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一些不良風氣與社會問題逐漸滋生出來,不斷地沖擊著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養(yǎng)成已經(jīng)成為高校德育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加強新時期大學生道德素質建設,對提升民族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新形勢下大學生道德素質的現(xiàn)狀進行了科學的研究,并找出了問題的所在,由此筆者要通過發(fā)揮“社會、學校、家庭”三方位的育人環(huán)境和大學生的自管能力來提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高等學校;素質
一、目前大學生道德素質現(xiàn)狀
通過對目前新形勢下大學生的道德現(xiàn)狀調查得出,學生的主流思想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能夠認清和擁護黨的各項政策,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的,學習目標和競爭意識日趨強烈,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要求全面發(fā)展的意愿,相比社會其他青年群體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更注重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和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也要注意部分大學生道德素質及行為習慣表現(xiàn)中,還存在著一定缺陷和不足。
(一)政治敏銳性有待加強,缺少責任意識和使命感
目前,部分高校大學生們?nèi)狈ι鐣髁x堅定信念,政治觀念上呈現(xiàn)享樂主義,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政治問題。有的大學生甚至自暴自棄,自干墮落,社會責任意識欠缺。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xiàn)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現(xiàn)存世界的關系而產(chǎn)生的。”意思就是,存在于社會上的人就要對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墒?,目前大學生缺乏就是這種敢于承擔的責任,他們表現(xiàn)出對社會的無視。部分學生把參加政治學習、入黨、當模范典型,做為實現(xiàn)個人利益、積累個人資本的一種手段,能夠長期堅持并不斷發(fā)揚先進性精神持久性較差,政治敏銳性有待提高。
(二)道德意識與行為習慣的脫節(jié)
大學生幾乎知道“知行合一”的意思,但真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卻是知行脫節(jié)。從道德角度來分析就是要求社會和他人的多,要求自己的少。他們能夠認可社會公德和集體主義價值觀,但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意識不足。他們知道要培養(yǎng)自己獨立健全的品格融入于社會之中,但始終以自我為中心,那種獨立、孤僻、懶散、浮躁、軟弱等特點,很難適應目前社會的大環(huán)境。
(三)貪圖享樂、吝于奉獻
部分同學崇拜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他們只講索取,不講奉獻,重利輕義,認為現(xiàn)在的社會是金錢的社會,奉承“有錢能使鬼吞沒”的錯誤觀念,總是趨向不勞而獲,不能腳踏實地從身邊小事做起,不能把社會作為個人發(fā)展的現(xiàn)實條件。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社會方面原因。隨著社會上唯利是圖、金錢至上、功利主義等現(xiàn)象的逐漸蔓延滋生,它們正逐漸滲透著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更有甚者使大部分學生過于看中自我的利益和眼前利益,缺乏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標。在社會負面作用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正潛移默化地模仿、復制,產(chǎn)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二)家庭方面原因。孩子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很大一方面決定父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道德素質的影響不容忽視。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的家庭文明行為養(yǎng)成教育卻不容樂觀。主要是大多數(shù)父母出生年代較早,當時的教育水平還很落后,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這就決定了學生接受家庭文明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層次水平偏低。另外,隨著國家實行計劃生育而導致獨生子女現(xiàn)象嚴重,這些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是過分溺愛而導致性格孤僻、自私自利現(xiàn)象嚴重。孩子被視為“小皇帝”,自理能力非常差,不能吃苦,享樂主義現(xiàn)象嚴重,對于“孝”文化更是是不屑一顧。
(三)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雖然國家一直在倡導全民提高素質教育,但是隨著擴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學生的素質質量嚴重下滑,特別是在追求高分才能體現(xiàn)出學生好壞的背景下,使得學校忽視了教育的本真——對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學生“有才無德”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再加上由于高校多數(shù)采用開放式教學,對學生的說話、行事疏于管理,學生很難去遵書本而行。另外,部分高校在高唱加強德育教育的同時,卻忽視道德理論教育,和學生的實踐道德教育,學生總是認為道德教育與他們離的很遠、很虛無,引發(fā)大學生重人情、輕法度的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最終導致高校的德育流于形式,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強大學生道德素質建設的對策
(一)高校為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升華提供必要的條件
首先,普通高等學校對于學生的教育應該做到真正意義上素質教育??梢岳脺p少招生數(shù)量、提高生源質量入手,在學校中重點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不要用分數(shù)作為衡量人的唯一標準。
其次,要想辦法提高整個學校的道德素質水平。學校的各類人員都要加強對道德素質的宣傳和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氛圍。通過報刊、廣播、主題教育活動、網(wǎng)絡等渠道進行道德宣傳教育,特別是處于信息時代的大學生來說,更應該抓好網(wǎng)絡教育的主陣地,及時正確地對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進行引導。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對背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錯誤言行或反面人物,進行有力的批評,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約束、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二)要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父母起到表率的作用
首先,和諧完美的家庭環(huán)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成材的關鍵,如果父母經(jīng)常打罵、爭吵甚至家庭破裂,孩子在身心上肯定受到影響,其心理上多少會產(chǎn)生一定扭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其次,父母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父母要盡可能的給孩子提供自主創(chuàng)業(yè)、獨立做事的機會,不要事事都插手,養(yǎng)成孩子懶惰、缺乏獨立自主的習慣。父母更不能把孩子當成“皇帝”式的溺愛孩子,要從小養(yǎng)成孩子能獨立,能吃苦耐勞,做到尊老愛幼的良好習慣。另外就是,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掌握孩子的想法,盡可能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一些基本的方法進行良好的教育。親情關系是其他關系所無法取代的,只有營造出和睦的家庭氣氛,父母與孩子建立起一種亦尊亦友的關系、坦誠溝通,才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三)高校要豐富道德素質教育形式,重視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
首先,要創(chuàng)新道德教育課堂模式。清新高雅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陣地。因此,學校在做好理論課教學的同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辦名人講座、名著導讀、影視欣賞、文藝演出、演講比賽、辯論賽等來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活動,要做到寓教于樂,把吃苦耐勞、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道德教育內(nèi)容教育融入這些課外活動當中,增強學生們的責任意識、使命感和義務感,培養(yǎng)鍛煉的奉獻精神。
其次,要做好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詢工作。由于社會上這樣或那樣的非正常的現(xiàn)象逐漸滋生,影響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產(chǎn)生一些偏激的想法和思想上的困惑。比如面對腐敗現(xiàn)象,不想如何去抵制、制止,而是隨波逐流。面對社會上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現(xiàn)象,不但不去反對,而是想辦法去模仿、復制。在畢業(yè)后不及時就業(yè),或者對從事的職業(yè)不理想、不順意,而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對學習失去信息等等。面對這些,學校應該提供更寬、更便捷的途徑,及時地予以心理輔導,或者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日常的道德教育之中,幫助他們排憂解惑,提高情商,使他們在面對和處理這種狀況時有正確的應對辦法。
(四)應加強大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首先,大學生在學習期間要多關注自身素質的提高,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多閱讀名人傳記之類的書,提高對道德的認識。俗話說\"知德\"才能\"行德\",必須掌握一定的“善與惡、是與非、道德與不道德”的意識,才會具備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
其次,大學生應該時刻培養(yǎng)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事業(yè)責任感、集體主義榮譽感、為人民服務的情感等等,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 。
再次,大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用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屈的毅力去克服各種困難與阻力,努力把道德理論變成實際的道德行動,并在刻苦學習、積極勞動、嚴格遵紀的實踐中把自己的道德意志磨練得更加堅強。
最后,大學生應當通過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和鄧小平理論,掌握社會、人生的一般規(guī)律,樹立科學的“三觀”精神,確立堅定的道德信念,做到不論在何時何地,何等困難的環(huán)境中,都能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重任和使命,永遠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努力建設國家、振興中華做出不懈努力。
總之,只有高校重視起學生的道德建設,用正確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學生的精神面貌就會煥然一新,校園里就會到處呈現(xiàn)出一派團結奮進、生機盎然的景象,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才能夠保持完整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合格人才得到社會的認可,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參考文獻:
[1]鄒曉英.地方高校“90后”師范生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1.
[2]喬月.90后新生代道德社會化的現(xiàn)狀研究[J].才智.2011(01).
[3]張麗艷.“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研究綜述[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4]李穎、李陽模.高校和諧校園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教育探索.2009,(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