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國產數據庫行業(yè)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讓天津南大通用董事長崔維力既有些興奮,又有些忐忑。
2014年10月底,南大通用與IBM達成合作,獲得IBM的Informix數據庫技術授權。這一合作也是國內數據庫企業(yè)獲得國際科技巨頭關鍵技術授權的首個案例。
Informix是數據庫行業(yè)的“五大金剛”之一。在此之前,沒人敢想象,IBM能把這種“航母”級的關鍵技術授權給中國數據庫企業(yè)。
但在中國國產化替代的浪潮下,IBM走上了“用技術換市場”的道路,機緣巧合下也成就了崔維力和南大通用的歷史紀錄。
崔維力的忐忑之處在于,“航母”雖然買過來,但能不能開起來,怎么開起來,依舊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事實上,這不僅是崔維力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國產數據庫行業(yè)的全新挑戰(zhàn)。
短暫窗口期
2014年10月,IBM向多家中國科技企業(yè)開放了Power技術授權。除了南大通用的數據庫授權,另外幾家企業(yè)也分別獲得了芯片和服務器的技術授權。
而以上合作以及中國Power技術開放聯盟的成立,都是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的指導及協(xié)調下完成。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到會,肯定了這一系列合作對信息產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工信部的行動,源自決策層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考量?!袄忡R門”之后,決策層在2014年初下定決心發(fā)展我國自主可控的關鍵信息技術,數據庫、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tǒng)等多個領域的政策和規(guī)劃相繼出臺。
不過,與其他幾項關鍵軟硬件技術相比,數據庫的自主可控路徑有些特殊。
數據庫軟件市場成形于20世紀80年代。過去30多年里,全球數據庫軟件市場基本由美國廠商壟斷。在中國市場,國產數據庫廠商的份額不到5%,生存壓力巨大。
“國產數據庫如果按部就班,靠自己一條一條寫代碼,達到能替代國外產品的核心服務能力,將要耗費巨大的時間和成本?!贝蘧S力說,國內自主可控替代的窗口期就短短幾年時間,一旦失去這個機遇,將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
在工信部等行業(yè)主管部門的規(guī)劃中,也考慮到這一問題。楊學山指出,中國與IBM合作,成立生態(tài)聯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推動中國企業(yè)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構造新的架構和模塊,實現再創(chuàng)新?!?/p>
對于國產數據庫行業(yè)而言,這是一條全新的發(fā)展路徑。南大通用首席技術官武新認為,如果闖成功了,或許能成為國產數據庫行業(yè)里程碑意義的探索實踐。
啟航難題
要讓“航母”啟航,并沒有想象般簡單。
按照崔維力理想中的再創(chuàng)新路徑,2015年讓“航母”啟航的工作,主要是吸收Informix的核心代碼,替換現有的數據庫引擎,實現與其他幾大“金剛”的兼容。在此基礎上,2016年再以市場需求為引導,不斷升級,保持與國外主流產品的技術同步。
可這條理想線路的每一步,都需要技術人員在長項目周期上持續(xù)研發(fā),而包括南大通用在內,整個國產數據庫都面臨一個極為尷尬的現狀——少人可用。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甲骨文一家公司核心技術人員超過500人,而國內包括南大通用、武漢達夢、人大金倉、神州通用等幾家主流數據庫企業(yè)在內,技術人員的總數也不過500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楊海成感嘆,靠這捉襟見肘的500人,怎么能支撐起中國國產數據庫的未來天空?
也正是這個局面,造成了國產數據庫企業(yè)在產品成熟度和市場推廣上的惡性循環(huán)。
證監(jiān)會信息中心主任張野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由于大多數用戶沒用過國產數據庫,不了解、不信任國產數據庫,再加上國外公司先入為主的優(yōu)勢,給中國用戶造成了一種使用上的習慣。
證券行業(yè)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張野說,證券行業(yè)的數據庫生態(tài)一直被少數幾家國外開發(fā)商占領,國產化比率極低,雖然今年國家決策層有意在證券行業(yè)率先突破,但因為使用習慣已經根深蒂固,替換效果一直不太好。
建設銀行基礎架構處技術主管孔令俊透露,銀行業(yè)也曾嘗試推進數據庫的國產化替代,但一些部門主管領導怕擔責任,使用國外最先進的產品,出了問題還“說得過去”,如果使用國產數據庫出了問題,就有瓜田李下之嫌。
沒人用,就無法在應用中持續(xù)改進數據庫產品,沒法持續(xù)改進,產品水準提升慢,市場推廣就越發(fā)艱難。
贏得市場
在武新看來,如今人才問題有望緩解。
2008年回國加入南大通用之前,武新在甲骨文公司任職超過12年,當時國內的研發(fā)人員也就在100人左右,與現在對比來看,至少人才總體數量還是保持了增長趨勢。
另一個好消息是,隨著國家對自主可控信息技術的重視,教育部以及多所高校已經有意識地在聯合數據庫企業(yè)共同培養(yǎng)后備研發(fā)人才,這也提振了武新的信心。
至于使用習慣和領導責任問題,國家電網電力調度中心副主任辛耀中說,出于信息安全保護的目的,政企用戶對基礎軟硬件的國產化需求已經變得非常迫切。在國家決策層的支持和鼓勵下,這兩個問題也已有所改觀。
以往在參與政府和國企央企的采購項目時,國產數據庫遭遇不公平待遇是家常便飯。而2014年以來,一些政企采購方,甚至會主動聯系國產數據庫廠商。
張野認為,基本的“啟航”難題逐步解決后,國產數據庫就應該開始考慮如何跨越商業(yè)層面的障礙,比如如何創(chuàng)新數據庫的商業(yè)模式,讓政企用戶替換的成本足夠低。
金融業(yè)“去IOE”的概念多年前就已提出,但一直進展緩慢,重要原因就是替換成本太高,核心能力甚至沒有可平穩(wěn)遷移的方案。張野說,“國產數據庫技術水準達到了,在商業(yè)模式上也要想出好辦法,讓政企用戶能有底氣行動?!?/p>
辛耀中說,其他領域的關鍵信息技術國產替代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或許組建一個各領域深度聯合的聯盟,共同為用戶提供統(tǒng)一、完整、安全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走系統(tǒng)性替代的路子,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