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判斷句、賓語前置、被動句型三個方面辨析古漢語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及其用法舉例,旨在逐步提高語文教師講授古漢語文言文的工作效率。
關(guān)鍵詞:古漢語;文言詞語;不同句式
談一談一些文言文中判斷句、賓語前置、被動句的句式。
一、判斷句
現(xiàn)代漢語判斷句,用判斷句“是”表示,例如,“我是博士研究生”,文言文中沒有判斷詞,而是在句尾用語氣詞“也”來表示判斷。我們就舉幾個文言文判斷句子來看一下:我,子瑜友也。我是子瑜的朋友?!顿Y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夫大國難測也。大國是難以猜測的?!蹲髠鳌げ軇フ搼?zhàn)》。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意思是“都是后人用貫休的詩給它們起的名”?!秹粝P談·雁蕩山》。另外,有的時候,在主語的后面加上助詞“者”以期提頓語氣,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薄妒酚洝り惿媸兰摇?/p>
有一些文言判斷句,用“乃”來加強肯定,例如《孟子·齊桓公晉文之事》里的一句話“是乃仁術(shù)也”就要翻譯成:“這就是仁慈的思想”,這一句從表面來看,“乃”翻譯為:“就是”,而實際上“乃”只是翻譯成“就”,“是”仍然為人們翻譯現(xiàn)代漢語時所加——因為說話方便,“就是”等于“即”。
二、賓語前置
在一般的情況下,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賓語位于動詞謂語的后面。但是在有的情況下,動詞或者介詞的賓語要前置:一種是疑問代詞作賓語。《鴻門宴》中有一句話:“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何”作動詞“操”的賓語,所以“何”就放在“操”的前方。這一句文言文就不能說成“大王來操何?”《岳陽樓記》里有一句:“吾誰與歸?”其中的疑問代詞“誰”作為介詞“與”的賓語,也放在了介詞的前面,這一類句子疑問代詞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時候要譯到動詞或者是介詞的后面才對。而另一種就是句子中有否定詞“不、未、毋、莫”,尤其是在否定副詞“未”,否定代詞“莫”時,動詞賓語是代詞的時候,那么,這個代詞就要提到動詞的前面。賈誼在《論積貯疏》中有一句:“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就有否定代副詞“未”,動詞“聞”的賓語“之”就放在前面;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要放在介詞的后面而翻譯為:“從古來到現(xiàn)在都沒曾聽到過這樣的事”?!蹲髠鳌x靈公不君》有一句子:“則莫之繼也”,就與這一句類似,應該翻譯成:“就沒有誰能接續(xù)您了”。
三、被動句
主語不是謂語所表示的動作的發(fā)出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子被稱之為被動句子。例如,“這些書裝訂好了”,顯然不是書裝訂其他什么東西,而是它本身“被”裝訂好了,動詞的前面有時加上“被”,有時候就不加。如果有必要,需要說明動作主體,就要加上介詞“被”引進,“這些書被印刷工裝訂好了”,同時,“被”也還可以換成“叫”“由”“給”等。文言的被動句子在不需要引進動作主體時,與現(xiàn)代漢語沒有大的不同,今天不討論;當需要引進動作的主體的時候,它和現(xiàn)代漢語就有差別。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用介詞“于”的引進。《史記·屈原列傳》中的句子:“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這就是引進介詞“于”的被動句子,用了“于”來引進其動作的行為主體。這個句子全句可以翻譯為:“所以(楚懷王)內(nèi)里被鄭袖迷惑,而外面卻是被張儀所欺騙”。還有《左傳·鞍之戰(zhàn)》中有一句:“郤客傷于矢”和上面的句子類似,應該翻譯為:“郤客被箭射傷”。
另外,必須注意,這種句子用“于”構(gòu)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本來是放在動詞謂語的后面作補語的,而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以后則是要移到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的。其次,用介詞“為”來引進動作主體也較為常見。例如《三國志·隆中對》有句子“賢能為之用”(賢能被他使用),《韓非子·守株待兔》中的句子:“而身為宋國笑”(而本身為宋國人笑話),都是詞類用法中較為典型的例子。
有時候也用“為……所……”式子來表示此類用法,例如《史記·信陵君列傳》中有句子:“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就是這樣的用法,該句子應該譯為:“我侯嬴聽說如姬的父親被被人殺害了”。用“為”“為……所……”式子一律要放在謂語之前,這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另外在有的時候,還可以用“見”“被”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誠實而被懷疑,忠貞反而遭到非議)也是屬于這種例子的。這里的“見”“被”只表示其被動,不能引進行為主體。如果需要出現(xiàn)主體,一種是在前面先行提出,例如,“冀君實或見恕也”,先提出“恕”的行為主體“君實”;而后一種則是后面用“于”字引進,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句子:“臣恐見欺于王”。
參考文獻:
[1]郭錫良,李玲璞.古代漢語.語文教育出版社,1992.
[2]王文生,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楊伯峻.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1981.
[4]李景華,王振堂,劉瑞玲.高等教育自學輔導叢書:古典文學.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8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