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漢書》里有一篇《逸民列傳》,在其他的一些篇章里,還記錄了一些隱士,那么,逸民與隱士有何區(qū)別呢?為此,筆者專門寫有《逸民與隱士之別》一文加以說明,主要強調(diào)了逸民其實是公民,是在政治生活之外尋找人生的人。相比而言,隱士雖然有些行為方式與逸民相似,但他們依舊是生活在政治體制里的人,無論進退,都和政治脫不了干系,心里頭還是有所牽掛。如果把政治生活當作一個局,逸民是局外人,隱士則是局內(nèi)人。
2
兩漢隱士里,西漢時期最有名的當屬商山四皓,他們之所以歸隱,從現(xiàn)有史料記載來看,還是認為劉邦不會重用他們,但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所以后來在皇室立儲問題上,他們支持了呂后,而且還取得了成功。他們雖身在江湖,但心仍在廟堂。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在西漢建立之后,選擇了激流隱退,隱居去了。因此,也應(yīng)算作隱士。
王莽代漢之后,由于他自己胡作非為,社會動蕩,很多有抱負的人為了避禍自保,選擇了歸隱,不愿為其效命,等到東漢政權(quán)建立,他們看到劉秀是一個好皇帝,于是便紛紛出來入仕做官了?!逗鬂h書·儒林列傳>里就記載了這么一些人,比如陳留人劉昆。
劉昆是梁孝王的后代,他懂《易經(jīng)》和漢代禮儀,還雅好音樂。王莽時期他開館授徒,每年春秋都帶領(lǐng)學(xué)生私行大禮,縣里的官員都來觀看,由此王莽派人把他抓了起來,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王莽失敗,天下大亂,他隱居了起來。等到東漢建立,劉秀聞其名,拜他為江陵縣令,后又升遷為議郎、侍中、弘農(nóng)太守、騎都尉等官職。劉昆此人在官場上頗有一套手段。他當江陵縣令時,江陵縣連年發(fā)生火災(zāi),每當此時,他總是向火叩頭,很多次都能止風降雨,旁人都以為他能通神靈,由此得到升遷。他當弘農(nóng)太守時,光武帝劉秀聽說他的教化工作做得好,連老虎都背負幼子北渡黃河而去,劉秀就問你是實行了什么樣的德政呢?劉昆說這是偶然現(xiàn)象而已。大臣們都笑他不會說話,劉秀說他這是樸實誠信啊,囑咐寫史的人記錄下來,同時提拔劉昆入宮教授皇子們。
3
東漢中后期,出現(xiàn)了很多隱士,歸隱的原因各不相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因為政治斗爭比較激烈,很多人為了避禍,選擇了隱居生活。代表人物有袁閎、魏桓、申屠蟠和杜根。
袁閎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袁安在明帝時期即為官,漢和帝時期和外戚竇憲在朝政上多有爭斗,到袁閎這一代,依舊有杰出人物,袁紹便是代表。袁閎的父親袁賀,曾擔任彭城國相。有一次,袁閎更名換姓、只身一人從老家去彭城去看望父親,相府門衛(wèi)因為不認識他,好幾天都不給通報,直到奶媽出來看到他,驚訝不已,他們父子才得以相見。幾天后袁閎回鄉(xiāng),袁賀派車送他,袁閎借口暈車,不肯坐。袁賀在彭城去世后,袁閎兄弟去迎接父親靈柩,不接受任何人的喪葬錢,親自扶著父親靈柩回鄉(xiāng),形體枯瘦,手足流血,見者無不動容。袁閎服喪期滿后,朝廷征召為官,袁閎都沒有去,而是耕讀于家中。其時,他的堂伯父袁逢、袁隗都地位顯赫,多次贈與他錢財,他都一一拒絕。
袁閎見當時朝政混亂,就告誡他的弟兄們說我們先人留下的福分,我們不去好好珍惜,現(xiàn)在反而在亂世中爭權(quán)奪利,恐怕會招來災(zāi)禍?;傅弁砥冢h錮即將興起,袁閎準備隱居,但因為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不能前往山林,就建了一間土屋,四周都是空地,不設(shè)門戶,只留一個接納食物的窗子,每天在土屋中朝東向母親請安。他的母親想念他,常常去探望他,母親走后,他就關(guān)上窗子,其他人包括其妻兒兄弟都不見。母親去世后,袁閎不穿孝服,不設(shè)靈位,時人皆以為狂。袁閎在土屋中住了十八年。黃巾事起,聞其名,相約不去他所在地方搶掠,鄉(xiāng)人于是都到袁閎住的地方躲難。袁閎五十七歲時去世于土屋中。
魏桓,安陽人,桓帝時期多次被朝廷征召,他都不去。鄉(xiāng)人就勸他還是應(yīng)該去做官。魏桓說做官,就要實現(xiàn)自己平生志向。不過現(xiàn)在皇帝后宮嬪妃數(shù)千,良馬數(shù)萬,能讓皇帝減少一些嗎?圍在皇帝身邊的,都是些寵臣權(quán)貴,能夠把他們趕下臺嗎?鄉(xiāng)人回答說:不能!魏桓于是感嘆說:那我去做官,不是活著出去死著回來嗎!這對你們有什么好處呢?于是隱居了起來。
申屠蟠,今河南民權(quán)人,主要活動于桓、靈二帝時期,有孝名,父親去世后,十多年不吃肉喝酒。申屠蟠十五歲時,同鄉(xiāng)一位女子替父報仇,殺了丈夫家的一個親戚,被判死罪。申屠蟠去見縣令,說該女子的行為是節(jié)操義行,如果是政治清明的時代,應(yīng)該予以表彰。你是位賢明的父母官,難道不憐憫她嗎?縣令聞之,免了那女子死罪。申屠蟠由此有名,郭林宗和蔡邕都認為他是個奇才。
陳留郡太守想征召申屠蟠為主簿,申屠蟠沒有接受,而是隱居起來,潛心讀書。申屠蟠在太學(xué)學(xué)習時,他的同學(xué)、濟陰人王子居去世,臨死前托付申屠蟠將自己尸身送回故鄉(xiāng),申屠蟠果然將王子居的靈柩送回了故鄉(xiāng)。在路上遇見司隸從事,司隸從事對申屠蟠的義舉極為贊賞,給他留下一道符牒,方便其路上行事,并要派人護送他,申屠蟠拒絕了。
太尉黃瓊征召申屠蟠,他依舊不去。黃瓊?cè)ナ篮?,歸葬江夏,各地豪杰來參加葬禮。大家互相交談辯論,沒有人比得上申屠蟠,只有南陽郡的一個儒生能和他應(yīng)酬作答。臨別時,這位儒生對他說像您這樣的人物,很快就會被征召做官,我們很快就能在京城見面了。申屠蟠聞言變色,說我本來認為我和你能談得來,沒想到你是個貪圖富貴的人。
之后,又有人舉薦申屠蟠為有道,依舊不到任。
申屠蟠與著名的黨人范滂亦有交集。當時范滂等人經(jīng)常抨擊朝政,很受人追捧,申屠蟠卻認為他們遲早會惹禍,遂隱居起來,不與范滂等人來往。后來范滂等人果然遭遇黨錮之禍,申屠蟠卻免遭禍害。
大將軍何進仰慕申屠蟠,多次征召他。申屠蟠還是不到任。何進讓與申屠蟠同郡的黃忠寫信勸申屠蟠,申屠蟠不回信。
董卓立漢獻帝后,申屠蟠又與當時一批名士被朝廷征召,只有申屠蟠沒有到任,對很多人的勸說,他也只是微微一笑,不答話。后天下大亂,很多王公重臣都妻離子散,申屠蟠卻得以善終,年七十四歲。
杜根,潁川郡定陵縣人,性格正直急切,漢安帝時期擔任郎中,當時實際執(zhí)掌朝政的是鄧太后。杜根認為安帝已經(jīng)長大,應(yīng)該親政,于是進諫鄧太后放權(quán),觸犯了鄧太后,她下令將杜根裝進絲織的袋子里打死。執(zhí)法者知道杜根的名聲,同情他,悄悄告訴執(zhí)行的人要杖下留情,不要打死,打完后運到城外。杜根醒過來后,鄧太后派人來察看他死了沒有,杜根就裝死,三天后,眼睛里都長了蛆蟲,依舊裝死,終于得以逃跑,跑到宜城山中一酒家當伙計,賣酒長達十五年,酒家老板知道他非平常人,一直對他很客氣。
鄧太后死后,漢安帝詔告天下,尋找杜根的子孫錄用為官。杜根回到家鄉(xiāng),就被重新起用擔任侍御史。有人問杜根:當初你遇大難,故交知己也不少,你又何必隱居山中吃那般苦頭呢?杜根說我如果不那么做,一不小心暴露行蹤,就會連累親戚朋友。漢順帝時,杜根升任濟陰太守,七十八歲時去世。
與杜根遇難不去找親朋避禍的做法相反的,是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儉,黨錮之禍后,張儉遭朝廷通緝,他在逃跑的過程中,經(jīng)常躲藏在親朋好友、還有很多仰慕他的人家中,當然,這些人也愿意收留他,結(jié)果卻是連累了很多人,一百多人被殺。晚清戊戌變法失敗后,“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絕命詩》里寫到了杜根與張儉,詩云:“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4
以上寫到的這幾位隱士,他們的隱居,都是被迫的,他們原本就是官員,或者是官宦子弟,出于不得已的原因而選擇了做隱士,即便是魏桓,沒有做過官,但他是有做官的愿望的,入仕做出一番事業(yè),是他的志向,不過由于認為時機不對,而沒有付諸實際行動而已。
東漢也有先隱居,然后找機會出來做官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隱士,代表人物是仲長統(tǒng)。
仲長統(tǒng)是今天山東鄒城人。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一方面作詩作文說那些游說帝王的人圖的是立身揚名,而他卻只想找個清靜的地方,交幾個知心朋友,談?wù)勑模伎祭献拥男W(xué),做個隱士等等,因此每逢州縣征召,總是稱病不就,另一方面,他卻又四處游走,尋找機會。二十多歲時,他去拜訪袁紹的外甥、并州刺史高斡。高斡是個仰慕高士的人,很熱情接待了他。仲長統(tǒng)對高斡說您有大志向但沒有才能,雖然仰慕人才,但不會選擇人才,現(xiàn)在我是來提醒您的。高斡也是自負之人,沒太理他,仲長統(tǒng)就離開了。沒多久,高斡在并州造反,最后失敗。因此,當時很多人認為仲長統(tǒng)有遠見。
尚書令荀彧聽說仲長統(tǒng)很有才學(xué),推薦他做尚書郎,曹操當了丞相后,仲長統(tǒng)又常常參與曹操的軍務(wù)工作,漢獻帝讓位的220年,仲長統(tǒng)去世。
仲長統(tǒng)有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名叫《昌言》,既談?wù)撜畏ㄖ疲终務(wù)撾[居避世、修身養(yǎng)性的道家思想。
5
兩漢以后,歷朝歷代所修史書中,幾乎都給隱逸者留有專門的章節(jié)。筆者大略瀏覽過后,有以下幾個最直接的觀感:一是在政治體制外尋找人生的逸民少了,幾乎都是在政治體制里討生活的隱士;二是所記載的幾乎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有不少在職官員;三是隱逸者魚目混珠,有因為各種原因被迫歸隱、心中仍有不平的人,但更多的是假隱士,裝腔作勢者有之,沽名釣譽者有之,待價而沽者有之。下面簡單做一些梳理。
先來看三國魏晉時期。第一個來說諸葛亮,當然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耕種于南陽,暗地里卻在計劃著三分天下的宏圖大略,后來遇到合適的主公,就欣欣然出山,最終鞠躬盡瘁而死。當時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三國時期眾多著名謀士,很多人走的都是如他一般的道路,他們本質(zhì)上是心懷現(xiàn)實理想,一時蟄居的英雄。
后來的“竹林七賢”,情況有所不同。他們是當時的名士,有很多與常人不一樣的做派,比如飲酒、作詩、服一種名叫“五石散”的藥等等。此外,他們?yōu)槿俗鍪?,又都狂放不羈,而且大多數(shù)人是不主張入仕的,所以當他們中的山濤做了司馬氏的官之后,另一位名叫嵇康的便寫了一封絕交書給他,與之拜拜了。而且嵇康因為在這封絕交書中諷刺了當局和“非湯武而薄周孔”,加之又得罪了權(quán)貴,后來竟然被殺了。不過饒是如此,嵇康其實也是心系朝政的,他以一種狂傲的姿態(tài)反對禮教,實際上是他內(nèi)心深處認為當局搞的是假禮教,他倒是實心要維護真禮教。因此,他反對入仕,真實的原因恐怕還是他認為司馬氏不值得效力,并不是心甘情愿過隱居生活的。嵇康被殺之后,“七賢”中的阮籍和向秀吸取了教訓(xùn),應(yīng)詔了司馬氏,不過身在其位不謀其事,阮籍甚至謹慎到了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得以善終,向秀混得還要更好一些,后來官做得挺大的。
向秀的這種做法,后人稱之為“朝隱”,即不隱于山林,也不隱于鬧市,而是隱于朝廷。當時這樣的人有一大批,儼然成為一種風尚,向秀還是迫不得已,更多的人卻是權(quán)貴官宦子弟,有錢有勢有閑,居官不理事,建個園子,種些花草,或者看看山水,自稱歸隱,實際上卻是一種政治的粉飾之物。
這種所謂的“朝隱”,當時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嘲諷,比如謝安就有這樣的遭遇。謝安為名門子弟,本以隱士自居,后被東晉權(quán)臣桓溫征召,過起了“朝隱”的生活。有一次有人獻了一些藥草給桓溫,其中一種既叫小草,又名遠志。桓溫問謝安,為何一物有兩個名字?不等謝安作答,有人就說:“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敝x安被說得滿面慚色。謝安終歸不是真想當隱士,后為東晉輔政,指揮了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打敗了前秦苻堅。
南北朝時期梁的陶宏景是另一種“隱”法。陶宏景本為朝廷官員,后隱居茅山,自號華陽隱居。梁武帝曾多次請?zhí)蘸昃俺錾剑痪芙^。不過私底下,陶宏景卻和梁武帝保持著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梁武帝經(jīng)常寫信向他請教政事,他亦每每回信作答,因此人稱“山中宰相”。陶宏景去世后,梁武帝追贈他為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6
魏晉時期,有一個人經(jīng)常被人當作隱士,便是陶淵明,但筆者認為,陶淵明更應(yīng)該算是一位逸民。陶淵明一生幾次出來做官,又幾次辭官而去,最后還是回家種地去了。陶淵明做官與辭官,其實和政治沒什么關(guān)系,他本人也是沒有什么政治抱負的人,出來做官,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辭官不做,也不是因為什么政治黑暗,而是自己沒有做官的基本素質(zhì),不適合官場的游戲規(guī)則。最后一次辭官時,他寫下了《歸去來兮辭》這樣的文章,逞一時之快,說做官不好,從此我要隱居過田園生活,并描述這種生活的種種美好。和現(xiàn)在一些人所說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頗為相似。后來當他與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久了之后,才真正做到心平氣和,體味著日常生活的苦樂,感受著生命的衰老變化,直至去世。作為詩人,陶淵明最好的作品也寫在此時,寫的都是日常生活,說的都是家常話和心里話,洗盡鉛華,達到了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關(guān)于陶淵明的具體評述,請參見本刊2010年第二輯《陶淵明:時代棄兒與田園歌者》一文)
7
唐朝有盛世之稱,有意思的是,人們心目中如此開明強盛的朝代,卻是隱士遍地。晚唐時期,由于時局動蕩,很多人為了保全自身被迫隱居,但更多的人卻是想通過隱居先獲得名氣,然后再等著朝廷召見,謀個一官半職。京城長安周邊的終南山里,住滿了隱士,“終南捷徑”這個成語即由此而來。時至今日,終南山里依舊住滿了隱士,據(jù)說有數(shù)千人之眾。當然,現(xiàn)在想通過歸隱再獲得一官半職是不可能了,很多人是以此為手段做生意以圖發(fā)財。筆者恰好認識這么一位隱士,此君本在北京經(jīng)商寫詩,來到終南山號稱隱居,實際上是在辦培訓(xùn)學(xué)院掙錢,后經(jīng)營不善,又下山回北京去了。
唐代“朝隱”也很流行,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就是這一類人。白居易把隱逸之士分為大隱、中隱和小隱,并把自己歸為了“中隱”,他甚至還做有一首名叫《中隱》的詩作,現(xiàn)輯錄于此,立此存照: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fù)似處,非忙亦非閑。
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
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
君若愛游蕩,城東有春園。
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
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guān)。
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
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筆者對此的評價:詩是好詩,但是反映出了官場中不負責任的惡俗心態(tài)。詩好就好在真實、坦率,沒有保留地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這也是很多官場中人的真實寫照,這些人己完全喪失了職業(yè)責任感,把只拿俸祿不干活當作天經(jīng)地義的事,是故我們稱之為惡俗心態(tài)。
關(guān)于白居易這樣的所謂“中隱”者和走終南捷徑者,魯迅先生在《隱士》中的評價很準確,現(xiàn)引用如下:
“凡是有名的隱士,他總是已經(jīng)有了‘悠哉游哉,聊以卒歲’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晝耕田,晚澆菜,夜織屨,又那有吸煙品茗,吟詩作文的閑暇?”“登仕,是瞰飯之道,歸隱,也是瞰飯之道。假使無法瞰飯,那就連‘隱’也隱不成了?!w去飛來’,正是因為要‘隱’,也就是因為要瞰飯;肩出‘隱士’的招牌來,掛在‘城市山林’里,這就正是所謂‘隱’,也就是噉飯之道?!?/p>
8
兩宋時期,《宋史·隱逸傳》記載有隱逸者43人,北宋居多,而且還集中于南方,大多家境殷實,生活無憂,很多人出身于官僚、地主或者商人的家庭,與其說他們是在歸隱,不如說是在賞玩山水,他們的閑情逸致是有政治和經(jīng)濟條件作保證的,政府甚至還對有些隱者以嘉獎的方式進行官方資助。兩宋最有名的隱逸者當屬隱居于陜西華山的道士陳摶,本刊2010年第五輯《人神之變,陳摶老祖》一文曾對他做過詳細的評述,在此再簡略說一下。表面上看起來,陳摶是不問世事之人,實際上他一生都沒有脫離政治。早年他是一位有政治抱負的英雄人物,曾以煉丹修道為名聚集會眾,意圖在亂世之中有一番作為,后來他還數(shù)次進入朝廷,發(fā)現(xiàn)趙氏兄弟有大才能后,便全力支持他們奪權(quán)和治理天下。陳摶和宋太祖、宋太宗的關(guān)系比陶宏景和梁武帝的關(guān)系還要密切,比如他曾應(yīng)宋太宗之請,以“方外人士”的身份,給太宗的大臣做思想工作,要他們一心一意為皇帝服務(wù),說服務(wù)好了,便是最大的修道。趙氏兄弟記了陳摶的恩,便給了他很大的尊榮,陳摶后來被尊為陳摶老祖,實際上政治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明代隱逸者比較少,《明史》記載的據(jù)統(tǒng)計不過才12人,這和明代,尤其是明初不鼓勵隱逸之風有關(guān),甚至在法律上禁止士人不為君用。不過到了明代中晚期,出現(xiàn)了另一個群體:山人。山人也以不仕即不參加科舉為標榜,但他們卻結(jié)交權(quán)貴和名士,或者參與結(jié)社,十分活躍。實際上是科舉獨木橋不好走之外的另一種謀利手段,已經(jīng)與隱逸沒什么關(guān)系了。
清初,出現(xiàn)了一批以隱居為名,不與當局合作的人,比如思想家顧炎武、傅山。他們的不合作,主要原因還是由于他們懷念前朝,以遺民自居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種舉動。比如顧炎武,自己不做清朝的官,但卻不反對自己的外甥去做,所以他的幾個外甥后來都做了清朝的大官,顧炎武還在具體工作中給他們出謀劃策。
9
以上筆者從兩漢隱士談起,簡略梳理了一下中國古代隱士的基本生態(tài)情況??偟膩碚f,隱士依舊是政治生活里的人,他們看時機選擇合作還是不合作,以“使性子”或者“裝”搏上位或者謀生。
隱士也分幾種,一種是混日子的人,利用隱士之名,撈點實際好處,過好點的日子,這部分人是隱士中的大多數(shù),走終南捷徑的大都是這類人;另一種是謀進取的人,他們有政治理想或者政治目標,等待時機出山,干一番大事,他們往往是心意難平的英雄,三國時期的很多隱士就屬于此類。還有一種本來在朝廷為官,但一時不順,或者感覺到了厭倦,就選擇了歸隱,他們中有人真的就隱了,但更多的人等到有合適的機會,還是會再次出山的。
也有一些打著隱士之名的惡俗之士,那些看看山水便附庸風雅自稱隱士的有閑階級屬于此類,白居易一樣的“朝隱者”也屬于此類。他們和“隱”本來沒有半點關(guān)系,連“隱”的基本動作都沒有,卻說自己是隱士,惡俗一也;和那些混日子的隱士不同,那些人至少還在混,混也是要付出努力的,而他們卻連混的努力也不愿意付出,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寄生蟲般的生活,把玩人生,并將其發(fā)展成一種文化,惡俗二也!
隱士與朝廷在位官員之間是一種微妙的權(quán)力制衡關(guān)系,他們的位置是可以互換的,統(tǒng)治者比如皇帝就常常利用這種關(guān)系來控制或者警策自己的官僚隊伍,有官員不好好干了,就擼下去,反正有一大批隱士在那等著呢,隨時可以增補進來,這也就是歷朝歷代大多數(shù)皇帝推崇隱逸之風,有時甚至大張旗鼓尋覓隱士的真正動機。
總的來說,隱士本來就是陷在政治漩渦里的人,依舊屬于傳統(tǒng)文明的一部分,所以才遭致魯迅先生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