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多大學生不愛讀書,對于讀書存在認識誤區(qū),如,讀書無用,要讀只讀“有用”的書,讀書不如實踐等,時間和精力更多地被手機網媒占用,對這些現象應加以糾正,并警惕網媒娛樂文化對大學生的侵蝕。為此,大學應積極采取措施引導學生回歸讀書生活,使大學重新成為讀書的樂園。
關鍵詞:大學生;讀書;娛樂文化;大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1-0149-02
大學本應是讀書的天堂,但現在讀書的人卻越來越少。浮躁的社會風氣、殘酷的就業(yè)狀況等使得大學生對于讀書存在諸多認識誤區(qū),加之網媒的強大吸引力,最終導致“讀書無用論”充斥著大學校園,“手機控”現象比比皆是,這不得不讓人擔憂。網媒娛樂快餐式的文化不僅吸引人們的眼球,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內容,最終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正如傳媒評論大師波茲曼所說的——娛樂至死。為了避免這一點,作為教育的圣地,大學應負起應有的責任,讓大學生讀經典、讀名著,深刻閱讀、廣泛閱讀,重歸大學的實質,培養(yǎng)學生深刻思考的能力。
一、很多大學生不愛讀書,“手機控”現象普遍
伴隨著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不良的社會風氣,大學生對讀書產生了諸多的認識誤區(qū),而手機等網絡媒介的普及使用,許多大學生成為“手機控”,離書籍越來越遠。
(一)大學生對于讀書存在認識誤區(qū)
1.讀書好未必就業(yè)好,讀書無用論
上大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學習知識、技能?鍛煉思維?充實自我?大多數學生會說:上大學就是取得文憑更好地就業(yè)。那么現在大學生的就業(yè)情況如何呢?就業(yè)形勢嚴峻。我國自1999年高考擴招至今已有十幾年的歷史,大學畢業(yè)生數量激增,而就業(yè)崗位卻遠不能滿足需要,許多大學生畢業(yè)找不到工作。同時,近幾年農民工工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工資待遇已趕超大學生。而家庭教育投入的資金卻年年升高,這些都使得“讀書無用論”在社會以及大學校園彌散開來。此外,不靠學識,不靠能力,只要有門路就有好工作,這樣的一些現象也加劇了“讀書無用論”的傳播。
2.要讀就讀“有用”的書,功利性讀書
讀書未必帶來好工作,是不是就不讀書了呢?不是,為了拿到各類證書,參加各類考試,一些書是要讀的,因為這些書是“有用”的書。這種功利性讀書的觀點和現象在大學生中也非常普遍。當然,也還是與嚴酷的就業(yè)形式密切相關。多拿幾個資格證書比平時多看一些“閑書”有用得多,各類畢業(yè)生就業(yè)考試更是如此,因為它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就業(yè)機會。一方面,這些考試為畢業(yè)生提供了更多的平等就業(yè)機會,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大學生功利性讀書的現象。
3.讀書不如實踐,理論知識無用
在大學生中,還普遍地存在著“輕理論重實踐”的現象,認為讀書不如去實踐。誠然,實踐非常重要,但實踐亦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去完成的。而很多大學生卻大大地看低了讀書、學習理論的重要性。這與浮躁的社會風氣不無關系,因為理論的學習需要耐心、需要積累。此外,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也往往強調經歷、經驗的重要性,這也使得許多大學生不愿讀書學理論。一些大學生一有時間就去打工,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積累經驗,而且還可以很快賺到錢,顯然,怎么看都比讀書有用。
(二)大學生“手機控”現象嚴重
大學校園里讀書的人少了,但看手機的人卻多了。不管是在教室里,宿舍里,還是在食堂里,幾乎人人拿著一個手機,隨時翻看個微博、微信,看一下論壇,上一下聊天工具,或打一個電話,這就是“手機控”現象。當然,手機上網也可以閱讀圖書,如電子書。但實際上,大多數學生上網后,用于閱讀的時間較少,聊天、玩游戲的時間較多,即便是閱讀,也很少進行認真的思索,而是進行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的淺易閱讀[1]。
不論怎樣,手機網媒的過度使用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使得大學生讀書的精力和空間變得更少。
二、糾正認識誤區(qū),警惕娛樂文化的侵蝕
(一)端正讀書態(tài)度,糾正認識誤區(qū)
大學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記得愛因斯坦曾說:“所謂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因此,相比知識與技能,大學里最應該追求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理性的精神,是探索人生價值的能力和勇氣。而這些能力與精神的培養(yǎng),僅僅靠上幾門課程、過幾次考試、拿幾個證書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們必須擯棄浮躁,潛下心來好好讀書,多讀經典書籍,做到廣泛閱讀、深刻閱讀,正所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從書籍中獲取人文和科學精神,從而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培養(yǎng)價值觀。
下面將針對大學生關于讀書的幾點認識誤區(qū)進行探討。
其一,讀書不是獲取就業(yè)的工具,也不應該成為其工具。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能力和素質,讓人們更好地生活,而不僅僅只是就業(yè)。不論是“讀書無用論”,還是功利性讀書的問題,都是社會中浮躁、急功近利的風氣在學校中的反映。如果真的覺得讀書無用,最多只是為了就業(yè),賺更多的錢,那完全沒有必要再投入4年高昂的大學教育資金,因為現在很多低學歷打工人員,包括很多農民工的工資都已經超過大學生。
其二,關于只讀所謂“有用”的書、功利性讀書的問題,大學生應該樹立一種觀念:就業(yè)不是一時的事情,它是一世的事情。任何一個工作想要有所成就,都是需要能力的,而這些能力不是能夠通過一時的考試或拿到幾個證書就能獲得的。只有不斷學習和累積,這些能力才能培養(yǎng)起來。因此,所謂“有用”的書未必有用,書是需要廣泛閱讀的。
其三,讀書真的不如實踐,理論確是無用的嗎?這個時代確實是信息技術的時代,技術、技能的價值非常突出。但是,不要忘記,有千萬個玩電腦的,卻只有一個比爾·蓋茨;有一大堆手機老板,卻只有一個喬布斯。沒有時代的眼光,沒有駕馭技術的思想,技術最終也只能淪為一種工具。很多大學生都熱衷于打工、實踐,認為這樣比讀書、學理論有價值的多,但卻不知道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黃金期”——大學四年的時光是轉瞬即逝的。
(二)讀書,讀經典,警惕娛樂文化的侵蝕
手機網媒的普遍使用不僅僅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占用了大量的學習和閱讀時間,它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危害。作為一種媒介,網媒不僅影響人們的思維內容,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網媒的泛濫,導致的是一個娛樂的時代,形象化的媒體,片段化的語言、游戲在這個幾乎人人一部智能手機的時代每分鐘都在傾倒著海量的文化垃圾。很多時候,人們被簡單卡通式的信息所吸引,大腦時時加工思索著大量沒有價值的信息,就如同一個人每餐的食物都是味道刺激的方便面。而沒有現實壓力和工作的很多大學生就成為網媒娛樂世界的急先鋒。而傳媒評論大師波茲曼早就說過,“媒介即認識論”“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綿延不斷,它們構成思想自身的內容。沒有它們,任何引申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因為思想就存在于這些表達方式之中?!盵2]這樣下去,人終究在娛樂中成為娛樂,即娛樂至死。
那么面對網媒充斥著的娛樂文化,大學生應該如何呢?為了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拿起書籍閱讀吧。和那些幾小時就能讀完、極度“白話”的書籍雜志和小說博客的“淺閱讀”、娛樂消遣不同,是沉浸在經典著作中,不斷思索,就算艱難也要不斷思索的“深閱讀”。也不是跳躍式、片段式地信息瀏覽,而是連貫性的、篇章性的閱讀。只有如此,深刻的、邏輯性的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持和發(fā)展下去,靈魂與智慧才能得到啟迪。
三、大學教育應引導學生回歸讀書生活
面對著網媒強大的吸引力,僅僅依靠大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制力進行閱讀是很難的,大學有必要積極采取措施引導學生讀書。
(一)處理好教材與原著、經典名著的關系
現在很多高校是以教材為主展開授課,而很少提及原著、名著。其實,教材是在原著的基礎上編寫而來,并對很多信息進行了加工處理,加之作者能力良莠不齊,教材的編寫水平有待商榷,有些教材條框性太強,甚至完全成了考試提要,這也使得很多學生對教材產生了厭煩情緒。同時,經典名著是經過時間檢驗的著作,包含了超越時空的普遍的人類智慧,其積淀程度遠超于一般教材。因此,大學授課應更多地以原著、經典名著為主,教材為輔。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受到專業(yè)熏陶,培養(yǎng)起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精神。
(二)改變考試評價方式
“臨時抱佛腳”也能通過的大學考試,怎么能引導學生去認真讀書呢,所以對考試評價方式進行改革是一種有效舉措。例如,在考試中加入大量專業(yè)經典讀物的題目,或者更多地以閱讀著作為前提的論文寫作進行考核,都是不錯的方式,只要能夠督促學生更多地進行閱讀,目的就算達成。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且使用靈活。此外,還可以將學生對于經典著作的閱讀納入到日常考核中,一方面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一旦學生經常閱讀,就會形成習慣,進而促成學生讀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增設經典圖書閱讀類課程
開設專門針對經典書目閱讀的課程也是一種有效的措施。由教師提供信息和支持,以授課的形式引導學生頌讀經典。因為每個領域都有經典著作,所以任何專業(yè)都可開設此類課程。除了課上引導閱讀,教師還應給學生開出課外閱讀書單,且這些書籍不限于本專業(yè)領域,應該是交叉的、廣泛的。文科類學生也應該接觸一些理科經典著作,培養(yǎng)嚴密的科學理性思維,理科學生也應該接觸社會類經典著作,更好地培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
(四)開展各種讀書活動
大學經常開展一些讀書活動,如,讀書活動月、讀書沙龍、讀書競賽等引導學生讀書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現在很多高校都會在“世界讀書日”開展各類講座活動,倡導學生學習、讀書。這些活動都應常態(tài)化,從而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盡管大學生對讀書存在諸多認識誤區(qū),且面對著娛樂網媒的強大吸引,但只要堅持不懈地做出努力和引導,大學終會回歸讀書的樂園。
參考文獻:
[1]郭金明,趙海燕.信息網絡時代大學生讀書芻議[J].求實,2014(1):273-274.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