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是新聞直播報道節(jié)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于電視節(jié)目而言,無論是直播還是錄播,如果有合適到位的采訪和現場出境,一定可以讓我們所做的新聞動起來,活起來。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電視新聞的現場采訪報道,談一些個人的認識。
關鍵詞:出境;現場報道;現場感
一、現場報道及優(yōu)勢
正如中央電視臺資深新聞人敬一丹所言:“現場報道是屬于電視的,甚至可以說是電視相對于其它媒體最后的一席之地。”當前,信息傳播平臺十分廣闊,對于電視新聞工作者,無論是作為記者、編輯抑或是節(jié)目主持人,學會和運用好現場報道這一形式都非常必要。既然我們從事了電視新聞宣傳,首先就應該認定記者這個身份。什么是記者?“我們不是在現場,就是在趕往現場的路上?!边@就是對記者這一職業(yè)的最好詮釋!由此可見現場是多么重要!因此好的新聞報道是一定要有現場的,而好的新聞幾乎可以在現場完成一切。這也就是為什么直播節(jié)目的收視率往往比較高的關鍵原因。
我認為,現場報道的優(yōu)勢大概有下面幾點:一是現場報道時效性強?,F場報道體現了新聞的時效性,特別是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現場報道時效性強的優(yōu)勢就更加明顯。這一點顯而易見,在這里就不再以具體事例加以闡明;二是現場報道的現場感無可比擬。在電視現場報道中,畫面、場景、聲音同時出現,觀眾如身臨其境,能感受到強烈的現場氣氛,報道也就更具有說服力。中央電視臺記者水均益,在報道美國空襲巴格達的時候,就是站在離轟炸現場不愿的樓頂上,背景火光沖天,耳邊還有轟炸聲,讓觀眾也同時體會到視覺和聽覺的沖擊。這也體現了現場報道信息量大的優(yōu)勢?,F場出境,是一篇報道的點睛之筆;三是現場報道可信度強:新聞首先需要具備真實性的原則,而現場報道中的場景事件就是真實性最有力的印證。拿5.12汶川地震來說,現場記者的出境可謂是報道成功的關鍵。
二、現場報道應具備的條件
其一,現場出境必須有出境記者。出鏡記者在報道中出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去解釋或者說明這個新聞事件,說明這條新聞是記者的親身經歷。很多人認為記者是個雜家,需要積累、需要知識、需要閱歷,需要能力......但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也是很多知名或者優(yōu)秀的記者所具備的:有一顆善良的心?,F場記者更是如此!曾經有一個記者實拍行人掉入井蓋的人就是例子,另外有一個很出名的例子,也被稱為是最瘋狂的現場報道:禿鷹和小孩兒。這幅照片雖然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但是作者卻受到了人們的指責。外界的輿論并沒有因為作者的解釋而停息。最終,卡特以自己的生命而謝天下:他自殺了。這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我們在日常的采訪中,如果能對采訪對象多一些尊重,采取合適的采訪方式方法,必然能與被采訪對象建立起起碼的信任,使我們的現場報道更人性化,更有貼近感。
其二,現場報道的大致分類。我們遇到的現場報道大致可以分為突發(fā)事件和預發(fā)事件兩種。比如遇到突如其來的火災現場就屬于突發(fā)事件,在這樣的時間中,現場報道就需要展面貌,把報道重點放在現場看到、聽到和了解的到的情況。而預知將在什么地點舉辦什么活動,就屬于預發(fā)時間,現場記者提前可以做好相關準備,在這類報道中,就需要把握主題,對新聞時間做出一定的解釋說明。
其三,選取典型地點出境。出境記者選取的出境地點必須與新聞事件緊密相連,還需要考慮整體的畫面布局,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
其四,現場報道的基本注意事項。出鏡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不需要過多的裝飾,無論男女,鎮(zhèn)定、大方、自然是基本要求(某些特殊情況可視節(jié)目類型而定)。 電視是聲畫結合的產物,一般情況下用地點開頭,沒有地點用人物,沒有人物就用細節(jié),這些都是攝像機可以捕捉到的?,F場報道的一般規(guī)律可總結如下:1.先說地點 2.再說時間(可有可無) 3這里發(fā)生了什么事兒(所見,所聞 所感 所嘗 (多用于飲食節(jié)目) 所聽 所觸 所感)4事件的進一步走向。
三、現場記者需要具備的能力
1.良好的口語表達:好的講話都是有準備的。很多看似精彩的講話和現場報道都是提前做了大量的功課,絕不是信口開河。出境記者在現場報道過程中應避免說生澀難懂的話,不好表達的可以有參照物。比如形容某個物體的大小,可以采用生動的比喻:這個蓋子指甲蓋大小。另外還需要現場記者把握語言的分寸,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吐字清晰、表意準確、語言流暢、有條理,是對現場記者最基本的要求。
2.迅速分析歸納事件的能力:記者在做現場報道時,應避免做背誦的工作,在表達時,要做到心中要有框架。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供參考:(1)記框架 記結構 (2)記數據、重要數字和細節(jié)。
3.敏銳的現場感知能力:電視記者在現場最好用自己的身體去感知現場,能夠操作的要實際操作一下,能夠觸摸的要觸摸一下,能夠測量的就測量,能夠觀察的要仔細觀察,操作、觸摸、測量、觀察,都做不到的話,至少要在現場走動,用身體的運動表現現場的空間,如果條件允許,與被采訪人共同做事是很好的表現形式。要善于抓住關鍵場面和典型環(huán)節(jié)。
四、現場報道的流程
出境記者到達現場,首先要仔細觀察,確定事件的大小和性質;其次要融入現場,告訴觀眾事件的基本情況,什么事兒,什么事件,什么人,什么地點,為什么,結果怎么樣,說明性采訪也是這樣的展示型思路;然后要尋找合適的采訪對象,獲取關鍵信息。
現場報道可以視節(jié)目需要,在開頭、中間、結尾出境均可。中間出境可以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前文的總結,又引出下文的重點。在多數情況下,記者在新聞結尾處出境,在總結新聞內容的同時加入自己對某一新聞事件的客觀評價,以“出境”的方式表現評論內容可以強調新聞事件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助于加強觀眾對整條新聞的印象。電視的現場報道中,攝像機已經代替了觀眾的眼鏡進入到現場,既然觀眾已經進入了現場,記者應該做到的應該是在現場替觀眾感知現場,代表觀眾了解事件,必要的時候應該表明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