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出現(xiàn)了許多怪異新穎的經濟思想,其中最另類的也許要數(shù)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教授約翰·泰勒(John Taylor)提出的理論。
在他看來,美國、歐洲和日本在危機后所采取的經濟政策,是給長期利率施加上限,這“很像在房東減少出租房屋供給量的租房市場中施加價格上限的效果”。
泰勒說,低利率、量化寬松和前瞻指引的結果,是“信用越來越難以獲得,以至于降低了總需求,而總需求的降低總是會增加失業(yè),這是經典的意料外后果”。
泰勒的比喻在根本上說不通。房租管制不受待見的原因,是它禁止了能讓租客和房東都獲益的交易。當政府機構規(guī)定房租上限時,它禁止房東收取高于給定數(shù)額的房租。這扭曲了市場,使得房東愿意以更高價格出租的公寓空置,也阻止了租客支付他們真正愿意支付的價格。
而泰勒所批評的經濟政策根本不存在這一機制。當央行通過當前或預期的未來公開市場操作降低長期利率時,它并不阻止?jié)撛诜刨J者索要更高的貸款利率;也不阻止借款人接受上述更高的貸款利率。這些交易之所以不發(fā)生,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借款人自行選擇了不進行上述交易。
那么,泰勒為何會打這樣的比方?我的直覺是,他的邏輯與他對自由市場的信念糾結在了一起。
泰勒和其他同意其觀點的人也許都有這樣一個感覺:當前利率過低了。他們相信自由市場不可能失靈(只可能“被失靈”),因而自然會假設這種過低的利率背后必存在某種政府行為。
于是,其目標變成了找到哪些政府行為導致了利率如此失常。而由于任何認為政府行為并無不當?shù)恼f辭,都會被解讀為文過飾非,于是以房租管制打比方就成為可行的方案之一。
如果我的直覺是對的,那么泰勒及其同道永遠不會相信他們錯了。承認央行行長們可能已經在困難的情況下竭盡所能,則需要承認市場可能并不完美,可能會犯錯。而他們絕不會承認這一點。
我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情況。五年前,泰勒及其知識界同道寫了一封“致本·伯南克的公開信”,警告稱時任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所計劃的量化寬松,可能“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
但是,盡管他們的預言大錯特錯,這并沒有令泰勒及其他署名者反思自身的理論或考慮也許伯南克是懂點貨幣經濟學的。相反,泰勒又選擇了另一套理論——他的房租管制比方——來說明為何政府做的每件事都錯了。
唯一可能的應對措施,是依靠邏輯和證據(jù)。鑒于真實經濟條件,歐洲和美國的貨幣政策并不過于寬松;反而有些過于限制性。用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求得的“自然”利率,實際上要低于當前貨幣政策所形成的利息。經濟的慣性預期(inertial expectations)與貨幣政策一起確實扭曲了利率和通脹率,但扭曲方向與泰勒的主張并不相同。相反,與(在當前經濟狀態(tài)下)需要的或一個處于合理均衡狀態(tài)的自由市場、彈性價格經濟體將產生的情況相比,利率太高而通脹太低。
當前的利率確實有問題。為何如此低的利率對經濟是合理的,以及如此低的利率在多長時間內是合理的,這些都是未解決的深刻問題;它們需要人們關注麻省理工學院的奧利佛·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所說的經濟學的“黑暗角落”,對這些角落的研究還太少。泰勒及其同道沒能理解的是,利率出錯的原因與央行實施的政策沒什么關系,而與決策者面臨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
作者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