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尋找、確定主干知識點,尋找、確定模塊內各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相互關聯(lián),區(qū)別定義公式和計算公式,以綱舉目張式的方法,層層深入地展開復習是復習首要設計思路
關鍵詞:聽課;學生;教學活動
中途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本學期聽了本組同年紀老師的一節(jié)公開課,現(xiàn)將聽課時的點滴思考整理如下:
一、該老師的教學思路如下:
授課內容和順序:(非括號內文字為授課內容,按板書原樣;括號內文字系聽課人說明)
1.庫侖力⒉靜電力⒊電場強度⒋電場力所做的功⒌電勢差⒍電勢⒎電勢能
(該老師列出如上七項概念或定律,作為小測,要求學生寫出對應的公式。測畢,試卷上交后,該老師逐項寫出答案。后用此聯(lián)系式略作上述內容的總結:
E→ W→ E→φ→F (此項耗時約15分鐘)。
習題講解(選自學校訂教輔材料),共三題(選用以勻強電場和點電荷形成的電場為情景的習題,題目略。借以加深學生對上述七項概念或定律的理解和提高其應用能力)。
(此項耗時約15分鐘)。
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
電粒子在電場中的直線運動。
例一:質量為m常電量為q的常電粒子靜止于方向豎直的勻強電場中,求其帶電的正負等。(總結電粒子在電場中的直線運動的第一種類型:即如∑F=0,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
例二:由平行板ab構成的勻強電場水平向右,板間電勢差為u,帶電粒子在電場力作用下從a板開始以初速為零運動至b板,求若干相關物理量。(總結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直線運動的第二種類型:即如∑F≠0,且為和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的恒量力的作用,則物體將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二、評課要點:
按該老師原來設想的授課目的和設計教學過程,是乎合教學規(guī)律和人的認知規(guī)律的,即講授新內容,課目是《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課堂教學過程為:先復習電場性質(教學手段包括學生小測,小測題目答案,相關習題講解,小結),后引入新課目。但實際授課時,由于重在復習電場性質,致新課目剛開講不久(約10余分鐘),即告結束。可以這么講,并沒有達到講授新課的目的,從此意義上說,本堂課不能說是理想的。
所以,對所涉教材內容的整體整合、主次判斷以及對電場性質中和《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有關的知識復習的選擇,或本堂課授課目的的重新定位,有進一步相互研討、交流的必要。我認為,
(一)如果是講授《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則引入部份的內容及授課方式要有大的改變,小測的七個問題可重新設計為一個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只在電場力作用下移動一段位移,求電場力做功的題目,待學生完成后,老師再椐此有目的涉及電場性質進行復習式的講解,并很自然地過渡到新課。
(二)電場性質涉及到概念、理論和定律有多、雜、抽象的特點,考慮到其在電磁學部份中的位次,在全章學完之后,對學生再進行一次系統(tǒng)性的復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思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初步形成網(wǎng)絡化的知識框架,是有必要的,所以,我建議將此課改為電場性質的復習課。下面看法中的③④兩點,均按模塊復習課的課型展開。
(三)復習課的復習思路設計,最基本的有兩條,首先是尋找、確定主干知識點,尋找、確定模塊內各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相互關聯(lián),區(qū)別定義公式和計算公式,以綱舉目張式的方法,層層深入地展開復習,(對此,老師在講課中提出的七個問題,己基本包含了本模塊的所有知識點);其次,要給出重點和難點,就電場性質這塊來說,重點可以是:帶電粒子在電場的受力和運動(做功;電、力綜合),電力線性質;重點的講授重在理解其內涵,重在綜合運用(所謂解題也)。難點是電場強度、電勢(但非重要要求)和電力線的概念;難點的突破在于闡述的藝術:深入淺出、抽象化解、想象有形,在于有意識的思維方式訓練。
(四)復習過程中,必然要選擇若干涉及模塊知識體系中的概念、理論和定律的習題,或讓學生做,或老師講,以有效提高學生理解并運用概念、理論和定律去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但無論是學生做,或老師講,都應力求用在講解概念、理論和定律中滲透的方式,不一定題題單獨詳解。以避免將重在概念、理論和定律的深化理解及初構知識子網(wǎng)絡的模塊復習課變成習題講練課。
(五)鑒于電場部份知識體系的特殊性,如果因教學進度的問題,選擇講授新課《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則課堂結構設計,可逆常規(guī)(由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目)運作方法而行之。即可將《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作為電場知識的應用部份,選擇3個左右有代表意義(如點電符電場或勻強電場中的帶電位子,帶電粒子不同受力的不同運動等)的題目講解展開,講解中,必涉及到電場性質的知識再現(xiàn)。即通過先新后舊,邊新邊舊,在應用知識能力解決新問題的訓練過程中,達到鞏固和提高對學過知識再理解再運用的目的。當然,選準講解的題目,是此類課型成敗的關鍵。
三、從相互交流、相互啟迪的目的出發(fā),按模塊復習課型設計,我嘗試從另一角度提出我對此題目講授的程序安排和教材處理方案:
總 課 目:電場性質或白一點講電場的概念、定律和理論。
分 細 目:
(一)小測或提間:(題目或問題設計要小而精)。
(二)講授過程:
⒈電場具有力的性質:
⑴描述的物理量(定義及公式)→電場強度→①幾種具體電場的電場強度表述式→點電荷電場,勻強電場;②電荷受力(庫侖力、靜電力);③電荷受力,發(fā)生位置變化→電場力所做的功(延伸指出電場具有能的性質)。
⑵注意事項:固有屬性,功的正負和機械能變化關系等。
⒉電場具有能的性質:
⑴描述的物理量(定義及公式)→電勢(零電勢的規(guī)定)→電勢差→電勢能及其變化。⑵注意事項:固有屬性,相對性、保守性。
⒊電場性質的形象化:
⑴描述的物理量→電力線的創(chuàng)立和特性規(guī)定→幾種具體電場電力線的規(guī)定→點電荷電場和勻強電場的電力線。
⑵注意事項:①場強大小→密度,②電勢降低→方向,③方向規(guī)定。
⒋上述講授分細目,已經(jīng)包含了諸物理量間的聯(lián)系,知識網(wǎng)絡層次清楚,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板書可在此基礎上按講授詳略作文字上的簡化處理。
⒌小結:可按老師的如下圖示。
E→ W→ E→φ→F 如時間允許,可再精選一《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的習題講解,既可對電場性質作進一步的復習,又可為下堂課的講授內容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