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針對法治建設做出一系列重要講話,構成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執(zhí)政理念、法治價值、法治目標、法治布局、法治道路等方面蘊含著豐富的新觀點、新見解和新論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chuàng)新的最新成果,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做出新貢獻。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理論;新貢獻
中圖分類號:D9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2-0052-03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部署,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系列重要講話,法治文化、法治信仰、法治價值、法治思維、法治權威、權力制約、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等法治理論要素幾乎都涉及其中,法治中國建設的思想體系已經(jīng)初步形成。同時,習近平全面、科學回答了法治中國建設的一系列實踐問題,如黨的領導與法治、政策與法律、改革與法治、法治與德治等關系。這不僅展示了法治思維、理念和方略在中國的確立,也昭示著中國法治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凸顯出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諸多新突破、新貢獻。
一、在執(zhí)政理念方面:突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9月5日,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必須堅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斷把法治中國建設推向前進?!盵1]23這是在總結全人類幾千年治國理政經(jīng)驗基礎上得出的結論。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展示的是一種方向、理念,習近平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表達的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實踐準則。從“基本方略”到“基本方式”的變化,是對中國法治理論的一次升華與發(fā)展。
(一)強調憲法的最高權威
運用法治思維治國理政,意味著必須確立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理念。憲法權威在法治中國建設中具有突出意義。法治權威能不能樹立起來,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這也是法治與人治的標志性區(qū)別。實踐中“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現(xiàn)象依舊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推進各項工作仍然依賴行政命令為主導的思維方式,領導講話、批示指示和“紅頭文件”往往架空法律法規(guī),極大損害了法治權威和政府公信力。習近平指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關鍵是依憲執(zhí)政”[2]138。強調依據(jù)黨章從嚴治黨、依據(jù)憲法治國理政,實質是強調法治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尊嚴,實質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
(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人治的標志就是權力把制度關進籠子里,法治的標志則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法治社會里,一切國家權力均來源于憲法法律,權力行使的基本準則是職權法定,一切服從憲法和法律,嚴格依照法定權限、程序做決策、辦事情。一切超越法定權限和程序的行為無效并且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習近平在中紀委十八屆二次全會講話時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保證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各級領導干部對待權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做到慎用權、善用權、用好權。”[2]260古代歷朝歷代的朝廷反腐都是從“不想腐”到“不敢腐”,其實質只能是重復陷入“治標”而不治本的怪圈,要做到“治本”,跳出“治標”的怪圈,必須從“不能腐”到“不敢腐”,再到“不想腐”。在共產(chǎn)黨長期執(zhí)政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如何保障權力在合法的軌道上運行,是一個重大課題。習近平的法治思想突破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規(guī)范權力僅強調“自律”的觀念,突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立足治標又治本,發(fā)展了德治視角下的權力制約理論。
二、在法治價值方面:立足全民法治信仰
(一)法治價值要立足法治信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說明了法治中國建設總體上基本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然而,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層面還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遇事找人不找法得到普遍認同,法律懸空、制度空轉現(xiàn)象依舊在一定范圍存在。立法滯后于社會現(xiàn)實、行政執(zhí)法隨意性選擇性較大、司法公信力遭到質疑,這些狀況長時間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文化、制度、個人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法治信仰缺失是極為重要的思想根源。習近平法治思想抓住了中國現(xiàn)實社會中法治建設的最核心問題,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論法治,在法治建設中將守法提高到與立法、執(zhí)法、司法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對于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法治信仰,是只有當法治成為一種信仰,即人們發(fā)自內心地認同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捍衛(wèi)法律。人們才會自覺地服從法律,規(guī)則才能內化于心,外化為人們的行為準則,依法辦事才會成為一種習慣。
(二)法治價值依靠司法公正來實現(xiàn)
在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司法公正具有突出的地位。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頒行3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3]148。第一次明確提出司法公正的要求和標準。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重申,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基本標志和根本保障。習近平緊緊抓住司法的根本要素,對司法公正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長期以來,人們不相信法律,最終是因為司法沒有權威,司法沒公信力。在社會現(xiàn)實中,如果廣大群眾的合法權利不能通過司法程序得到保障,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沒有受到應有的追究,司法就沒有公信力,人民就不可能相信司法。法治價值最終必須通過司法公正來實現(xiàn)。社會公正最終必須由司法公正來保障。
三、在法治目標方面:明確法治體系建設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就在于法律的實施。高度重視憲法的實施,從憲法生命與憲法權威的高度來認識憲法法律實施問題。如果法律停留在紙面上或者掛在墻上而不落地、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權大于法,再多的法律也只是一紙空文、無濟于事。憲法法律沒有權威,社會就會缺乏統(tǒng)一、穩(wěn)定的秩序,習近平同志有關法律實施的思想,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及其說明中,就體現(xiàn)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由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轉變?yōu)樯鐣髁x法治體系。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在《決定》中,這個法治體系成為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即五大法治體系(法律規(guī)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jiān)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黨內法規(guī)體系)。在“法治體系”這一目標設計中不難看出,當前中國法治建設的中心任務應當升級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是新的歷史階段提出的新任務,也是一個國家的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尤其是把黨內法規(guī)體系納入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之中,體現(xiàn)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要求,這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鋒隊性質決定的,對黨員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黨內法規(guī)的要求比國家法律更高更嚴,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xiàn),標志著中國法治進入嶄新階段,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四、在法治布局方面:強調共同推進和一體建設
習近平在繼承依法治國基本思路的基礎上,就法治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命題和新論斷,進一步發(fā)展了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其中帶有統(tǒng)領性的新概念就是“法治中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認了“法治中國”這一概念,并將法治建設的綱領確定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胺ㄖ沃袊备拍畹奶岢鍪菍π轮袊鴼v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經(jīng)驗的總結,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執(zhí)政理念和法治理論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也是黨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對中國法治建設認識的一次升華。
圍繞法治中國建設目標,抓住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個環(huán)節(jié),注重法治建設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堅持治國、執(zhí)政、行政三個層面共同推進和國家、政府、社會三個層面一體建設。這就將法治建設上升到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的高度,覆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描繪了一幅法治建設整體推進、協(xié)調發(fā)展的宏偉藍圖。
“法治中國”與“法治國家”相比而言,前者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深刻,也更加體現(xiàn)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國情建設法治中國,要建設法治國家,也要建設法治政黨、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要推進依法治國,也要推進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要推進國家法治,還要推進地方法治、行業(yè)法治;不僅注重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領域的法律制度硬實力建設,還要加強法治精神、法治文化軟實力建設。習近平同志系統(tǒng)推進法治的思想,是黨對法治建設理論深化的結果,是豐富和發(fā)展法治理論的結果。
五、在法治道路方面: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一)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一致性
習近平指出:“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盵4]習近平關于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關系的論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一次升華。
一是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在我國,黨領導人民制定并實施憲法法律,同時,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共同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自覺遵守憲法法律實際上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是一致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圍繞黨的領導提出“三統(tǒng)一”“四善于”,都體現(xiàn)了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一致性。有人提出“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權大還是法大則是一個真命題。現(xiàn)實中由于權力監(jiān)督制約不力,導致公權力行使過程中私有化、個人化,存在個別領導干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現(xiàn)象,把個人意志凌駕于組織意志之上,甚至以個人意志替代黨的意志,破壞了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統(tǒng)一性。習近平關于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論述,解決了長期以來“黨大還是法大”的模糊認識,豐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二是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歷史實踐早已證明,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沒有共產(chǎn)黨也沒有社會主義法治。我國憲法早已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依法治國題中應有之意。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jīng)驗。習近平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研討班講話時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們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最大的區(qū)別”。①離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無從談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無法建成。
三是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新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chǎn)黨如何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一個現(xiàn)實重大課題。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求黨的領導始終貫徹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的全過程;另一方面也要求黨必須依據(jù)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jù)法定程序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黨的領導始終堅持在依法治國的范圍內。黨內法規(guī)體系納入法治體系就是黨踐行法治精神、實現(xiàn)依法執(zhí)政的重大突破,也是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須要求。它既是政黨與國家治理關系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道路自信的重要表現(xiàn),更是社會主義中國法治的實踐創(chuàng)新。
(二)法治道路與社會制度的緊密關聯(lián)性
法治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決定于并服務于經(jīng)濟基礎。任何國家的法治都與一定的社會制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國家的制度也離不開法治,需要通過法治予以確立并加以保障。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普遍通過法治得以鞏固和完善。我國以憲法為統(tǒng)帥的法律體系確立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社會各領域的運行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表現(xiàn)??梢?,法治雖然作為現(xiàn)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有著共性的地方,但不同國家、社會對法治的理解也差異甚遠。一方面,我們要看到資本主義發(fā)展積累了不少人類可以借鑒的法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資本主義憲政的本質是維護資產(chǎn)階級根本利益和資本主義統(tǒng)治秩序,實質是體現(xiàn)并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我國的法治道路則有著本質區(qū)別,社會主義法治雖然還需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但其本質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xiàn)并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區(qū)別于西方資本主義憲政道路的根本標志之一。習近平指出,我們是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并長期執(zhí)政,不能用所謂“憲政”架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這個觀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三)德治與法治相互促進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規(guī)則的實施,必須以人們對規(guī)則的認同與敬畏為前提,法治的力量并不能僅僅停留在頒布越來越多的法律法規(guī),這是不夠的。西方法治的成功以及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主要依賴于兩個關鍵要素:一是基督教,二是法律制度?;浇痰呢暙I實際上是解決了人們內心對規(guī)則的敬畏問題。道德規(guī)范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主要行為規(guī)范,道德教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法治建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充分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法律規(guī)范必須內化為人們的自覺遵循與行為習慣。“不知恥者,無所不為?!比狈Φ赖伦甜B(yǎng)的法治就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習近平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其實質是強調國家與社會治理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兩手都要硬。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功能。因此,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依法治國創(chuàng)造良好人文環(huán)境。
(四)法治建設與“關鍵少數(shù)”
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盵5]526中國老百姓也常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笨梢?,各級領導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導和骨干力量。習近平指出,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6]118。從國情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不是一種完全“自下而上”的推進方式,也不是一種完全“自上而下”的推動模式,而是一種獨特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雙向互動推動模式,而領導干部正是使得二者共同形成“合力”的關鍵所在。各級黨員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習近平抓住了中國法治道路關鍵中的“關鍵”,牽住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牛鼻子”。
領導干部手中掌握一定的公權力,如果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則極大損害了法治的權威與公信,破壞人們的合理預期,反過來加劇了人們“遇事找人而不找法”的局面。只有各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把對法治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才能引領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面依法治國才能得到認同和實現(xiàn)。中國的法治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對于推進法治建設的理念、決心和行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