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學內容中表現(xiàn)領域中的歌唱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受、表現(xiàn)音樂的有效手段。本文針對初入學的孩子在演唱中出現(xiàn)的音準問題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及教學策略的探討。
關鍵詞:音高;聆聽;演唱
中途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過:“有了歌唱的基礎,更高層次的音樂教育就能得以發(fā)展。只有人聲——這個人們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優(yōu)美的樂器,才能使音樂文化屬于每個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學習歌唱,然后學習其他,將是學生具有多種音樂能力的準備?!币虼烁璩虒W在音樂教育中舉足輕重。而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唱歌是他們樂于干的事,但是由于幼兒時期沒有經過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學習,他們在演唱中大多出現(xiàn)音準不準的情況,而影響對歌曲的表現(xiàn),因此,在唱歌課中,老師首要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增強其肌肉的音高記憶,使孩子逐步提高演唱能力?,F(xiàn)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guī)椭荒昙壓⒆訕嫿ㄒ舾叩囊恍┎呗苑椒ā?/p>
一、以聆聽為抓手幫助學生建構音高
耳朵是孩子學習音樂最好的幫手,孩子的大部分學習都是靠耳朵獲取的,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首先要關注孩子音樂耳朵的發(fā)展。
(一)專注聆聽
專注聆聽各種聲音是提高聽力的有效途徑。一年級孩子由于好動的特點,在聆聽時有意注意的時間總是很短,而專注聆聽必先保證內心的安靜,這就需要老師時刻注意培養(yǎng)孩子安靜聆聽的習慣。如安靜地聆聽同學的發(fā)言,安靜地聆聽一段音樂。不僅對學生要求如此,老師也要做好這樣的榜樣。在欣賞一段音樂時,老師不在音樂進行途中隨意走動,不隨意插話,盡量多用聽的方式感受音樂元素,而少用看。因此,有時可要求學生閉眼聆聽,這樣他們的內心會更專注。
另外,在聆聽前,老師要做好思考任務的布置,而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緊緊圍繞音樂元素。如聆聽《動物說話》時,可提問:歌曲中唱了哪些小動物,他們分別發(fā)出了怎樣的叫聲?(學生就會重點去尋找動物的聲音);又如聆聽《快樂的小笛子》時,可提問:聽小笛子吹出的四個樂句,哪兩句是相同的?(學生就會很專注地關注旋律的走向)。而老師不提出聆聽任務,學生就會因聆聽目的不明確而出現(xiàn)注意力渙散,往往不能堅持專注地聽完一首歌曲,時間長了,注意力易分散的學生就和注意力易集中的學生在聽力上拉出差距,這勢必影響他今后更高層次的音樂學習。
(二)重復聆聽
音樂的所有創(chuàng)作都必須堅持一個原則——重復。同樣地,重復才能幫助學生進行音樂的記憶。心理學上有個研究:當音樂重復90次以后,就可做到終生不忘。所以,重復是音樂教學中第一教學方法,為了幫助學生的音高刻槽,我們需抓好教材中的學習點不斷重復。
在人音版一冊的教材中,學生要學唱的第一首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起來。分析歌譜,這首歌曲中出現(xiàn)得最多的就是3和5兩個音,而歌曲的一、二、四樂句都在反復出現(xiàn)這兩個音,這時老師可以利用好這種重復聆聽的機會,并試圖把出現(xiàn)3 5的地方空出來,讓學生填空唱出,這樣一節(jié)課結束,學生除了學會了一首歌曲,還隱形地記住了這個小三度音程,以后再重復鞏固,任何地方的小三度音程都不會難倒學生了。
(三)對比聆聽
重復聆聽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音高的記憶,而對比聆聽則是進一步幫助學生獲得音高的概念。學生對音高有了直觀的概念,才更容易區(qū)分各種音高。
在歌曲《法國號》的學唱中,由于一、二樂句的前兩小節(jié)比較相似,
單獨學唱學生的音準總是模糊不到位,因此可將這兩個樂句做對比學習,先讓學生感受5 3 3和5 2 2的音高,學生通過對比聆聽會發(fā)現(xiàn):第一句稍高,第二句稍低,這時再讓學生唱這兩句,他們會更明確地去演唱,兩句的音高就會更清晰地表達出來。
二、以多樣化演唱方式幫助學生建構音高
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孩子能用耳朵分辨音的高低變化,但是在自己演唱時不是偏高就是偏低,這就是輸出的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即會用耳朵聽了,但通過演唱表達出來還缺乏一定的經驗,而演唱的訓練從方式到方法都有一定的技巧。
(一)音程式構唱
一首歌曲總是包含著復雜的音程,如果單純地讓學生練唱歌曲,勢必事倍功半,所以在進行歌曲的學習時,我們應多讓學生做音程構唱的游戲。音程式構唱即學生練習音準時不以獨立的單音,而以音組為單位進行。如3 5 3、5 3 2、1 3 2、3 1 2等,這些音組都是包含有各種音程的,長期練習,學生就會積累各種音程,而形成刻槽記憶。
而在練習時,又要注意先唱好穩(wěn)定音程,再向不穩(wěn)定音程過渡。一般來說,1 3 5是學生比較容易找到穩(wěn)定感的音,由于其穩(wěn)定性的特點,學生在演唱時氣息自然支撐,容易唱準,也容易刻槽,所以在學生毫無音高體系的情況下應先建立這三個音的音高概念,然后逐漸地向鄰音(即其他傾向性較強、不易站穩(wěn)的音)過渡,但要注意正確引導學生在想象中調整自己的音高:如大二度唱寬,小二度唱窄,大三度唱明朗,小三度唱暗淡等,在想象中逐漸建構音與音之間的距離。
在唱好各種音程的基礎上,可逐漸訓練學生練唱音階。音階里包含了不穩(wěn)定的大小二度音程,是對學生音準能力檢測的最好方式。但學生在練唱時應循序漸進,切不可急功近利。
(二)無聲演唱
無聲演唱即老師彈奏單音,學生開口默唱,這種方法一定要要求
學生的口型打開,但不能發(fā)出聲音。這時學習的環(huán)境是相對安靜的,學生的注意力會完全集中,而內心聽覺也會完全得到鍛煉,學生的內心有了音高,在真正演唱出來時就會做到心中有數(shù)。
(三)借助圖形譜演唱
在學生還未完全學會識譜之前,可充分利用好圖形譜,它是最直觀、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如在學習歌曲《快樂的小笛子》時,老師可將四個樂句的音高變化以小圓圈的方式呈現(xiàn)在黑板上,再讓學生根據(jù)圖形譜的高低變化邊畫線條邊演唱,學生會更加注意將演唱的聲音與畫出的線條配合上,這樣的有意注意會讓他們將相似樂句和相同樂句對比開來,并且會特別注意音樂的行進方向。
(四)律動協(xié)作式演唱
一年級孩子喜歡表演唱,那么老師可利用孩子的這一特點在歌曲的關鍵處進行有智慧的律動設計,這既是對歌曲的豐富,也是讓孩子借助肢體幫助自己唱準、唱好歌曲。以歌曲《詠鵝》的第一部分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每句的旋律,可將每句的音高變化設計到律動中去,如1 1 | 1 0 | 1 2 3 5 | 5 - |,可以扮演成一只伸直脖子的鵝(左手放頭頂扮鵝頭,右手放身后扮鵝尾,身子挺直扮引吭高歌的鵝);1 1 6 | 1 5 3 | 身子逐漸向下彎曲,扮演想要飲水的鵝;6 1 2 3 | 2 - | 身子繼續(xù)向下彎曲,右手撥動,扮戲水的鵝。通過這樣有趣的律動設計,學生就會更清晰地看到三句旋律的走向,對音高的變化就會心中有數(shù)。
(五)聯(lián)想式演唱
孩子在進入小學學習之前多半是沒經過規(guī)范發(fā)聲學習的,自信的孩子會控制不住地大聲喊唱,不自信的孩子就是虛著唱,沒音色,更沒有音高。因此,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啟發(fā)學生想象進行演唱方法的滲透。如學唱《法國號》時,可告訴學生:在唱“嗡巴巴”時,把我們的小肚子想象成法國號的圓形部位,唱“嗡”時口腔像乒乓球一樣圓,小肚子幫幫忙,“巴巴”二字唱得親切,因此只需嘴唇輕輕一碰。又如學唱《快樂的小笛子》時,可先選取歌曲中的重要節(jié)奏型,讓學生扮演小笛子,用du做移調練習,練聲過程中相機提醒學生嘟嘴,并讓聲音傳遠,這樣學生自然就會用上氣息唱。再如學唱《小蜻蜓》時,學生在演唱第二樂句“飛到西來飛到東”時,由于氣息較淺而出現(xiàn)音偏低,這時告訴學生“小蜻蜓飛得還不夠高”,學生一聽,馬上就會兩腰用力,音高自然就到。諸如此類的形象語言,就將氣息、音色、咬字吐字、音域等問題解決了,學生在無形中積累了科學的發(fā)聲方法,這樣就能逐漸自如地調整自己在演唱過程中的音準問題了。
以上僅是個人的一些教學感悟,并無系統(tǒng)和科學,關于音高的構建還需要我們繼續(xù)深入地研究下去,希望在交流的同時能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