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問題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問題如何設計,問題在什么時候提出,常常是需要面對的兩個基本問題. 在解決了這兩個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問題的最終旨歸是學生的思維,好的問題必須能夠有效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并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事實表明,問題的提出離不開良好的問題情境,基于變式思想的問題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最終實現(xiàn)學生“數(shù)學地思維”.
關鍵詞:高中數(shù)學;數(shù)學教學;問題;思維空間
問題與思維的關系密切,高中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空間常常是由問題打開的.而這顯然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高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學習機制的角度講,問題往往可以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而認知平衡被打破后,學生自然又會有彌合認知平衡的欲望,于是思維也就活躍起來;從高中學生的學習習慣角度來看,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當下的高中學生在課堂上并不樂于發(fā)言,而這背后往往是思維的被動性,要讓學生的思維化被動為主動,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最佳途徑之一.
事實上,高中數(shù)學教學歷來就有研究問題的傳統(tǒng),筆者今天芻議以問題打開學生思維空間的問題,更多的是基于當前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需要. 有人對問題與數(shù)學的關系做出了這樣的判定——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這意味著只有問題更有價值,提出的時機更加適合,那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才會有一個更為強勁的動力!而坦率地說,問題如何設計以及何時提出,仍然是當下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需要研究的重點,這也是我們必須花大力氣做好的一件事.
[?] 問題的提出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好情境
問題的來源一般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教師提出;二是由學生生成.在我國高中數(shù)學課堂上,以第一種情形居多,對于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來說,第二種情形也是存在的.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形,其背后有一個重要的元素容易被忽視,那就是問題產生的情境. 根據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學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遇到問題時才能有效地打開思維,因此,問題情境相對于問題來說,就相當于小樹成長所需要的土壤一樣重要.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高度重視問題產生的情境,對于促進學生思維、提升數(shù)學教學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橢圓”(人教版高中數(shù)學選修1)的教學中,筆者先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認為橢圓是什么樣的圓?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是筆者在研究了學生的心理的基礎上提出的,事實表明,學生在生活中是見過各式各樣的橢圓的,但他們可以說從來不知道橢圓是怎么來的. 因此對于筆者提出的上述問題,不少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就是把圓壓扁了!”這一答案有其合理之處,其是學生將橢圓與圓進行了形狀上的對比得到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往往來自于學生在生活中的認識. 無形當中,學生的生活認識就成為橢圓學習的一個思維情境,同時也是問題情境. 那么,教師此時就可以追問:給你一個圓,是不是壓扁了就真的是橢圓了呢?學生對這一問題常常沒有把握,而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追問:假如我想讓你作出一個橢圓,你又準備怎么作呢?
這三個問題在實際教學中花費不了多長的時間,但卻可以將學生對橢圓的思維與他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而為橢圓概念的建立奠定一個生活基礎.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設問題情境:圓是如何定義的?根據你所理解的橢圓,你覺得橢圓可能是如何定義的?這兩個問題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圍繞“到定點的距離為定值的點的軌跡”展開,教師如果引導得當,學生還會思考這個“定點”是一個還是兩個的問題,等到學生的思維從一個定點遷移到兩個定點上,橢圓的概念形成可謂是呼之欲出. 這個時候,教師再在黑板上固定兩個點,然后用一根細線系住兩定點,最后畫出橢圓,對于學生來說就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細細分析這一過程,教師演示橢圓的得出并不是直接進行的,而是在學生進行了一番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的. 這樣的教學設計的好處在于,學生不是一下子接受了橢圓的定義,而是在問題的牽引下對于橢圓進行了豐富的思考,待到學習進入了憤、悱的心理狀態(tài)之后,教師再以具體的活動啟發(fā)之,于是橢圓的概念順利形成,且會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筆者以為,這就是問題情境的價值所在!
在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中問題提出也是要注重情境的,譬如筆者在同學生共解某題時,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要注意學生的思維基礎.該題是這樣的:已知f(x)=,請化簡f(sin2θ)+f(-sin2θ)(0<θ<π). 不出意外的話,學生的解題過程往往是這樣的:原式=+=+=(sinθ-cosθ)+(sinθ+cosθ)=2sinθ.
“這個解題過程有問題嗎?”這是此時唯一需要提出的問題,而經過了上面的思考與推理——實際上就為教師的問題提出提供了情境基礎,再加上教師明確的提問,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最后一步是有問題的,應當分不同的區(qū)間進行討論.
[?] 問題的目的在于打開學生的思維
情境可以讓問題有據可依,而問題的指向卻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一般情況下,只要學生關注了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思考,而也有的時候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維才能有效打開. 事實上,教師存在于課堂的價值,也往往就是在學生的思維需要打開的時候,助上一臂之力. 而在此過程中,利用變式思想又是一個屢試不爽的招式.
變式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主要就是指在核心思想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問題的形式,以讓學生的思維有所拓展的教學方式. 一個好的變式,可以讓多個不同的知識串聯(lián)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 有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三棱錐頂點的射影與底面三角形重心、外心、內心、垂心、旁心關系時,一口氣列出了假如三棱錐是正三棱錐、假如三棱錐三條側棱長都相等、當射影在底面的面積相等時等九個問題. 這九個問題全部圍繞原命題展開,但形式又各有不同,學生在類似于問題鏈的形式之下思維不斷地深入,不斷地拓展,在問題得到解決的過程中,相關知識也就圍繞這一命題形成一個知識系統(tǒng).
又如在一個探究縱橫路線的問題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如圖1是城市的街道圖,縱橫各有5條路,現(xiàn)想從A點走到B點,并且只能由北向南走、由西向東走,那么有多少種走法?
學生在遇到這一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去進行嘗試,但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走到任何一個節(jié)點,都會遇到分支的問題,這使得嘗試變得舉步維艱. 而放棄了這一思路,其余又想不到更為有效的思路,就算有少數(shù)學生想到其可能與排列組合相關,但也不知道具體的影響因子是什么. 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可以用問題進行啟發(fā):實際問題往往可以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本問題可以抽象成什么數(shù)學問題呢?(排列組合問題)本問題過于復雜,是否可以先簡單化處理,以尋找到規(guī)律呢?(將縱橫5條改成縱橫3條)如果將原圖順時針轉過45度角,你會想到什么?(楊輝三角形)這是巧合還是必然?(驗證)如果將幾何問題轉換成數(shù)學問題,是否可以?(將圖中的橫線和豎線分別表示成x和y,并利用二項式定理建立函數(shù),同時發(fā)現(xiàn)楊輝三角與二項式系數(shù)之間的關系)……如此類推,可以發(fā)現(xiàn)本問題的解決帶動了多個知識的同時運用,而仔細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可以看到原本一籌莫展的學生在教師的問題驅動之下,思維被逐步打開,思維的觸角不斷伸向之前沒有想到的知識點,問題解決之時,事實上就是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建立之時,自然也是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之時.
總的來說,問題在課堂上有著多重作用,但最主要的還應當是面向學生的思維的. 只有成功地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才能說問題是有效的. 如果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而學生不為之所動,最后還得教師自己去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那學生在能力上的收獲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這一點要引起高中數(shù)學同行的高度重視.
[?] 問題的價值在于促進數(shù)學式地思維
“數(shù)學地思維”是一個動態(tài)的話語,也是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旨歸. 如果學生在經過了高密度、高強度的三年數(shù)學學習之后還不能“數(shù)學地思維”,那這樣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一定不能說是成功的.
數(shù)學式地思維,意味著學生在面對數(shù)學問題甚至是生活問題時,能夠以數(shù)學思維來對待之,最簡單地說如學生在面對從甲地到乙地時會計算路程,這就是數(shù)學思維的影子. 而如果說遇到諸如上面從A地到B地的問題,能夠一下子想到排列組合的知識并嘗試建構數(shù)學模型,那就更是一種良好的數(shù)學意識與數(shù)學能力.
根據筆者有限的教學經驗,高中數(shù)學要想讓學生生成良好的數(shù)學意識以實現(xiàn)“數(shù)學地思維”,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客觀上學生的學習壓力大,沒有動機去深入思考數(shù)學的價值. 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學地思考的行為也不多,更多的集中于利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解題,這使得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難以杜絕. 筆者以為,要想讓學生將數(shù)學地思考作為一種本能,關鍵在于教師.而通過數(shù)學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數(shù)學史的介紹,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與解決,往往可以讓學生的這一能力得到增強. 而在這一過程中,問題的又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永遠需要問題作為支撐,而高中數(shù)學教師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精心設計并提出問題,以讓這顆“心臟”能夠在數(shù)學課堂上有力地跳動,從而帶動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