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弘治二年(1489年),63歲的兵部尚書馬文升收到了宮里的諭旨,他的“乞休疏”被皇上否決了?!睹魇贰妨粝铝怂膫€字的記載:“優(yōu)詔不許?!?/p>
在明朝,由于沒有強制退休制度,打算告老還鄉(xiāng)的官員,都得寫份退休申請,也就是“乞休疏”。只有皇帝批準,才能辦退休手續(xù)。
馬文升是明朝中葉的重臣,弘治皇帝眼中的紅人。為什么會在事業(yè)如日中天之時,突然提出退休呢?
退休年齡“雙軌制”
明太祖朱元璋曾立下祖制:“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薄爸率恕本褪峭诵莸囊馑迹褪钦f年滿六十歲的文武官員,都可以退休。馬文升到了退休年齡,寫份“乞休疏”,只是例行公事,按說朝廷肯定批準。然而,結(jié)果恰恰相反,這是怎么回事呢?
在明朝,退休即等于解雇。朱元璋是窮苦出身,對官員有天生惡感。因此,明朝對官員實施低薪制。不僅在職期間低薪俸,而且退休后沒俸食。在明朝的文官制度設(shè)計中,朝廷和官員之間不是共生關(guān)系,而是雇傭關(guān)系。官員告老還鄉(xiāng),就意味著跟朝廷脫鉤了,形同“解雇”。朝廷財政沒有開列退休官員薪俸這項支出。本來薪水就少,退休后還斷了,如果家產(chǎn)微薄,只要還干得動,誰會主動退休呢?
在明朝,年滿六十未必退休。明仁宗朱高熾是朱元璋的孫子,他發(fā)布了一項似乎違背祖制的規(guī)定:“詔文臣年七十致仕?!逼鋵?,這本是朱元璋對退休年齡的最初規(guī)定。明仁宗希望留住永樂朝的老臣,悉心輔佐自己,便搬出了曾經(jīng)叫停的祖制。然而,“六十致仕”的祖制并沒有明確廢除。于是,官員退休年齡出現(xiàn)了“雙軌制”。
沒有做官的祖先蔭庇,也沒有做生意發(fā)財?shù)谋尘?,官場浸淫這么多年,全靠自己的功名、清廉和賢能,馬文升贏得了四朝皇帝的青睞,成為政壇不倒翁。然而,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的家產(chǎn)不夠殷實。馬文升離70歲還有7年時光,似乎不到退休年紀,無論是主觀條件,還是客觀經(jīng)濟因素,都不足以驅(qū)使他趕緊退休。
除了年齡屆滿、“以禮致仕”外,明朝官場還有一種情況也能申請“致仕”,那就是考核不合格。如果說前者是“光榮退休”的話,那么后一種則是“勒令退休”。馬文升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深得皇帝寵信,似乎跟考核不合格搭不上邊。
既然如此,那么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他遞上“乞休疏”的呢?
為何乞休
《明史》里沒有轉(zhuǎn)載“乞休疏”的原文,但敘述了馬文升最近經(jīng)歷的一樁麻煩事。
馬文升當上兵部尚書后,新官上任三把火,嚴格考核衛(wèi)戍京城的團營,開除了20多名貪腐成性、貪生怕死的軍官。殊不知,團營里關(guān)系戶眾多,如此大動干戈,免不了結(jié)怨。
一天半夜,馬文升早已入睡。忽聽有人敲門,他迷迷糊糊,沒有理會。轉(zhuǎn)天清晨,打開院門,只見兩支利箭扎在門上,“入木甚深”。行刺不成,刺客又寫了份匿名誹謗信,綁在箭桿上,射進東長安門內(nèi),打算驚動皇帝,啟動調(diào)查程序。
馬文升擔(dān)心皇上受蒙蔽生疑,趕緊寫了份奏疏,痛陳提督團營后受到的窩囊氣,主動提出“容臣止管部事,免其提督團營”。言外之意是,“團營”水太深,老臣玩不起。他甚至提出了“乞休”,擺出了告老還鄉(xiāng)的架勢。
弘治皇帝(明孝宗)心知肚明:馬文升“乞休”是幌,“避禍”是真。眼看寵臣要撂挑子,他當然不樂意。于是,皇帝一面派出錦衣衛(wèi)緝捕刺客,一面調(diào)12名騎兵護送馬文升上下班,確保他的人身安全。當然,有了這樣的雙重保障,辭去團營差事,甚至“乞休”,通通“優(yōu)詔不許”。
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十二日,馬文升再次申請退休。理由有二:其一,超齡服役,精力不濟。這年,他已年屆七旬,達到了“文臣年七十致仕”的標準。其二,他認為兵部尚書職務(wù)“系干兵機,萬一事有所誤,罪將何辭”。
這兩條理由并不牽強。然而,導(dǎo)致他“乞休”的最主要因素,其實是派系傾軋。
就在這一年,朝廷人事調(diào)整,屠滽后發(fā)制人,擊敗馬文升,奪得了吏部尚書的頭銜。當時,吏部排在兵部之前,班列六部之首。馬文升和屠滽素來政見不合,明孝宗雖曾偏袒馬文升,但在吏部尚書人選問題上,還是玩起了平衡術(shù)。馬文升格外失落,萌生退意,打算暫避鋒芒,以退為進。
可是,這次“乞休”依然被拒絕了。明孝宗的理由很簡單:戰(zhàn)事頻仍之時,也正是朝廷用人之際。當此關(guān)鍵時刻奏請退休,似乎不合時宜。
馬文升個性耿直,這決定了他的官場人緣并不好。吏部尚書后來再次出缺,本來他是熱門人選,但還是被“南人”倪岳(籍貫浙江錢塘)擠掉。直至倪岳去世,才由他接任。這樣復(fù)雜的官場生態(tài),令馬文升心生厭倦。其后5年,他幾乎每年都上“乞休疏”,又每次都被婉拒。直至明孝宗駕崩,他的退休申請也沒被批準。
失去了明孝宗的支持,馬文升的處境日益艱難。吏部尚書任上,他對官員的考察進退非常認真,按照明孝宗的遺詔,他裁撤了各類冗員3000多人。這種不留情面的做法,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年老力衰,成了他們彈劾馬文升的焦點。
你彈劾,那我就乞休。新帝明武宗似乎對這位老臣沒什么情誼,大筆一揮,批準了。
短暫而美好的退休生活
馬文升退休了。按照朝廷制度,這就意味著要跟吃皇糧的日子說再見。其實,制度歸制度,人情歸人情。為朝廷效力了一輩子,光榮退休卻無半點酬勞,顯然說不過去。因而,明朝皇帝以“賞”代“恤”,彌補了退休官員無薪俸的制度性缺憾。
洪武永樂年間,朝廷對功臣的“賞賜”是非常豐厚的,有金銀,有寶鈔,數(shù)量驚人。這種做法相當于給功臣們發(fā)“分紅”,促使他們早點退休,給新生代官員騰位子。然而,這樣的“分紅”到永樂以后,就逐漸結(jié)束了。畢竟,功臣逐漸凋零,“分紅”沒了對象,對退休官員的賞賜也就不再慷慨了。
明仁宗以后,賞賜的形式變成了舟車、人夫、給驛、月米等,即提供回鄉(xiāng)的交通工具和役用人夫,免費使用驛站,每月供給數(shù)量有限的大米。然而,“給驛還鄉(xiāng)”、“給米撥夫”僅是特事特辦的慣例,沒有形成制度。
朝廷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現(xiàn)實:官員俸祿太低,退休即陷入貧困,必須給予供應(yīng)“歲米”的特殊補助。永樂十九年(1421年),朝廷傳旨,退休官員“若無子嗣,孤獨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終其身”。天順二年(1458年),“歲米”標準提高到“四品以上官,年七十以禮致仕,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歲給米五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享受“歲米”的退休官員擴大到五品以上,而標準降到了4石。終明一代,這一標準沒再變過。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只有“以禮致仕”的官員,才能享受這個待遇。換句話說,被清退開除的官員,連這點待遇也享受不到。雖說馬文升是先被彈劾,然后“乞休”。相信他也拿到了每月4石的“歲米”待遇。
1石大米,折合120斤左右。全家人不可能頓頓都只吃米飯,只好拿出部分糧食賣掉換錢,購買肉蛋蔬菜和其他生活日用品,日子依舊過得緊巴巴的。有人會問,“歲米”有限,又只有少數(shù)人能享受,大多數(shù)退休官員還有沒有解決養(yǎng)老問題的其他途徑呢?
當然有。大致包括四種途徑。
一是依靠官籍,優(yōu)免賦役。朱元璋認為,“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因此,他宣布在任官員可以免除賦役。即便退休回家,不但終身優(yōu)免,還能一家全免。別小看這項規(guī)定,在賦稅徭役繁重的明代社會,能省不少銀兩,相當于變相發(fā)薪水。當然,跟享受“歲米”的資格類似,享受免賦役的待遇,也必須“名列官籍”。如果是開除官籍,被迫退休,則不能分享這項待遇。
二是接受返聘,重新起用。明朝把這類現(xiàn)象稱為“起復(fù)”。致仕不一定就是官場生涯的終點。有時候朝廷需要用人,就會給退休官員官復(fù)原職,薪俸照拿。
三是地位優(yōu)越,受到尊重。一方面,無論是宗族排位、日常禮儀,還是重大活動、官方儀式,退休官員都居于上位,深受尊重。另一方面,朝廷還實行“尊高年”的老年福利政策,為退休官員提供酒肉布帛、賜爵等待遇。地方官遇到疑難問題,還會向他們請教,讓他們發(fā)揮余熱,在公共事務(wù)領(lǐng)域起到?jīng)Q策咨詢作用。
四是另謀高就,老有所用,自食其力。多數(shù)官員靠科舉入仕,四書五經(jīng)是其專長。一些名儒受邀到各地書院講學(xué),學(xué)業(yè)平平的退休官員也可充當塾師,當個孩子王。行醫(yī)、經(jīng)商、務(wù)農(nóng),也是他們再就業(yè)的選項。
第一和第三種途徑,令馬文升的晚年生活過得還算愜意??墒?,好景不長。明武宗重用的宦官劉瑾,禍亂朝綱,排斥異己,將他列入“奸黨”,削秩除名。自此,官籍丟了,“歲米”斷了,兩條養(yǎng)老途徑也沒了。正德五年(1510年),85歲的馬文升溘然長逝。
直到明武宗死后,馬文升才恢復(fù)官籍。然而,一切都太遲了。
(作者為歷史學(xu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