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語文拓展教學是應對職校語文教學困境,深化職校語文教改的需要,是提高中職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主要途徑。而在進行語文拓展教學時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尤為重要,著重在與語文拓展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進行了一些歸納總結。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拓展延伸;方式
近幾年職校的語文教學情況不容樂觀,教師普遍反映學生越來越難教,而學生卻認為語文課堂越來越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教學內(nèi)容的狹窄、教學環(huán)境的封閉、教學方法的陳舊。因此,本研究立足實際,通過對語文拓展延伸方式的研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倍趥鹘y(tǒng)教學中,學生經(jīng)常是被動接受,很少主動參與,缺少自我意識,依附性太強。其實通過課前準備預習、課后布置作業(yè)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同樣是對課堂內(nèi)容的拓展延伸,只要注意方式方法,學生也會投入極大的熱情。以下是筆者歸納的幾種語文教學拓展延伸的方式。
一、比較參照式拓展
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相同題材風格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欣賞。如,將魯迅寫于1925年的《春末閑談》、寫于1926年的《紀念劉和珍君》以及寫于1934年的《拿來主義》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學習作者如何用不同手法表達多個主題,并結合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引導學生領悟其豐富多彩的人生,啟發(fā)學生對人生展開思考。比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秋”與郁達夫《故都的秋》中的“秋”。
再如,在進行蘇教版中職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的教學時,課前預習時可以讓學生回家利用課余時間觀看《紅樓夢》的電視劇,比較一下不同版本的特點,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紅樓夢》的主要情節(jié),另一方面也會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雖說《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初中時就是學生的課外必讀書目,但真正讀過原著的學生沒有幾個。課文教學結束后,可結合本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走進‘紅樓’”,分組研究《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美食、建筑等,然后讓學生制作成PPT進行展示,這也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拓展延伸。
詩歌單元也比較適合用比較參照式拓展延伸的方式,筆者在蘇教版的中職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的詩歌教學時,就采用了比較參照式拓展教學的方式,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致橡樹》這兩篇意象較為明顯的課文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與《相信未來》這兩篇主題相一致的課文放在一起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體驗式拓展
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領他們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去體驗、熏陶、捕捉作者瞬息萬變的情感旋律,引領學生走進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并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個性閱讀體驗,傾吐自己的情與意,激發(fā)心中的漣與漪。教師可以主動地創(chuàng)設情境,靈活而恰當?shù)剡\用情境,讓它成為帶動學生思維高速運轉的馬達,帶領學生走進一種全新的、快樂的學習境界。如在蘇教版中職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雷雨》的教學時,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指導學生進行戲劇表演,使學生通過戲劇表演的嘗試加深對戲劇文學和話劇表演藝術的體驗和認識,在觀摩、研究和舞臺表演設計中進一步提高戲劇欣賞水平。學生在設計、表演和總結中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普通話、藝術語言表達等語文綜合能力,此外,通過活動,也能培養(yǎng)學生組織、協(xié)調、溝通的能力。此類活動不僅僅是課文內(nèi)容的拓展延伸,更是與該單元“走上舞臺”的語文實踐活動相銜接。
三、發(fā)散式拓展
要求學生在較好地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用非常規(guī)式的思維來拓展。教學蘇教版中職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祝?!芬晃臅r,筆者設計了“看到死去的祥林嫂”的拓展題,學生根據(jù)文章中魯四老爺、柳媽及其他人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所展露的人物性格,構思出這些人看到祥林嫂尸體時要說的話。通過完成拓展題,加深學生對人物性格、文章主題的理解。
四、續(xù)補式拓展
續(xù)補式拓展主要是教師為了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題和人物性格,對文章的情節(jié)進行補充,對文章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中職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項鏈》一文時,筆者設計了“當馬蒂爾德得知項鏈是假的時”的題目,讓學生想象當時馬蒂爾德的心理,展示馬蒂爾德當時的心境。有的學生說:“瑪?shù)贍柕聦ψ约旱乃魉鶠榛谖蛄耍_始踏踏實實地生活,拋開了虛榮心?!庇械膶W生說:“瑪?shù)贍柕轮勒嫦嗪螅笫艽驌?,精神崩潰,最后進了瘋人院?!庇械膶W生說:“瑪?shù)贍柕掠懟亓巳f五千五百法郎,又回到上流社會,過上了她所追求的奢靡的生活。”有的學生說:“瑪?shù)贍柕聻閵Z回那掛鉆石項鏈,與佛來思節(jié)夫人打起了官司,鬧上了法庭?!笨梢哉f,學生都展開了自己的聯(lián)想,這時教師也可引導學生思考:哪種反應更符合原文中的人物性格?
五、思辨式拓展
辯論不僅能使學生清楚表達自己的思想、鍛煉思維的敏捷度,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而且通過不同立場與觀點的交鋒,使真理越辯越明。教師在分析語文教材后可選擇相關主題,供學生辯論。如,《赤壁賦》從貫穿全篇的思想內(nèi)容看,所反映的有兩方面的意思:(1)“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感慨生命的短暫;(2)抓住時機欣賞大自然的江山風月,“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那么,它的思想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呢?是主張“及時行樂”呢?還是“曠達灑脫”呢?可以指導學生結合蘇軾的人生際遇進行辯論。教師最后可以結合蘇軾人生際遇進行總結,作者是希望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盡管它是短暫的)環(huán)境里,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對于處于逆境之下的蘇軾來說,相對來說還是積極的。
六、主題式拓展
引導學生對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產(chǎn)生于不同時代的同一主題作品展開收集學習。如,同樣寫離別,在學習蘇教版中職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柳永的《雨霖鈴》時,可以抓住“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所流露的情感,對比同題材的其他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灑脫,《別董大》中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放。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將某些有著相似主題的課文進行對照分析,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并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式思維。
七、仿寫式拓展
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結構寫作。筆者在進行蘇教版中職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景泰藍的制作》的教學時,想到了宜興紫砂壺的制作,同樣是民間傳統(tǒng)工藝,有它們的共通之處。因此,根據(jù)《景泰藍的制作》仿寫一篇說明文,就成了此時的語文拓展內(nèi)容,通過此次語文拓展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寫說明文,而且增強了學生作為宜興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從而更加熱愛家鄉(xiāng)。課堂拓展延伸的方式還有很多,這些嘗試無非是想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實踐者。課堂知識拓展的目的是讓學生思維活起來,真正把語文課構建成為連接課文和生活的橋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8.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