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教學中,特別是古代詩歌,因其語言的晦澀凝練和情感的隔閡曲折,學生依賴于教師解讀詩歌的詩意內(nèi)涵,所以很多教師使盡渾身解數(shù),學生費盡心血地聆聽??墒堑筋^來,有些學生的收獲甚微,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這固然與文化傳承的斷檔有關(guān),但更多的是學生審美意識的匱乏和審美能力的薄弱。
在詩歌教學幾經(jīng)失敗之后,筆者偶然發(fā)現(xiàn)《涉江采芙蓉》蘊含著豐富的畫面,教師可以繪畫式的審美體驗為切入點,設(shè)計動態(tài)式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展現(xiàn)一幅幅立體的圖景詩,營造出身臨其境的真實感,使詩歌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韻。
畫一:情因景生,景因情生。今年的江南之夏似乎格外明麗,碧綠的荷葉碩大如傘,伴隨著晶瑩露珠落水的滴答聲,綿延數(shù)里,蓮花裊裊婷婷而立,嬌艷得如同少女粉嫩嫣紅的臉龐,惹得清水下嬉戲的小魚兒流連忘返,歡樂地不停打著圈兒。風中,一陣陣碧荷紅蓮的清香,偶有一絲絲女子的體香;岸邊,一位素衣簡裳的清麗佳人輕挪微步,姣美的身材遮不住柔弱,脈脈的雙眸藏不住寂寞,望著這滿池蓮花,似有無盡的惆悵,她心底的那個秘密,誰人知曉?濃妝淡抹,竟是一場空,這未老的容顏又有誰會來欣賞呢?那曲折蜿蜒的小徑,曾回蕩過多少歡聲笑語,而今卻如此荒涼沉寂。斬不斷的相思,化不開的濃愁,望人人不見,思人人不歸。莫若采一把芙蓉,贈給遠方的那個人。下水,乘一葉輕舟,穿梭于滿池芬芳,纖細的玉手把一朵朵嬌艷捧入懷中,低頭,淺香,喜上眉梢,明眸顧盼,竟然還有不知名的芳草,想必那人也是喜歡的,采一把點綴這芙蓉美夢。
畫二:不覺已是花香滿懷,滿是歡喜地捧起環(huán)顧四周,卻唯有芙蓉相伴,此情無計可消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滿江芙蓉也似默默無語,無限哀愁。提衣斂裳入岸,仍是舍不得這一捧紅荷。雜叢矮草旁一條小道茫茫伸向遠方,似有微風吹過,揚起了嬌俏女子的薄荷綠裙,微風看見了女子懷中嬌艷欲滴的芙蓉,也不禁多情地問道:“美麗純潔的女子,你采摘這紅荷蘭草,要贈予何人?”只聞女子一聲惆悵的嘆息,哀怨的目光投向了遠方,仿若在回道:“我要把這芙蓉送給那絲絲縷縷的思念,這份思念在我搗衣浣紗時從水中映出來,在我生火炊煙時從忽明忽暗的幽火中飄出來,它有一個輪廓,是屬于一個青衣俊逸、溫文爾雅的青年男子,此刻他在哪兒?君住長江頭,妾住長江尾。他在望不盡的道路另一頭,終不復相見。此刻,他是否如我一般佇立在路頭眺望遠方,久久不去?”
畫三:“心有靈犀一點通”,當風兒跋山涉水把這份癡怨帶到了千里之外的路尾,果真有一個衣袂飄飄的男子,經(jīng)年的羈旅漂泊讓他清逸的俊臉上透出堅毅和滄桑,只是他的目光也深藏著疲憊。此刻,他禁不住停下前行的腳步,思佇良久,終于緩緩回頭,望向走過的泥石小道。那一頭有他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住著一個日夜盼他歸家的伊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他又何嘗不是思如噬骨,凄涼透心,無數(shù)次幽夢忽還鄉(xiāng),執(zhí)手看淚眼,唯有淚千行,眼前的沙道悠悠伸向天際,穿過黃沙漫天,越過千山萬水,終至那片溫潤多情的土地,匍匐在伊的腳下,默默的傳遞著遠方如是的思念。
畫四:悲莫悲兮生別離。這一望,咫尺也是天涯,無奈愁傷涌上心頭,離家已是太久,歸家的旅程卻遙遙無期,伊人遺贈的同心結(jié)仍是昔日的精致溫暖,孤燈挑盡未成眠時,燭下的同心結(jié)或依稀能看見伊人的巧笑倩兮,或隱約聞見伊的哀怨孤獨嘆息聲。曾經(jīng)月下的誓言“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仍猶在耳,琴瑟和鳴的場景深印腦海,多情自古傷離別,這一別經(jīng)年,白頭偕老只是一場幻想,唯余千山萬水阻隔不住的牽掛,當塵滿面,鬢如霜,還能相見嗎?有生之年,黯然銷魂,此恨綿綿無絕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托這些畫面,以豐富的畫面實踐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使詩歌更富有情節(jié)性、真實性,把美的種子播撒到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感官體驗能力,跨越時空進入情境,與作者的心靈契合,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增強對作品思想的領(lǐng)悟和啟迪。
(作者單位:南昌二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