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8882(2015)09-082-02
碎片的記憶
一、看見,在表象之外
已記不清我第一次聽說“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個名詞是什么時候了,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從小就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包圍中長大的,只是以前的很多年腦海里都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種概念,對于我自小生活的鄉(xiāng)村中的種種民間文化都只是一種表象的、經(jīng)驗的認識,并沒有任何學理上的認識和劃分,那時候,在我的眼里,民歌民謠、剪紙技藝、廟會、秦腔就只是它們自身而已,我并不知道它們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它們在我的世界里,就只是好聽的歌謠、好看的繡花鞋和繡花鞋墊、好玩的廟會場所以及完全聽不懂的配著音樂的大喊大吼,這就是它們。
然而,自從學習了民俗學之后,我再看它們,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它們自身了,我看到的更多了,同時,想的也多了。首先,它們是我的父老鄉(xiāng)親所創(chuàng)造、傳承的文化,它們的產(chǎn)生、發(fā)展始終是緊緊的依附于那片厚實的黃土地的;其次,它們是人類文化的一種,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并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們,他們在辛勤勞作中同樣為人類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我為他們驕傲,為自己作為那片黃土地的子孫自豪;再次,我突然意識到我從小就努力學習想要離開的那個小鄉(xiāng)村并不是如我想象中那樣貧窮的,在某種程度上,它比城市更加富有。我明白貧窮并不只是物質層面上的概念,它同樣也適用于精神文化層面。
這前前后后的變化,使我明白一個人對于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的文化的認知,是與他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知識面的寬窄有關的。中國現(xiàn)在處于現(xiàn)代化飛速發(fā)展的進程中,然而據(jù)2013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顯示,中國農(nóng)村人口的比例仍然較高,占總人口的47.43%。國民人口素質也不高,全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六歲以上人口數(shù)的10.59201%。
在這樣農(nóng)村人口基數(shù)大,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國情下,中國的文化事業(yè)很難做到全民共同參與的。普通民眾對于自身所處的文化大都沒有一個自覺的認知,處于“熟識但不真知”的狀態(tài)。我想要改變這個現(xiàn)狀,還是要從教育起步,國民素質提升了,文化自覺才有可能實現(xiàn)。不過,一國的受教育程度,又與一國的經(jīng)濟實力有很大關系。眼下我們國家的農(nóng)業(yè)人口比重這么大,很多人都還處于追求物質的富足階段,又哪有時間和心思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和享受呢?這樣看來,要建設民眾高度參與的中國文化事業(yè)是漫長的一個過程,但相信這一天總會到來的。
二、古街上的鐵匠和他的打鐵鋪子
2014年三月,我隨一朋友回家,她家在麗水松陽縣,作為一陜西姑娘,可以說我是第一次走進一江南人家,盡管她家住在縣城,我可能并不能體驗到那種江南水鄉(xiāng)的小家小戶的田園生活,然而,我還是挺興奮的,尤其是聽朋友說她家那里有幾條明清老街區(qū)后,我更是欣欣然向往之。
作為小客人,自是受盡主人的各種熱情款待,這是題外話,故不作冗述。我想說的是我去轉過的那條明清老街區(qū)上的一位鐵匠和他的打鐵鋪子。
在朋友家的第二天下午我去老街轉悠,一看,果然如朋友所說,古色古香,只是盡顯歲月滄桑,堪稱“老”字。老街窄窄長長,我沿著古舊的石板路邊走邊看。街兩旁都是一色古舊的明清時期的兩層木板樓,房檐上有各色鏤空的雕花樣式,看起來沉靜又樸素。很多房子外面都貼有政府頒發(fā)的文物保護牌子,上面標明著房子誕生的歷史時間。因為房子老舊,所以大多都不住人,只是一樓房屋被裝修成各種店鋪,很多傳統(tǒng)的手工藝店鋪躋身于各種現(xiàn)代的店鋪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各顯其色,但卻和睦共處。我比較關注的是那些打鐵鋪、制秤店、草藥店……每每忍不住走入其中,與那些年老的師傅們攀談幾句,感覺自己的心也變得沉靜了,他們的身上盡顯著一代手藝人的勤勞與質樸,與他們說話,頗感親切,如果有輪回,那么我相信自己百年前也是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就是那彈棉花的婦人吧。
在眾多傳統(tǒng)的店鋪中,我在一家打鐵鋪待的時間最長,我與那位五十多歲的打鐵匠聊了兩個多小時。他黝黑的面龐上盡是歲月的刻痕,然而笑起來卻是憨厚的,讓人一下子就免去了陌生感。他的打鐵鋪,在我看來,就是一間堆滿鐵器的又小又黑的屋子,走進里面,所有東西雜亂中分類擺放,屋中央是那打鐵燒火的磚爐子,火光亮亮的。 " 我去的時候正是下午一點多,他正在給打好的刀具安把兒,我的出現(xiàn)并不影響他干活,他一邊麻利熟絡的忙活,一邊隨著我的提問說話。
他告訴我他是十七歲的時候跟著師傅學打鐵的,到現(xiàn)在都打了四十多年了。當我問及他當初為什呢選擇這門手藝時,他笑著略帶幾分得意的說:“干這個自由啊,想打了就打,也不用給別人打工,自己做自己的活兒,很自由,當時年輕,覺得學這個挺好玩的。這一干就是一輩子啊”他說完,眉目間布滿喜悅。我對他的回答感到挺意外的,原以為這么苦的活計肯定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學的,沒想到他卻覺得打鐵自由,因為這個,我對他的敬意又增加了幾分。我又問:“這么多年,覺得打鐵辛苦嗎?”他還是笑著說:“苦當然苦的,但要生活嘛,誰不苦呢?打鐵心里舒坦自在,這樣一下下打下去,踏實?!蔽衣犃耍残α?,試想下哪一行不辛苦呢?能自得其樂的他也是幸福的。
就這樣我們一答一問式的聊著,看得出他為人性格率直,并不介意跟我多說說。這么多年的鐵匠生活里,盡管苦,可他從沒想過要改行,他是喜歡他的鐵匠生活的。他靠這手下的活計,養(yǎng)家立業(yè),可是他說現(xiàn)在鐵匠鋪的生意是越做越不好了。他說現(xiàn)在都用機器軋了,他也會賣一些,他指著鋪子門口案板上擺著的那些鐵器說:“這些都是機器做的,質量不好,我打的質量好些,但是打得成本高,所以賣的貴些,一般人倒是都愿意撿那機器軋的便宜些的買,打鐵生意不好,我就也賣點這些了。”他自然的說著,我感到他像是說別人的事一般,風輕云淡,看不出他心里的情感。當我問他起他的家人時,他也說了。他告訴我他的家離這不遠,家里還有點茶園,由他老婆管理,他的兩個兒子都已二十多歲,還沒成家,都在外打工,他的兒子從沒想過跟他學打鐵。他說:“現(xiàn)在的人,都不愿意學這個了,嫌苦嫌累嫌掙不到錢,沒人愿意做這個。”我又問他:“那你知道的鐵匠有幾個呢?”他說:“這附近我知道的只有一個,都七十多了,現(xiàn)在打不動了,以前打得很好?!蔽矣悬c傷感的說:“那你們是最后的鐵匠了?”他說:“是啊,以后就沒人打鐵了。”他說的很平淡,但我聽著卻沒有他平淡。我想到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那些寶刀名劍可都是他的前輩們一下下打出來的,也許以后的武俠小說家門在寫小說時,都不會再寫到什么寶刀名劍吧,或許他們還會不知道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里,曾經(jīng)有過一門職業(yè)叫打鐵匠,有一個鋪子叫打鐵鋪。
我是偶爾逗留在這古街上的匆匆過客,而他卻是屬于這里的,他打鐵的叮咚聲早已成為這古街的伴奏曲,朝朝暮暮,余音繞長街。當我離開時,他在叮叮咚咚的打一把鐵鋤了。我突然想起我們家的那許許多多的鐵質農(nóng)具來,我明白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年代里,是鐵匠們的辛勞伴著我們?nèi)粘龆魅章涠⒌?,他們是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基石。
三、她們的權利和文化自覺
有一次上課時,王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嗦嘎苗族生態(tài)博物館的紀錄片,其中有一個畫面是:一位苗族婦女背著一缸水艱難的行走在山路上。我們看了,都覺得很不可思議。背一缸水,天哪,多重啊,等背到家了,衣服肯定都會濕的,那山路曲曲折折、上上下下并不好走,水肯定會因為動蕩而溢出來的。可這是嗦嘎苗族婦女們常做的事,因為那里并沒有自來水。我難以想象她們生活的辛苦。
雖然風景如畫,惹無數(shù)外地人竟向往,可我想外地人誰也不會愿意長期待在那里的,光這吃水用水就是麻煩事,試問我們誰能夠每天背著水上山下山呢?可問題是,我們在從未親身經(jīng)歷她們的生活之前,就覺得她們那種生活方式好,我們置身于生活交通方便快捷的城市里,用現(xiàn)代厭倦了城市的壓力和各種問題的心態(tài)去贊賞自然、生態(tài)、古樸、環(huán)保的苗寨山林生活,我們覺得她們的生活就是一曲男歡女愛、純凈美好的田園牧歌,當我們想要逃離都市時,我們肆意的放縱自己對她們的浪漫無邊的想象,好像她們在天堂般,過著無憂無慮的神仙日子。可笑的是我們忽略了她們每日里身背水缸的辛苦。當然,她們不會抱怨,因為那就是她們的生活。可我們有什么權利要求她們不改變不現(xiàn)代化,我們有什么權利要求她們拒絕自來水而天天背水缸呢?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外地人總是不能真正的理解、幫助她們。我想她們有權利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更有權利追求現(xiàn)代化的便利生活。傳統(tǒng)的生活該不該變化,應該由她們自己決定,而不是我們這些熱衷于保護人類文化的外地人。
另一個問題是,與外地人對當?shù)厣钆c文化的熱衷與贊賞所不同的是當?shù)厝说哪慌c麻木。政府和學者們努力在當?shù)亟⑵饋淼拿褡迳鷳B(tài)博物館,并沒有引起當?shù)厝藢ψ约何幕淖杂X意識和保護欲望,畢竟普通民眾的生活是物質而瑣碎的,當?shù)厝烁嚓P注的是可不可以創(chuàng)收的問題,而不是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不難看出,在這方面,政府和學者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廂情愿的。
這就產(chǎn)生了三個難題:在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潮流中,她們?nèi)绾卫^續(xù)樂意維持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我們又如何在尊重她們的前提下更多的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如何才能引起當?shù)厝说奈幕杂X,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珍貴性,做自己文化的主人和護花使者?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一些建議
一、兩種方法:保護和保護并傳承
人類滾滾前進,新舊更替總是必然的。很多傳統(tǒng)最終都是要慢慢消逝的,這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對于“消逝”,也許我們不必太過懷舊,順應并適應自然的發(fā)展才是。盡管我們要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對哪些只是保護,哪些是保護并傳承,這是得分清的。對于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我們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使它作為人類文化史的一部分得以永久的存在。而對于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我們不僅要保護,更要使它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得到傳承、發(fā)揚,使它作為人類文化事業(yè)的一部分繼續(xù)造福于人類。
那么我們就要首先分清楚哪些是只需要保護的,哪些是需要保護并傳承的,我認為這里面有一條標準:凡是可以繼續(xù)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應該加以保護并傳承,那些不能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揮自身作用和價值的,應該只是被作為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被保護起來。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保護傳承。
二、尊重當?shù)厝说臋嗬鸵庖?/p>
政府和學者,對一個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行保護措施時,應該首先了解當?shù)厝说囊庖姡鹬厮麄儗ψ陨砦幕蜕畹膽B(tài)度,然后再采取合理的措施,爭取使政府的文化工作和當?shù)厝说睦嫦嘟y(tǒng)一,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成為政府、學者和民眾齊心協(xié)力共同促成的一件利國利民的千秋大事。
三、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基礎教育,使普通民眾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對民族、對國家、對人類文化的偉大意義,從而使民眾對自身所處的地域文化有自覺的認識和主人翁的姿態(tài),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中,做到政府、學者、民眾三方位的協(xié)調(diào),各出己力,共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
至于說到如何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基礎教育,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1.可以在小、中、高、職專以及大學教育中酌情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通識課程和有關的講座。
2.可以請國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深入民眾中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基本知識。以社區(qū)或村落為組織形式,開展集體的講座。
3.定期為社會基層的工作人員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宣講課,使他們在從事基層的文化工作時有一定的學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