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們一開始猶豫不決,后來逐漸堅定信心,最終決定繞開傳統(tǒng)三維空間里“物體移動速度不可超過光速”的敕令,另辟蹊徑尋找空間移動的解決辦法。
在那些超光速行得通的設定里,這些所謂的方法被稱為“跨次元旅行”。從他們開始嘗試在廣義相對論里尋找概念性支持時這種內容風格的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就有了自己的基礎。當這套理論模型逐漸演進,并在最終與多維空間概念變得更為適配兼容時,這套東西就進化成為一個管用手法了。所以故事通常會這么開始:一次實驗室發(fā)生的偶然錯誤,最終變成一場令人意想不到的旅行。
1934年,唐納德·旺德萊創(chuàng)作的小說《炫目的陰影》(The Blinding Shadows)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這樣一個東西:一個發(fā)明家發(fā)明了一臺結構復雜可以向各個角度旋轉的光學機器,還包括數(shù)個由鉈的同位素化合物原料所制作的透鏡。這個小說家虛構出來的物件有個不同尋常的屬性。據(jù)稱,跌入其中的能量將有一半會直接泯滅不見,他們認為這些能量都被吸入到四維空間里了。透鏡組的旋轉過程十分復雜,整個運動過程不只發(fā)生在三維空間,同時也會擴散至四維。發(fā)明者的目標本是想通過這個機器把四維空間里的物體描繪在三維空間里,結果當實驗開始,外星人便從陰影中鉆出,離開了他的實驗室并把紐約市的市民給吃光了!
類似的設定也出現(xiàn)在1949年彌爾頓·史密斯創(chuàng)作的《The Mystery of Element》中。在史密斯的這個故事里,我們的宇宙一不小心往前滑了一步,跑進了第四次元。因此,建造一個四維空間轉換器讓一個三維空間的物體完全消失就變?yōu)榭赡芰恕?17號元素是一種虛構的,具有磁單極的物質,以此為材質制作的光學透鏡即可打開一扇通往異次元的窗戶。人們最終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世界中消失逝去的人,最終回來到這個新的世界生活。他們其實就活在我們附近,但我們從未發(fā)覺,因為那是在不同的次元。這個故事還提到,我們生活的三維空間其實是一個更高維度空間中的一個超平面。一個個三維空間經(jīng)由它們的虛質量的重量關聯(lián)起來,虛質量在此的作用就像一本書里每一頁底腳的頁碼。
羅格·菲利普斯的《The Cube Root of Conquest》(1948)則認為我們與其他的世界共存于同一個空間中,真正分隔開我們的是時間。這些不同的宇宙、不同的命運和可能性沿著三維空間的時間節(jié)排列,相互之間沒有交集。想要在這樣一個世界觀的宇宙中完成平行世界旅行需要解出一個三次方程,根據(jù)它的根能夠推導出正確移動時值以進入其他平行世界。
羅伯特·海恩萊恩曾在1940年創(chuàng)作過一個名為《……And He Built a Crooked House》的短篇故事。這個故事從一個建筑師和他頗具野心的計劃開始。這個加利福尼亞建筑師準備把他承下的最新項目建造成一個四維超立方體投射在三維空間里的投影,但一次地震改變了這一切,這座本就極其不穩(wěn)定的結構體因地震跌入了一個真正的超正方體中,跟著一同跌入的還有原本居住于此現(xiàn)在已經(jīng)驚慌失措的住戶們。有的人睜開眼睛,突然看到窗外成了一望無際的沙漠;有些人的窗戶則離地超過幾百米;甚至有一個窗戶外面什么也沒有,這個“什么也沒有”指的是在那里,空間已經(jīng)不存在了,沒有色彩、形態(tài)或者尺寸。對于一個正常人類的大腦,純粹的虛無幾乎是顛覆性的,對于這些住戶來說,整座房子、他們所存在的空間,甚至他們自己,可能頃刻間都已經(jīng)全部崩塌了。這種由某些劇烈的自然現(xiàn)象引起的異次元旅行的橋段同樣出現(xiàn)在威廉·漢姆林的《亞特蘭蒂斯孤兒》(1947)里。一場自然災害釋放的能量引起了“一場偉大的空間扭曲效應”,它將亞特蘭蒂斯最后的幾個幸存者彈射到了未來,來到20世紀。
Alan E.Nourse的《Tiger By the Tail》(1951)描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生活在四次元的文明計劃脅迫一個人類小偷幫他們運送更多的鋁元素,這個通道在三次元世界的出口就是一個皮夾。在小偷被警察抓捕之后,后者很快知曉了這一目的。他們把一個鉤子放進皮夾,計劃“給他們的幾何模型加點壓,這樣他們的整個宇宙就會扭曲變形”。阿瑟·克拉克的《Technical Error》中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一位在一個超導發(fā)電機內部工作的技術人員因為意外事故引發(fā)的磁場力而經(jīng)歷了一次跨次元穿越?;氐饺S世界以后他的組織結構和器官全都反向了,并只能攝取同種類型的食物。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個磁場力的激增制造了一次瞬時擴張并把它帶入了更高次元。
我們在克里佛·司馬克的《Shadow of Life》中見識過火星人通過穿越第四維空間把自己縮小成原子大小,因為其他三個維度隱去了他們的質量和體積。很快,當所有物質都有波狀特性的觀點被提出后,物質的特性就被需要超過三次元以上的維度進行表征。每一次面向更高階維度的粒子躍遷都能找到這一理論的印證,然而,在這些不同的世界中間進行躍遷,仍舊會發(fā)生不可避免的時間位移。
“多維空間”(Hyperspace)這個詞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什么時候已經(jīng)搞不清了。可以確定的是在1950年,《Amazing Storires》和《Astounding SF》雜志已經(jīng)數(shù)次在雜志中向讀者介紹這一概念。Robert Abernathy的《The Ultimate Peril》也大概是這一年出版的,這是一個關于某個來自金星的瘋狂物理學家使用多維空間武器襲擊地球的故事。從這時起在一些作家的設定里,地球文明技術想要得到躍遷式發(fā)展,光靠自身的科學家已經(jīng)遠遠不夠了。
1948年,次元跳躍驅動器首次出現(xiàn)在Chester S. Geier的小說《The Flight of the Starling》中?!八顾痔枴笨疾炫灥奶幣桨ㄒ淮螝v時三小時的環(huán)太陽系航程,近三小時的光速飛行使用的就是原子動力的次元跳躍驅動裝置。這一裝置“扭曲了飛船周圍的空間,制造了一層向前推進的空間漣漪”,讓飛船乘著漣漪像沖浪板一樣向前滑行。盡管現(xiàn)實中光速是公認的最大極限速度,但從正??臻g被彈入負空間的“斯塔林號”卻能在啟動的瞬間達到光速。離開正??臻g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在未來的數(shù)千年之后環(huán)繞著一個更古老的地球航行。在正??臻g和負空間之間還有一塊區(qū)域,叫“超維空間”。而人們已經(jīng)穿過超維空間進入了負空間,在那里,時間旅行是可行的。
1947年,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消失無蹤》把“超空間推進裝置”縮寫成“超維引擎”?!霸诔S空間里浪蕩也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從正常的時空空間里炸出一個洞再鉆出來時刻充滿著危險?!?/p>
1943年尼爾森·龐德首次在小說中描述了通過人為手段扭曲空間制造第四維度的場景,但在他的描寫中這一發(fā)現(xiàn)并非人類得到,而是旅行至木星并請教了木星科學家,在后者的教導下才造出超光速引擎。“四維驅動”的工作原理是:“……木星人在三維空間中造出了前往四維空間的奇點,它是一個通過扭曲空間直通目的地的磁通量場,遙遠的距離變得不再遙遠。”
在1943年的《M33 in Andromeda》中,作者A.E.范·沃格特則敘述了考察飛船“比格爾空間號”的事跡。它從一個更先進的仙女座文明傳遞過來的意識層信息中獲得啟發(fā),讓地球公民掌握了利用超維空間實現(xiàn)快速行星旅行的技術。在這部作品里,
“多維空間”的存在形式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能量場,而是在入口或出口某一方形成極強的外部氣壓,一次開啟需要消耗數(shù)百萬的時間來復原,并會造成一次劇烈的宇宙爆炸。想要利用這種技術進行光速飛行需要在起飛前確定900000維空間中的坐標位置,因為啟動之后你無法進行任何操作。
總的來說,在這一個世紀的科幻小說里,異次元旅行似乎仍是一件難以發(fā)現(xiàn)的秘密。大部分作家都把它設置成一種只有更高等文明才能參透的物理模型和技術,對我們而言則仍非常遙遠。在小說中地球公民常常只能單純地使用這項技術而不能搞清它的原理,因此旅行本身也常常拖泥帶水。運動的軌跡需要電腦事先的精密計算,而進入到多維空間則會由多種情況引發(fā):自然能量的突然釋放;運用強磁場;利用三維空間中存在的自然“出口”;或者是利用某種新發(fā)現(xiàn)的放射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