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是求知欲的表現(xiàn)。17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曾提出:“兒童好奇心是一種追求知識的欲望,所以應該加以鼓勵,不獨因為它是一種好現(xiàn)象,而且因為還是自然給他預備的一個好工具,他們?nèi)绻皇呛脝?,無知就會使他們變成一種愚蠢無用的動物?!币虼?,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適當?shù)剡\用各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啟發(fā)學生的興趣,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表現(xiàn)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因而,我們要在歷史教學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當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田時,學生便不再感到歷史課是那么枯燥和冗長了。他們在興趣的引導下會深深認識到:原來歷史課是如此的豐富多彩!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呢?
首先,歷史教師要生動具體地講解史實,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我們要善于通過對歷史教材故事化的講述和恰當?shù)剡\用歷史文獻文物、文藝作品等來實現(xiàn)。由于興趣是和一定的情感聯(lián)系著的,這就要求教師注意體現(xiàn)出情感與教材的一致性,不要客觀地敘述和描寫,而應隨著教材的起伏發(fā)展,自然抒發(fā)教師的情感,寓情于史,寓情于教。用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和充滿感情的教育去感染、感化學生,以激起學生對波瀾壯闊歷史畫卷的想象和情感浪花。
其次,要加強教學的啟發(fā)性,激發(fā)學生自覺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討問題。教師在講授歷史課時,不能單純、片面地追求形象性或故事性而使學生停留在“自然興趣”的低層次水平上。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準確抓住一個乃至幾個社會重大事件或歷史發(fā)展線索的基本特點,巧妙地從中牽引出興趣的引線,給學生留下思索的懸念,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興趣,開足“智力”的馬達,并在這一能動的認識過程中領悟歷史的偉大教誨,從而使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從“自發(fā)興趣”上升為“自覺興趣”。
再次,改變課堂教學單一形式,用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們可根據(jù)中學生好奇求新、記憶力強、愛聽故事等年齡特點,將歷史教學寓于趣味活動中。教師可將書本上死板的知識演繹成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來傳授;老師也可解釋成語典故,漢語詞匯中的成語有許多來自歷史典故,如向學生介紹“西楚霸王”項羽,就引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教師還可引析古人詩詞,文學是歷史的風雨表。很多詩人、詞人都曾用大量的詩詞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如,講“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就引析杜甫的相關詩作,以激發(fā)學生興趣。針對不同的歷史內(nèi)容,教師可以巧妙設計一些靈活的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活動,諸如歷史課堂辯論賽、歷史小專家“答記者問”、排演歷史話劇等,通過這些課堂活動將學生真正變成歷史學習的主體,變被動為主動。
第四,運用“小零件”,增加學習興趣。歷史教學離不開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事件和人物都是由有血有肉的細節(jié)構成的。為了真實、形象地再現(xiàn)歷史面貌特征和本質,不可缺少細節(jié)——“小零件”。“小零件”所占教學時間不多,但能豐富教學內(nèi)容,增長學生見識,增加學習興趣?!靶×慵?,是個寶。
第五,運用歌曲、影片配合教學。歷史教材是以文學和圖片的方式呈現(xiàn)歷史的,它對學生的感官刺激是單一的。我們在教學中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變單一刺激為多樣刺激。如,講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后對華擴大侵略時,可適量選取《松花江上》《開路先鋒》等歌曲;講新中國成立時,可適量放映《開國大典》等電影。值得注意的是,歌曲、影片或幻燈片的使用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時間,少量運用,適可而止,切不可喧賓奪主。
最后,歷史老師要加強語言的形象性,具體地再現(xiàn)過去的歷史現(xiàn)象和人物的形象,使教材敘述和分析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通過語言強烈的感染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與意志,認清是與非,樹立愛憎分明的觀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啟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當然,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長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導,只要我們開動腦筋,用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是一定可以建立起來的。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