眼光去審視生活,了解生活的價值。倘若僅僅具備理性的思維,又如何能將生活看成是一件藝術品,用欣賞藝術品的眼光去欣賞生活呢?
因此,思政理論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思維,讓學生憑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去豐富自己的生活。思政教育最關注的便是學生的生活,要讓學生的生活脫離枯燥和乏味,開拓學生的生活眼界,領悟生活的真實內(nèi)涵。要讓學生知道,生活除了每天繁重的課業(yè)以外,還有很多的內(nèi)容。當面對嬉鬧的孩子時,可以聯(lián)想到,在自己小時候,父母是如何無微不至地照顧。正是有了父母的辛勞才有了今天的自己,我們應該加倍地孝敬父母;面對自然的安寧,便會聯(lián)想到今天安靜的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自己應該好好學習,增強國家實力,維護國家和平;春天郊游時,看到美麗的花朵,想象自己也是花叢中的一員,感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自己便也像花兒一樣微笑起來;看到天空中的小鳥,感受它的自由和歡快,想到自己也像它一樣自由快樂地成長,也就不再計較課業(yè)壓力了。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得到了豐富,生活不再枯燥和乏味,生活中處處充滿了豐富的情感,學生的身心也就愉悅起來。思政教育關注學生的生活,要讓學生從對生活冷漠轉變?yōu)閷ι畛錆M熱愛,學會自己去主動地豐富自己的情感,讓生活豐富而充實。
第二,注重教學過程中藝術的精神交流方式。
所謂藝術的精神交流,指的就是一種自由的精神交流,是指彼此之間的精神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彼此之間通過心領神會產(chǎn)生思想的共鳴,彼此的精神得到交流和影響,完全是彼此之間思想的碰撞。之所以稱之為藝術的精神交流主要是因為這種精神交流方式借鑒了藝術品的欣賞方式。在藝術品的欣賞過程中,通過藝術品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者和欣賞者之間的精神交流,盡管這種交流是間接的。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藝術家的精神理想,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當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在領略藝術家精神時,反觀自身,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達到兩者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往往勝過語言的表達,它是一種心領神會,是心靈的交流與碰撞,這種精神交流就是藝術的精神交流。
思政理論教學中的精神交流就可以通過這樣的形式。無論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還是受教育者和教育素材之間的交流,都可以通過這樣的藝術的形式進行。這種交流沒有強加的標準和模式,完全基于自身的特點,自身的條件,進行完全的交流。思政教學中的交流可以在一種完全開放和自由的情況下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可以借鑒這樣的交流方式:比如,面對一片竹林,老師無須說出自己的用意,也無須太多的教導,可以讓學生去觀察每根竹子的特點再吟上一句鄭板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學生便可以去領悟老師的用意,知道老師想要傳達的是竹子的堅韌不屈的品格。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雖然沒有進行比如問答、教導之類的交流,但是就已經(jīng)完成了彼此精神的交流。在學生和教材的交流中,也可以運用藝術的交流方式。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雖然沒有與作者直接見面,直接對話,卻可以領會作者的用意。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自己領會,認可作者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這些精神交流的方式,便是思政理論課堂上的藝術的交流方式。
藝術的精神交流也可以借鑒席勒的“游戲”理論。席勒的“游戲”理論,可以理解為主要側重的就是在游戲的過程中的精神交流。這里的游戲是指在一個完全開放自由的狀態(tài)中,所有個體都是游戲的參與者。游戲的法則就是個體之間在自由狀態(tài)中完全展示自己,個體只不過都是一個個的形式而已。個體之間的交流方式主要就是精神層面的交流。席勒說:“在審美的國度中,人就只需以形象顯現(xiàn)給別人,只作為自由游戲的對象而與人相處。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這就是審美王國的基本法律?!盵2]也就是說,在這種游戲的過程中,人都是自由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完全開放的,是自由平等的精神層面的溝通。只有在完全自由的狀態(tài)中,個體之間才能忘記彼此的差異,完成精神上的交流。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可以忽視彼此身份的差異,完成一種平等自由的交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的過程中,都是“游戲”的參與者,都是自由平等的。在這種平等的狀態(tài)下,師生進行精神交流,也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交流才是完全、徹底的。在伽達默爾看來,“游戲”過程中的每一個人,人與人或者人與萬物之間都沒有相異性,他們共同構成游戲。在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在一種完全自由的狀態(tài)下,人們才可以進行精神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才能做到忘我,這種交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愿的,不是外在強加的、強迫性的。
思政課教學中的交流,特別是精神交流,可以運用藝術的交流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人們均以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tài),展示自己的精神,講究心靈的碰撞所產(chǎn)生的共鳴。精神層面的交流在思政課教學中至關重要,這種藝術的交流方式,給人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侯敏.有根的詩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