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在高校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豐富多彩的情感教育資源,尤其是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實踐教學中,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情感教育的情景和方法,充分挖掘其積極情感教育的因素,既能培養(yǎng)大學生豐富的情感,又能極大地增強本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情感 情感教育 中國近現(xiàn)代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6-0012-03
情感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大學生的情感反映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當代大學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一支生力軍,他們的情感狀況,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生活、學習及將來的工作,關系到他們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人性的需求和時代的呼喚。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把情感教育融入教育的整個過程是完善受教育者人格的重要途徑,是任何學科教學的重要職責。高等教育不但要培養(yǎng)出具有專業(yè)知識的高智力人才,更需要培養(yǎng)出具有理性、情感豐富多彩和知善惡美丑、樂觀向上、富有激情和熱情的積極情感的高智商人才。在以人為本當今時代,情感教育應是教學的根本。
一 大學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當代大學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一支生力軍,他們的情感狀況,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生活、學習及工作,反映了他們的社會適應性,關系到他們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人性的需求和時代的呼喚。改革開放前,在以階級斗爭的年代,人們的思想和情感被階級斗爭、政治掛帥所禁錮,合理的情感不能自然地表達。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情感和思想逐漸在覺醒和解放,逐漸打破了過去的禁錮和壓抑,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在得到長足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得到極大提高的同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的價值觀不斷在腐蝕著人們的思想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心靈。隨著高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其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大多數(shù)家長僅僅從孩子個人前途的角度看待高考,以至于對年輕一代的情感教育的缺失和淡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加之對獨生子女的嬌寵,形成了一些大學生自私、狹隘、冷漠,缺乏愛心、同情心和感恩心,乃至于缺乏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情感教育刻不容緩。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翻譯《愛的教育》一書時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情感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通過情感教育,激發(fā)大學生豐富和積極的情感,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使大學生在學習和追求進步的實踐活動中,克服各種消極情感,激發(fā)各種積極情感,是大學生為國家棟梁之材的動力。正如馬克思所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的對象的本質力量。”列寧在論述情感的重要性時也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逼浯?,強化大學生的情感教育,能完善大學生的人格。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過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提高他們自我情感的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的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使他們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另外,情感教育能進一步升華大學生理想。豐富的情感教育在興趣、熱情、激情的基礎上,能使大學生堅定對社會主義遠大理想的追求和信念,進一步強化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之,情感教育對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把情感教育融合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是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是任何學科教學的重要職責。情感教育在高校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豐富多彩的情感教育資源,尤其是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實踐教學中,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
實踐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情感教育的情景和方法,充分挖掘其積極情感教育的因素,既能培養(yǎng)大學生豐富的情感,又能極大地增強本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作為思想政治課,具有雙重情感教育的功能,從歷史教育的角度看,豐富的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資源本身就具有中有豐富的情感教育的特征和內涵,高校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更重要的功能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思想政治的角度看,其思想道德的感化和教育功能更凸顯出其情感教育的特色,所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在情感的教育和激發(f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優(yōu)勢,有待于教師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情境,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講授,用鮮活的歷史知識和教師的親和力、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學生的情感。也可轉變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特別是加強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激情、熱情等,健全大學生的人格,提高情感教育的實效性。
二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大學生積極情感的途徑
1.通過內化式實踐教學,培養(yǎng)大學生認知、認同的情感感知能力
學生的學習和受教育的過程,是心理變化和心理體驗的過程,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知、情、意、行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認知就是通過對一定的理論、思想、概念、觀念、知識的了解、認識和掌握,進而對這些理論、思想等產生認同、喜歡、熱愛、尊重、崇敬的情感,強烈的情感在學生的內心產生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最終去指導大學生的實際行動,積極的情感能引導出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行為。教師可在課堂上通過討論、辯論、研討等內化式實踐教學的形式,就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熱點、焦點等問題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辯論、探討,明辨是非、善惡、美丑,樹立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情感。如,歷史虛無主義美化歌頌近代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問題,組織和指導大學生查閱、鑒別、篩選資料、撰寫論文或辯論稿,通過課堂上的討論、辯論、交流和研討,學生發(fā)言熱烈,情緒激動,老師再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學生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史實,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清近代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本質,不但同歷史虛無主義劃清了界限,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認識。更激發(fā)了大學生對近代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痛恨和厭惡,強化了大學生對和平與發(fā)展重要意義的認識,激發(fā)了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積極情感,進而培養(yǎng)大學生的理智感和危機感,使他們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督促他們反思和思考作為當今的大學生怎樣承擔起對國家、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體驗式實踐教學,不但培養(yǎng)了大學生興趣、熱情、激情,而且提升了大學生的道德情感
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方法,通過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的方式,激發(fā)大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激情,完善其人格和提高心理素質。體驗式教學法形式多樣,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的直接體驗式教學法包括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xiàn)場參觀和現(xiàn)場體驗,如組織學生到洛八辦,用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活生生的歷史事實激起學生情感波瀾,增強他們對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痛恨,對中華民族抗戰(zhàn)精神的崇敬,從而內化成他們實際的愛國主義情操。間接體驗式教學法,就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方面的愛國主義影視播放、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詩歌朗誦、紅歌演唱及演講等生動、直觀、活潑的實踐教學形式,是情感教育的良好方法。影視資料鮮活的影像、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肯定比單純的文字、枯燥的數(shù)據(jù)表格和繁雜的地圖等要來得豐富多彩。經過教師適當?shù)暮Y選、借鑒和正確引導,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熱情大有裨益。既有助于學生關注歷史事件的過程和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直觀認識歷史人物,學會對重要歷史人物進行恰當評價的能力,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以及國際主義等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
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方面歌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詩歌豐富多彩,有的激昂慷慨,有的熱情奔放,有的飽含激情,有的憂傷動人,讓學生深入圖書館、閱覽室或利用多媒體挖掘和搜集大量的詩歌和紅歌,連同詩歌發(fā)表的歷史背景、作者簡介、產生的影響和意義,如譚嗣同的《獄中題壁》和《刑場口占》、夏明翰的《就義詩》、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和《沁園春·雪》、喬羽的《祖國頌歌》等,或由學生動手創(chuàng)作愛國主義的演講稿,經過充分的準備,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詩歌朗誦、紅歌演唱和演講,通過大學生的激情演講、朗誦和演唱,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沉悶、枯燥的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果。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激昂的詩歌,簡潔的藝術語言、優(yōu)美的旋律,積極向上的內容和豐富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內涵,是真善美的有機結合和統(tǒng)一,通過學生聲情并茂和激昂慷慨的朗誦、演講、演唱,讓人熱血澎湃、感情奔涌,激發(fā)出大學生對理想信念和真理的追求及愛國主義的激情,既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也陶冶了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激發(fā)出了當代大學生對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革命先烈和社會的感恩情懷,極大地增強了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一次在生命科學系
進行的詩歌朗誦和紅歌演唱實踐教學活動結束后,班干部對同學們說讓我們全體起立給老師唱一首《感恩的心》,以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育、關懷和課堂上給我們的快樂和感動,然后同學們整整齊齊地站起來,幾十雙眼睛看著我唱了起來,我在感動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我們的實踐教學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和喜歡。
3.通過參與式的實踐教學,培養(yǎng)大學生的整體情感能力
參與式教學法是教學方法中普遍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強調學生切身體驗教學過程,在體驗教學過程中與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尋找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力圖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和學習的活動中去,都有表達、表現(xiàn)和交流的機會,在平等的體驗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包括培養(yǎng)情感和激發(fā)能力。參與式實踐教學要達到預期的目標,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在準備階段,把學生分成實踐小組,就同學們感興趣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方面的歷史人物、事件、熱點、焦點等內容,以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查找資料、備課、制作課件、講課。這樣的實踐形式,首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和擴充了知識面,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又培養(yǎng)和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參與式實踐教學是一個既分工又合作的過程,是一種認知和認同的過程,是一種情感交流的過程,既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解決問的能力,又培養(yǎng)出學生的團隊意識,及團結和合作精神,進而激發(fā)學生愉快、開心、和諧等積極的情感和寬容、諒解等良好的情感品質。再次,學生通過對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講解,給同學們展示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同時挖掘出大量歷史事件的深刻情感內涵和人物優(yōu)秀品格及人格魅力,如,甲午風云的悲壯、五四運動的激昂、秋瑾的俠肝義膽、譚嗣同的慷慨激昂、宋慶齡的溫潤智慧、孫中山愈挫愈奮的革命精神、周恩來的智慧和儒雅的氣質風度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等,這些在課本上讀到過的名詞、人物,一經學生深入的搜集、整理和探索,一個一個帶著情感和溫度,鮮活地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他們對理想、真理和事業(yè)的追求,對國家的責任感、使命感,他們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以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無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取向及道德取向。對大學生完善人格、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起到重要的作用,進而強化了情感教育的功效,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