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是廣東人童年難以抹去的回憶,水也是廣東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身為廣東人的駱秉章,具有廣東文化當中水的風格:水往低處流,潤物細無聲,因而顯得低調(diào);同時,駱秉章身上還具有水的胸襟:低處納百川,滋潤萬物,因而顯得包容。目前國內(nèi)對駱秉章的研究資料十分稀少,反映了國內(nèi)對駱秉章的文化認同仍然比較低。應該提升對駱秉章的文化認同,其低調(diào)與務實,正是當前“實干興邦”所急需的文化。
關鍵詞:駱秉章;廣東文化;低調(diào);寬容;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1-0094-02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這是廣東人耳熟能詳?shù)幕浾Z童謠,在童謠中,“水”成為廣東人童年難以抹去的回憶,也成為廣東文化的重要元素。“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身為廣東人的駱秉章,有水的風格:水往低處流,潤物細無聲,因而顯得低調(diào);同時,低處納百川,因而顯得包容,駱秉章身上有包容的胸襟。今天,我們來研究與曾國藩、左宗棠同為晚清中興名臣之一的駱秉章,就是要挖掘其身上低調(diào)與務實、包容的廣東文化。如今,“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成為社會共識,駱秉章身上低調(diào)務實的廣東文化精神符合時代所需,社會所需。
一、水往低處流:低調(diào)駱秉章
駱秉章(1793—1867年),原名俊,廣東花縣人,1832年中進士,此時已不惑之年,可謂大器晚成。其后選翰林院庶吉士、受命稽查吏部銀庫、任湖北按察使、湖南巡撫、協(xié)辦大學士、四川總督,死于任所。追贈為太子太傅,謚號“文忠”。作為晚清封疆大使,即使位高權重,駱秉章依舊十分謙卑,不居功自傲,認為自己只是在國家艱難時刻行使一名臣子應有的職責而已。其臨終前自挽長聯(lián):“十載忝清班,由翰詹科道而轉(zhuǎn)京卿,奉使遍齊州、汴州、吳州,回首宦途如夢幻;廿年膺外任,歷鄂黔滇湘以蒞巴蜀,督師平李逆、石逆、蔡逆,殫心戎務識時艱?!盵1]
駱秉章的低調(diào)集中體現(xiàn)在他對賢才的謙虛禮讓,正如清人史記作家王定安所形容的,“駱相休休,讓善推賢”[2]。駱秉章再任湖南巡撫后,三顧茅廬請左宗棠出山。左宗棠成為駱秉章的幕僚后,駱秉章對其充分信任,把他視為自己的左右手,屬下來報告事務,駱秉章就問“季高先生云何?”左宗棠也毫不客氣,凡事不論大小,都自己決定,而且常常跟駱秉章開玩笑,把他比作傀儡:“公猶傀儡,無物以牽之,何能動耶?”駱秉章只是干笑而已。駱秉章的低調(diào)使得左宗棠儼然成為真正的湖南巡撫,當時的湖南人民還戲稱左宗棠是“左都御使”,蓋駱公官階不過右副都御使,而左公權尚過之也?!盵3]“一切公文,畫諾而已,絕不校檢”一時傳為佳話。
駱秉章的低調(diào)并不表示其無才,其大才在于知人善任。史記作家王安定描述駱秉章“沉毅靜鎮(zhèn),碌碌若無所能,而其大用在任賢不二,屈已以從人?!盵2]近代外交家薛福成形容駱秉章“外樸內(nèi)明,于賢、不肖之尤著者,口雖不言,而辨之甚精。即能推轂賢才,賢才亦樂為之用。至其清介自守,尤為一時封疆大吏所不及,此其建樹之本也?!盵4]在任湖南巡撫時,駱秉章大膽任用像左宗棠、王鑫等賢才,任四川總督后,駱秉章又培養(yǎng)了一大批精兵強將,改變了川中無良將的局面。
駱秉章自身也可謂“文武雙全”?!拔闹巍狈矫?,駱秉章?lián)魏涎矒崞陂g,出色地解決了湘軍糧餉的問題,為湘軍打敗太平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對此曾國藩也十分感激道:“湖南一省向稱瘠苦之區(qū),年來防剿本省、援應鄰封,兵勇分道四出,而餉糈猶能為繼,良由經(jīng)理得入,取民有道?!盵5]“助臣辦理軍務,實有勞績,不可泯滅者:……湖南巡撫駱秉章與其幕友同知左宗棠,一力維持,接濟軍餉,照料船炮”![6]在擔任四川總督后,駱秉章針對川鹽銷售無路,采取鼓勵私鹽販賣政策,允許鹽販鹽商們經(jīng)營自由,把鹽重點傾銷到兩湖市場,不僅緩解了川鹽經(jīng)銷之難,又通過收取厘稅,緩解了財政拮據(jù)。“約計入楚之鹽,以旺月計算,約合川省水引九百余張,一千萬斤上?!盵7]“武功”方面,任湖南巡撫期間,駱秉章出色地完成防守長沙的任務;入川督辦軍務后,他用不到一年時間剿滅當時有“悍賊之冠”“賊之宗主”之稱、人氣頗高的太平軍領袖石達開。
二、低處納百川:寬容駱秉章
“水往低處流,低處納百川”,駱秉章的低調(diào)使其有“水”的胸襟去包容他人,其為人包容在許多著作資料中得到公認,例如王安定形容駱秉章“駱相休休,讓善推賢”,他還在《湘軍記》評價駱秉章頗有古人求賢愛才的風度,“若駱公之休休好賢,若已有之,豈非古大臣風度哉?”[2];《清史稿》把駱秉章與胡林翼編撰于同一個列傳中,描述駱秉章“休休有容,取人為善?!盵8]近代掌故大家徐一士描述駱秉章“休休有容之度,適蒞是邦,而逢其盛”[1]等等。正是由于駱秉章的包容,使“賢才亦樂為之用”,眾多賢才也得益于駱秉章的包容,從而有所作為。駱秉章的包容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人際交往的包容。比如與左宗棠的關系。左宗棠很有才,“國家一日不可無湖南,而湖南一日不可無左宗棠”就是其才華的充分說明。然而左宗棠為人性格剛烈,容易得罪人,當時震驚朝野的左宗棠樊燮案險些讓其掉腦袋。但就是這么一個性格剛烈,也頗帶點自傲的人,在駱秉章門下,卻能放開手腳,施展其一身才華,這不能不說得益于駱秉章的包容。駱秉章去世后,左宗棠曾寫挽聯(lián)來表達對駱秉章感激:“公為諸葛一流,盡瘁鞠躬,死而后已;我侍文忠數(shù)載,感恩知己,生不能亡?!盵9]
其次是權力體系開放。包容意味著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駱秉章作為湖南巡撫,他建立了開放的權力體系,這在幾千年的封建等級觀念中,可以說是創(chuàng)舉。這種權力的開放集中體現(xiàn)在駱秉章與左宗棠的關系上,左宗棠儼然成為湖南巡撫,就連樊燮拜見駱秉章時也驚訝于二者的同堂升座,發(fā)出“湖南到底是大人的巡撫,還是他左某人的巡撫?”的疑惑,時人也有湖南官場“一官兩印”的傳言。駱秉章的權力包容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我們今天所談的民主,因為他并沒有用等級的權力壓制左宗棠施展其才華。
第三是治理措施的兼容。“治大國如烹小鮮”,作為一個地方治理的最高長官,駱秉章深知治理是要講求技藝的。事實表明,駱秉章無論在擔任湖南巡撫期間,還是在擔任四川總督期間,都表現(xiàn)了高超的治理技藝。比如在擔任湖南巡撫期間,他對士紳不斷向朝廷大力褒獎,向皇上反映他們的苦衷,從而調(diào)動這一重要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抵御太平軍的進攻中來;在治理四川時,他看到四川出現(xiàn)了嚴重的鹽業(yè)危機,四川財政日益枯竭,于是運用市場的力量,允許鹽販鹽商們經(jīng)營自由,從而大大刺激了川鹽的經(jīng)營,穩(wěn)定了百姓的生活,也增加了四川財政收入。駱秉章的治理措施在今天來看,其實就是“善治”,他充分發(fā)揮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共同作用。
需指出的是,駱秉章的包容并不是沒有原則的。駱秉章與貪腐、無德無能等現(xiàn)象不相容,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吏治方面。駱秉章治理官員,以嚴厲著稱,尤其是對貪污亂紀、品質(zhì)惡劣的官吏,嚴懲不貸?!爸菘h為親民之官,遇有庸劣不職、及才不勝任之員,亟應隨時甄別,以肅吏治。”[10]
三、駱秉章的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對一個群體或文化的身份認同(感)。駱秉章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一種文化符號、文化元素。對駱秉章的研究現(xiàn)狀本身足以說明對駱秉章的文化認同度。雖然駱秉章與左宗棠、曾國藩等同為晚清中興名臣之一,但與后二者相比,駱秉章的名氣要小很多,甚至連碩士生、博士生對駱秉章這一名字也頗感陌生。造成駱秉章文化認同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其階級立場,因為他站在了太平天國的對立面,對農(nóng)民起義軍是“不遺余力”的剿殺。
需指出的是,駱秉章并非反人民的。據(jù)相關史料記載,駱秉章對待普通百姓的態(tài)度與對待太平軍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他關心百姓疾苦,對普通百姓關愛有加。比如在治理湖南期間,駱秉章派官員詳查,發(fā)現(xiàn)農(nóng)民欠納越來越多的原因“究其致弊之原,不外官吏之浮收與銀價之翔貴而已。而州縣廉俸無多,辦公之需全賴漕糧陋規(guī)”。于是改變過去的浮收弊端,嚴懲貪官污吏,從而減輕百姓負擔。對于征戰(zhàn)疆場死亡的兵勇家屬,駱秉章奏請建立忠祠書院,慰藉民眾。成為四川總督后,駱秉章又注意解決農(nóng)民沉重的賦稅問題,千方百計減輕農(nóng)民的負擔。駱秉章對百姓的關愛深深感染了當?shù)厝嗣?,當他去世后,“川民感其削平寇亂,出於水火,及其歿,巷哭罷市。遺愛之深,世與漢諸葛亮、唐韋皋并稱云?!?/p>
駱秉章站在太平天國的對立面,對農(nóng)民起義軍進行了殘酷鎮(zhèn)壓,在這一點上,他應當受到批判。然而要實現(xiàn)對駱秉章的文化認同,以及觀照我們當今社會對低調(diào)、實干人才的需求,就不應局限于其階級立場或意識形態(tài)的爭論,畢竟駱秉章當時也是本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為朝廷服務。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擱置意識形態(tài)的爭議,形成了包括港澳臺及海外僑胞在內(nèi)的最廣泛的愛國主義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大力倡導“實干興邦”,為此,我們應該增強對駱秉章的文化認同感,讓低調(diào)、務實的文化得到尊重和推崇,實現(xiàn)“中國夢”需要這樣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徐一士.一士譚薈[M].北京:中華書局,2007:87,84.
[2]王定安.湘軍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3:6,204.
[3]蘇同炳.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88.
[4]薛福成.庸庵隨筆[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229.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檔案史科[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741.
[6]黎庶昌.曾國藩年譜[M].長沙:岳麓書社,1986:68.
[7]陳鋒.清代鹽政與鹽稅[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95.
[8]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11935.
[9]王馳.中國楹聯(lián)鑒賞辭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670.
[10]清實錄.文宗顯爭帝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7.43(25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