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一生經歷坎坷,跌宕起伏,但無論身在何處,他總能感受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與生活之趣,進行恰當?shù)淖晕以u價與及時的自我調適,保持一種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和恬然自適“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生活觀。
關鍵詞:自然之美;生活之趣;自我評價;自我調適;生活觀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全才式人物。然而相對于其他大家,除了對他的才華有著無比的欽佩之外,蘇軾的身上總有另外一些東西吸引著我們。他的一生經歷坎坷,跌宕起伏,但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慘遭貶謫,他都能夠坦然處之,安心度過。在現(xiàn)代快速的工作節(jié)奏和巨大的生活壓力面前,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生活觀,也許是我們最應該思考和借鑒的。
一、對自然的鐘情與熱愛:自然之美盡收眼底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個鐘情于自然的人永遠都是快樂幸福的。蘇軾似乎生來就是自然中的一個精靈,與自然有種天生的親近,充滿無盡的熱愛。自然賦予了蘇軾飄逸的氣質、闊達的胸襟和豪放的風度,而蘇軾也以自己滿溢的才情盡情地歌詠著自然,贊頌著造物主出神入化的杰作,抒發(fā)著心中那份難掩的喜愛。徜徉于名山大川、奇峰美景之間,我們都會感覺到心情舒暢,煩惱頓消。但與我們相較,蘇軾的可貴之處更在于,不僅能在景色宜人的勝地佳處留下絕妙好辭,甚至在貶謫流放之地也能挖掘自然的美麗,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可謂“觸處生春”。在自己人生第一失意之地黃州,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黃州山水在天真曠然的蘇軾眼中也一天天變得美麗不平凡起來,簡直可與人間天堂蘇杭相媲美。他常常得意地盛贊自己的陋居臨皋亭周圍的山水勝景:“寓居去江干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上,此幸未始有也”;在處地偏遠的嶺南惠州,他如沐春風:“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與世隔絕、被人拋棄遺忘的海南島,他欣賞著內陸不曾看到的奇異風光:“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二、隨時隨地享受生活的美好:生活之趣隨處可尋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蘇軾恰恰就長著這樣一雙神奇的“眼睛”。不僅在暢情山水的時候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折服,在日常生活乃至家庭瑣事中,蘇軾也總能發(fā)現(xiàn)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所以他的生活總是有滋有味,妙趣橫生,歡樂相伴。與京城開封相比,在黃州這個長江邊的偏僻小城,信息閉塞,與世隔絕,生活自然是極端的枯寂乏味。然而蘇軾卻沒有唉聲嘆氣、沉寂其中,而是苦中作樂,使干涸的生活流淌出了生命的活泉。他以才子特有的狡黠善意地調侃著鄰居的餅和醋:“野飲花間百物無,杖頭唯掛一葫蘆。已傾潘子‘錯著水’,更覓君家‘為甚酥’?!彼麖奈娜耸看蠓蛞慌e變?yōu)榈氐赖摹澳嗤茸印眳s毫無怨言,細心地感受鄉(xiāng)村生活的別樣趣味:“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最愛鏗然曳杖聲?!贝估贤痘模暧饣讌s被迫渡海遷居于儋州海島,對于一個即將走向人生終點的老人來說無異于為世所棄。然而蘇軾在那個“天氣卑濕,地氣蒸溽”的“方外之域”居然還能夠自得其樂:“瓦盎深及膝,時復冷暖投。明燈一爪剪,快若鷹脫鞲。”連洗腳丫、剪腳趾這樣平常而又瑣碎的小事都能給蘇軾帶來快意和歡欣,還有什么能讓他縈繞于心,愀然不樂呢?
三、恰當?shù)淖晕以u價與及時的自我調適
蘇軾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從繁華京城到蠻荒海島,身份榮辱的巨大反差,今昔生活的強烈對比的確需要超凡的承受能力。盡管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漂泊無定之感,但蘇軾更多的是根據(jù)環(huán)境的不同而及時地對自己的身心加以調整。佛語云: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被貶流放的蘇軾若執(zhí)著于北宋百年制科第一人的榮譽或者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等的身份,必將煩惱頓生,憂愁常伴。但蘇軾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不斷地體察變化中的自己,恰當?shù)剡M行自我評價與心理調適,所以他的生活在隨時隨地的自譬自解之下,心靈自有安頓,精神不再焦慮,無論何種情況都能泰然處之。在黃州東坡,他就是揮汗如雨勞作于田的農夫,付出著耕作的辛苦,品嘗著收獲的喜悅;在惠州,他自比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在儋州,翰林蘇學士、朝廷刺史早已不知去向,桄榔庵中所見不過是“白須蕭散滿霜風”,“寂寂東坡一病翁”而已。蘇軾將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于自己的心靈識見中融冶為一爐,“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yǎng),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剎那顯現(xiàn)間的一個微粒,他究竟是哪一個微粒,有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1],也正是我們應從東坡身上所學到的人生真諦。
“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不僅是蘇軾對柔奴的贊嘆之語,更是他自己在漂泊坎坷的一生中所信奉的生活觀念和生存法則。自然之美與生活之趣總能為蘇軾所感受發(fā)現(xiàn),這得益于他恰當?shù)淖晕以u價與及時的自我調適,以及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和恬然自適的生活觀。也正是因為將自己的心靈安頓好了歸處,蘇軾才能將一個又一個“地獄”變?yōu)椤疤焯谩保拍軐①H謫之地變?yōu)楣枢l(xiāng),才能在生活中永遠如魚入水,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蘇東坡傳》.群言出版社,20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