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
[摘 要]清代古文選本的編選和評點活動極為興盛。從編選來看,提高八股文寫作水平是古文選本編選的最終目的;崇尚理學,發(fā)揮教化作用是古文選本編選的重要宗旨;古文選本的選家普遍具有教師身份,選本具有便于初學的特點。從評點來看,清代古文選本的評點符號具有特定的形態(tài)及涵義;評語內容主要包括對文章歷史背景與思想內容的闡釋,對文章創(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以及對文章的鑒賞品評。清代古文選本的文學批評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古文選本表達了對儒家正統(tǒng)文學觀念的認同;對于認識清代古文宗尚有一定意義;促進了清代古文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關鍵詞]清代;古文選本;文學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1-0042-06
Abstract: Selecting and editing the ancient prose anthologies flourished in Qing Dynasty. This movement aimed to improve the writing level of eight-part essay and advocate neo-Confucianism. Most of the editors are also teachers, which makes the anthologies become easy for the beginner. The marks of the comments have specific forms and meanings, and the comments covered from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contents to the summary of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se anthologies. The ancient prose anthologies of Qing Dynasty showed u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literary concepts and made us know better about the trend of literature of that time, these anthologie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literary theory of Qing Dynasty as well.
Key words:Qing Dynasty; Ancient prose anthologies; compile; punctuate and annotate; significance on literary criticism
我國古文選本出現(xiàn)較早,就筆者所知,唐代柳宗直編選的《西漢文類》①是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古文選本。南宋以后,古文選本開始大量出現(xiàn),呂祖謙的《古文關鍵》、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謝枋得的《文章軌范》等都有較大影響。“選”與“評”相結合是南宋以后古文選本的基本模式。有清立國之后,確立了“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對理學思想的崇奉、以科舉為中心的教育促進了清代古文選本編選和評點活動的興盛。清代古文選本數(shù)量眾多,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歷來對清代古文選本的研究大都以少數(shù)著名選本為主,本文在大量文獻調研的基礎上,對清代古文選本的編選、評點及其文學批評意義進行理論剖析。
一、清代古文選本的編選
清人熱衷于古文選本的編選。總體來看,清代古文選本有其特定的編選目的和編選宗旨,在選家身份和選本特點等方面也都呈現(xiàn)出較為顯著的共性特征。
1提高八股文寫作水平是清代古文選本編選的最終目的
提到古文選本,人們多認為是為提高古文寫作水平而編選,其實,提高古文寫作水平只是古文選本的一個直接目標,而不是最終目的。科舉時代,提高八股文寫作水平才是古文選本編選的最終目的。就清代而言,清王朝建立后,繼承了明代以來的科舉考試制度?!肚迨犯濉みx舉志》載:“世祖統(tǒng)一區(qū)夏,順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鄉(xiāng)試,辰、戌、午、未年會試?!盵1](p.3417)清人甫一入關,便制定了科舉制度,足可看出其對科舉考試的高度重視。在科舉時代,科舉中第是廣大讀書人的終極目標,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文體,成為清代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清代學校教育圍繞八股文而展開,而學習古文是提高八股文寫作水平的有效手段。清初著名時文選家呂留良說:“今為舉業(yè)者,必有數(shù)十百篇精熟文字于胸中,以為底本,但率皆取資時文中,則曷若求之于古文乎?”[2](p.308)明人孫礦也曾說:“二十五歲,始知受歐陽文。二十六而熟讀《韓非子》,手節(jié)錄之,以資舉業(yè)?!盵3](p.193)可見在科舉時代,通過學習古文提高八股文的寫作水平,是普遍的社會觀念。這一點也可以從現(xiàn)代文體學角度進行解釋。從文體學來講,八股文作為一種文體,可以說是集合了漢語文體的各種特點。啟功先生說:“對偶、聲調是古代文章的藝術手法,也是漢語文學技巧的一些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漸納入八股的作法中?!盵4](p.37)金克木先生認為:“分析八股文體若追溯本源就差不多要涉及全部漢文文體傳統(tǒng)?!?[4](p.75)都說明八股文具有漢語文體的各種特點。那么,從學習寫作的角度來講,單純以八股文為范文來學習八股文是不夠的,學習古文成為提高八股文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明清兩代以八股文著稱的人很多都是古文名家,如明代的唐順之、歸有光、艾南英,清代的韓菼、方舟、方苞等人,都兼擅時文和古文,古文家往往對呆板的時文寫作表示不滿,要求通過學習古文以提高時文的品格。方苞為國子監(jiān)學生編選《古文約選》,選取兩漢、唐宋八大家文章作為學習的范文。在《古文約選序例》中,他說:“學者能切究于此,而以求《左》、《史》、《公》、《穀》、《語》、《策》之義法,則觸類而通,用為制舉之文,敷陳論、策,綽有余裕矣?!盵5](p.613)方苞認為,掌握了古文義法,寫作八股文便會輕松自如,他編選《古文約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學習古文來提高國子監(jiān)生八股文的寫作能力,這其實也是大多數(shù)古文選本編選的最終目的。古文選家還從理論上對學習古文有助于八股文寫作進行分析。過珙在其所編《紹文堂詳訂古文覺斯定本》序文中說:“周秦兩漢以迄唐宋元明大家之文,其言之可傳而不朽者,亦道所由寓,文章中之百川眾壑,殊途同歸者也,且周秦兩漢以下之文,擇焉而精,語焉而詳,則四子五經之文益彰?!盵6](p.549)認為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大家文章寄寓了儒家之道,對其講求學習,可加深對四書五經的理解。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前有李元度序:“論文之極致,正以絕處時文蹊徑為高,而論時文之極致,又以能得古文之神理、氣韻、機局為最上乘?!盵7]也說明在科舉時代,人們以古文境界作為衡量八股文寫作水平的標準。所以,提高八股文寫作水平是清代古文選本編選的最終目的,這也是科舉時代古文選本繁榮興盛的根本原因。
2崇尚理學,發(fā)揮教化作用是清代古文選本編選的重要宗旨
唐宋以來,古文與道有密切的關系,古文家標舉“文以明道”或“文以載道”,道學家則有“文從道出”的看法。清王朝從康熙開始定程朱理學于一尊,“尊孔崇儒”是其基本的思想文化政策。編選古文選本也是清代統(tǒng)治者宣傳其思想文化政策的重要方式。清王朝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敕修《古文淵鑒》,乾隆三年(1738年)敕修《唐宋文醇》,這兩部由康、乾二帝親自主持編纂的古文選本,都以表達對程朱理學的崇尚、發(fā)揮教化作用為編纂宗旨。方苞《古文約選》是為國子監(jiān)學生編選的古文教材,在代果親王和碩所作序中說:“群士果能因是以求六經、《語》、《孟》之旨,而得其所歸,躬蹈仁義,自勉于忠孝,則立德立功以仰答我皇上愛育人材之至意者,皆始基于此。是則余為是編以助流政教之本志也夫。”[5](p.613)表明其以古文選本發(fā)揮政治教化作用的編選宗旨。乾隆三年(1738年),清帝下詔,允許民間書坊翻刻內府所藏書版,稱《古文淵鑒》《古文約選》等書“具于學術有裨,自宜廣為傳習”[8](p.193)。表現(xiàn)出對于古文選本宣揚儒家思想,發(fā)揮教化作用的高度重視。
除官修古文選本以外,清代產生了大量坊刻和家刻古文選本,這些古文選本也以崇奉理學、發(fā)揮教化作用為編選宗旨。理學名臣蔡世遠所編《古文雅正》以“文辭典雅”“思想純正”為選篇標準,張廷玉序謂:“醇正典則,悉合六經之旨”,“是文之選也,其帙簡,其義精,而崇實學以黜浮華,明理義以去放誕,信足以贊襄文治,津梁后學。”[9](p.3)指出了《古文雅正》崇尚理學,發(fā)揮教化作用的編選宗旨。吳震方《朱子論定文鈔》將朱熹言論涉及之文章,匯為一編, 序文說:“我皇上睿學淵深,崇儒重道,右學吁俊,首重理學,兩闈以性理試論童子兼小學命題,士風一軌于正?!盵10](p.4)表明其所編古文選本也是以“崇儒重道”為編選宗旨,以與國家的文化政策相呼應?!短扑问蠹胰洝窞榍宄跤绊戄^大的古文選本,其編選者儲欣在序文中述其編選原因是不滿意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大抵為經義計”的特點,也就是不滿意已往古文選本只以提高八股文寫作水平為目的。儲欣此選的目的則在于使“成學治古文之士”響應“圣天子”“崇儒重道,化成天下意”[11](p.237),也就是要使古文學習與“崇儒重道”的時代精神相結合,而不只是著眼于科舉考試。后來乾隆在《御選唐宋文醇》的序文中,對儲欣的這種立場表示贊賞,稱儲欣所選的目的是“欲裨讀者興起于古,毋只為發(fā)策決科之用,意良美矣”[12](p.100),對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著眼于崇尚儒家思想,發(fā)揮教化作用的編纂宗旨予以肯定。馮心友所編《古文匯編》卷首序文,認為《匯編》可以發(fā)揮“正人心,厚風俗”的作用?!胺怖泵鞔_聲稱“是編蓋勸善書耳”[13],表明編選者欲以古文選本發(fā)揮教化作用的編纂宗旨。
3清代古文選本的選家普遍具有教師身份,選本具有便于初學的特點
清代私塾以及府、州、縣學和書院等各級學校,都以科舉考試為教育目標。學習古文是各級學校的重要教學內容,古文選本的編選多出于教學需要,因此,清代古文選本的編選者大多具有教師身份。《古文觀止》的編者吳楚才、吳調候二人就是普通的鄉(xiāng)間塾課教師。林云銘是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曾在安徽為官,后來由福建流寓杭州,晚年在家中課讀子弟,綜合坊間選本而編成《古文析義》?!短扑问蠹胰洝肪幷邇π乐恢羞^舉人,一生未仕,長期在家中設館教授子弟及學生。著名詩人沈德潛選有《唐宋八家文讀本》,據(jù)其自訂《年譜》:“乾隆二年,丁巳,年六十五:館舊徒蔣子宣重光家,批《唐宋八家文選》?!盵14]可知《讀本》是為設館授徒之需而編選的古文讀本。《古文眉詮》的編者浦起龍是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官蘇州府學教授,曾主講紫陽書院,《眉詮》刊刻于紫陽書院任上?!豆盼难耪返木庍x者蔡世遠雖官至禮部侍郎,也曾執(zhí)教鰲峰書院,《雅正》之選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子弟及門私自鈔誦”(蔡世遠序)也是應教學之需而編選的古文選本。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曾先后主講于各大書院,《古文辭類纂》編纂于揚州的梅花書院,也是教學活動的產物。
清代古文選家大多具有教師身份,他們所編選的古文選本著眼于古文的教學與學習,具有便于初學的特點。古文選家往往在選本的序言、凡例中表達他們?yōu)槌鯇W者提供教材的目的。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前有呂葆中所作序文云:“粗示學者以行文之法”[2](p.308)??滴跄觊g的理學名臣李光地選有《古文精藻》,從書前序文可知,此選注重“有筆勢文采者”,是為鄉(xiāng)村諸生學習之用。[15](p.1)林云銘《古文析義》序文說:“因取坊本撮其要者,字櫛而句比之,篇末各附發(fā)明管見,以課子弟?!盵16]可知《析義》也是為學習古文而編選的塾課教材。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的“凡例”表明其所編選本可以作為學習古文的“初學讀本”。[17]余誠《古文釋義》卷首有乾隆八年(1743年)序,可知此本是為童蒙課藝而選,所作解釋以淺顯詳盡為宗旨,因“原板遂已糊涂,不堪印刷”[18],這是第二版,也可見以童蒙課藝為主的古文選本在當時社會有廣泛的需求?!端膸烊珪偰俊氛J為,明代茅坤所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具有“為舉業(yè)而設”的特點,“集中評語雖所見未深,而亦足為初學之門徑。一二百年以來,家弦戶誦,固亦有由矣?!盵19](p.1719)指出《唐宋八大家文鈔》作為科舉教材,具有便于初學的特點,這是其傳誦不衰的原因,實際上清人所編古文選本也大多具有這一特點,這是科舉時代古文選本的基本特征。
二、清代古文選本的評點
清代古文選本大多都有評點。古文選家對評點符號的使用及其內涵有較為詳細的解釋,評語內容呈現(xiàn)較為明顯的共性特征,古文評點與八股文的關系也是一個值得辨析的問題。
1清代古文選本評點符號有其特定的形態(tài)和含義
評點通常由評語和評點符號組成。“評語”也稱為“批語”,置于頁眉之上的稱為“眉評”或“眉批”,置于行間的稱為“夾評”或“夾批”,置于一篇文章之后的則稱為“總評”或“總批”。評點符號是評點者在文本上的批抹圈點,形態(tài)較為多樣。與前代相比,清代古文選家對評點符號的使用更為重視,很多選本在“凡例”中專門闡明評點符號的使用方法及其含義。林云銘《古文析義》“凡例”對評點符號就有較為詳細的解釋:
是編凡遇主腦結穴處,旁加重圈 ◎ ;埋伏照應窽郤處,旁加黑圈○;精彩發(fā)揮及點襯處,旁加密點……;神理所注,奇正相生,字句工妙,筆墨 變化處,旁加密圈○○○○○;段落住歇處,下加截斷 — 以便省覽。
是編小注內有逐句解釋,之下或遇段落應總解者,恐致相混,必加一小圈別之○;或每句解畢,另有評語,亦加一小圈別之。[16]
批抹圈點符號各有其特定含義,評點人通過這些符號的使用表達其對文章的理解,可以起到指示要點,引導閱讀的作用。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凡例”對文章段落極為重視,特別標示區(qū)分段落的符號:“大段落用—,小段落用乚 ,古文惟段落最要,批古文惟段落最難,蓋段落有極分明者,有最不易識者,其間多有過接鉤帶,顯晦斷續(xù),反復錯綜之法,率由古人文心變化,故為此以泯其段落之痕……故段落分則讀文之功過半矣。”[2](p.312)這種用符號來區(qū)別段落的方式對初學者可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也有的古文選本評點符號較為簡單,如方苞的《古文約選》采用“點”方式只有“○”和“●”兩種。精彩的語句,每一字旁加“○”,立意布局的關鍵所在則加“●”。其目的也是要起到提示讀者,引起注意,以達到讓讀者揣摩、學習文章的作用。
2清代古文選本評語一般具有三方面主要內容
一方面是對文章歷史背景與思想內容的闡釋。古文選家之所以熱衷于對文章歷史背景與思想內容的闡釋,一是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都有較為強烈的用世精神,喜歡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二是中國古代文論中有“知人論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文選家希望通過對歷史背景與思想內容的闡釋,來促進讀者對文章的理解與學習。三是與科舉考試有關。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文體,要求“代圣人立言”,所出題目限于四書五經,其實是一種以儒家思想為導向的議論文。古文與儒道本有密切的關系,古文評語對文章思想的闡釋,也以發(fā)揮儒道為宗旨,而這正是八股文寫作所必需的。所以,今天看到的古文選本評語中,對文章思想內容的闡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這也是古文選本為科舉服務的一種表現(xiàn)。舉例來說,《原道》是韓愈排斥老、佛,維護儒道的著名文章,古文選家對這篇文章的歷史背景與思想內容大多有詳細分析。這種對于歷史背景與思想內容的解說,是古文評語的一項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是對于文章創(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古文選本的評語以指導讀者學習古文為直接目標,選家特別注重對文章寫作技巧與創(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如朱宗洛《古文一隅》[20]對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的評語,總結文章使用的寫作方法有“補足法”“回護法”“落筆輕重法”“逆迭法”“頓挫法”“繳足法”等,選家結合這些寫作方法對文章進行深入分析,可加深讀者對所選文章的認識。也有的評語側重于指示創(chuàng)作淵源與作家風格。如方苞《古文約選》對韓愈《讀儀禮》的評語是:“風味與《史記》表、序略同,而格調微別?!盵21]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對韓愈《對禹問》的評語是:“文胎源《孟子》,而議論尤為周密?!盵17]一般來講,古文評語所總結的創(chuàng)作經驗,豐富了文章寫作理論,對于讀者理解文章、學習寫作是有一定啟發(fā)意義的。
第三方面則是對文章的鑒賞品評。選家通過對文章的鑒賞品評,引領讀者理解文章,欣賞文章,以求達到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準確把握所選文章的目的。如林云銘《古文析義》對蘇軾《前赤壁賦》的評語:
二赤壁,俱是夜游。此篇十二易韻,以江風山月作骨,前面步步點出,一泛舟間,勝游已畢。坡翁忽借對境感慨之意,現(xiàn)前指點,發(fā)出許多大議論。然以江山無窮,吾生有盡,尚論古人遺跡,唏噓憑吊。雖文人悲秋常調,但從吹簫和歌聲中引入,則文境奇。其論曹公之詩,曹公之事,低回流連,兩疊而出,則文致奇勝。言曹公英雄,較論我生微細,蜉蝣短景,對境易哀,則文勢奇迨。至以水月為喻,發(fā)出正論,則《南華》、《楞嚴》之妙理,可以包絡天地玄同造化,尤非文人夢想所能到也。[16]
評選者對所選文章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所作評語能夠抓住作者的思想主旨,對文章的風格、技巧也有較為精當?shù)姆治?,顯示了評選者對文章的品鑒水平。這樣的評語,即使在當代也可以作為不錯的賞析文章來閱讀。選家一般對所選文章都有鑒賞品評,雖然長短不一,水平各異,但它通常是古文評語的一個重要內容。
當然,古文評語的具體情況是復雜的,這里只是略述了幾個常見的內容。這幾個內容有時候是各有側重,有時候又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古文評語因為是隨文展開,能起到引領讀者閱讀的作用,對于讀者理解文章,學習寫作是有一定啟發(fā)意義的。
3清代古文選本評點與八股文的關系,也是一個應予辨析的問題
多數(shù)古文選本的編選目的是為了時文課藝,因此,古文選本在評點方式和評點內容方面往往帶有八股文色彩。清代乃至近、現(xiàn)代人們對于古文評點的批評往往也集中于此。如清初人呂葆中在《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的“凡例”中談到古文評點說:“孫月峰、鐘伯敬之屬則竟是批時文腔,古法盡亡矣?!盵2](p.312)章學誠對于古文評點更是強烈反對,他在《文史通義》中說:“時文可以評選,古文經世之業(yè),不可以評選也?!薄拔r文結習深錮腸腑,進窺一切古書古文,皆此時文見解,動操塾師啟蒙議論,則如用象棋枰布圍棋子,必不合矣?!盵22](p.509)章學誠意謂從八股文角度評點古文,所指示的技巧法度只會讓古文寫得矯揉造作。古文評點具有時文色彩是章學誠之所以反對古文評點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古文評點都有時文色彩,明清很多文人雖然以時文取得科第,但又對時文極為鄙薄,特別是古文家,以古文為文章正宗,往往對時文有所批駁。清代不乏著名文人編纂的古文選本,尤其是桐城派古文家對于古文評選較為熱衷,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梅曾亮、曾國藩、林紓等都有古文選本。早在清代就有人認為桐城派是以時文為古文,以此來詆苛桐城派古文,認為桐城派的古文評點也出之于時文手眼。錢仲聯(lián)先生對于這一點有所辨析,說:
桐城派評點古文與評點時文的方法并不相同,圍棋譜不應混淆作象棋譜。
如明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那樣彩色圈點,用評時文的手眼評點古文的是一種類型,這誠如章氏之所譏。至于如歸、方評點《史記》,只是要言啟示,已與茅選殊科,方氏《書貨殖傳后》,就以為《左氏》、韓子之義法顯然可尋,而《太史公》則于雜亂而無章者寓焉。這所謂雜亂而無章之法,顯然不同于時文評點家所謂承接開閡之法。姚鼐選《古文辭類纂》,雖然有圈有評,但鑒別精,品藻當,下語簡,旨在啟發(fā)人意,和評選時文的蹊徑也不相同[23](p.328)。
他認為,以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所代表的古文評點,確實出自時文手眼,也認同章學誠的批評。但他也指出桐城派古文家的評點不同于時文評點,尤其是姚鼐《古文辭類纂》的評點方式,完全與時文不同,對于讀者閱讀古文是有一定啟發(fā)意義的。錢仲聯(lián)先生對古文評點的辨析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由于親身從事文章寫作,深知創(chuàng)作得失,古文家或是某些著名文人的評點與一般塾課教師是不同的,他們往往能夠注意揭示文章的淵源流變,指示文章寫作的章法技巧,對于文章的鑒賞也能自出機杼,不乏精彩之語。方苞《古文約選》的圈點和評語都較其他通行的古文選本為少。評語則多指明創(chuàng)作淵源與風格,指陳創(chuàng)作得失,決無以時文評古文的習氣。姚鼐《古文辭類纂》在這方面繼承了《古文約選》的風格。其他如吳汝綸、林紓等古文家所作的古文評點也具有真知灼見,是其古文理論的表達,有一定的文學批評意義。因此,古文評點雖然受到八股文評點的影響,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甚至一筆抹殺。那些深知文章創(chuàng)作甘苦的古文家的評點,是對文章創(chuàng)作經驗的自覺總結,對于學習寫作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在今天看來也是有一定價值的。
三、清代古文選本的文學批評意義
選本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方式之一。清代古文選本的編選和評點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批評意義。
首先,清代古文選本表達了對儒家正統(tǒng)文學觀念的認同,促進了儒家文學思想的傳播與接受。與前代社會相比,清代最高統(tǒng)治者對古文選本的編纂亦極為重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敕修《古文淵鑒》,在御制《古文淵鑒序》中,康熙認為,各種文體“靡不根柢于群圣,權輿于六籍”,這是對中國古人“征圣”“宗經”文學思想的繼承。從選篇來看,所選文章注重“詞義精純,可以鼓吹六經者”,義理精純,可以宣揚儒道是其選篇的重要思想標準;“即間有瑰麗之篇,要皆歸于古雅”[24](p.1),文辭“古雅”是其選篇的審美標準?!霸~意精純”“文辭古雅”是康熙對儒家正統(tǒng)文學觀念的理解,他通過敕修《古文淵鑒》的方式,表達了對儒家正統(tǒng)文學觀念的推崇。乾隆即位以后,繼承了康熙時代的文化政策。乾隆三年(1738年),敕修《唐宋文醇》。在御制《唐宋文醇序》中,乾隆以周公的“言有序”和孔子的“辭達而已矣”“言有物”為衡文標準,提出了“夫序而達,達而有物,斯固天下之至文也”[12](p.99)的觀點,體現(xiàn)了他對儒家正統(tǒng)文學思想的認同?!豆盼臏Y鑒》以“精純”“古雅”為文章寫作原則,《唐宋文醇》以“醇”標題,以“言之猶‘雅者”(《唐宋文醇序》)為選錄標準,表明其對“醇雅”文風的強調。康、乾兩部敕修古文選本,都要求文章思想要純粹,合乎儒家之道,語言要雅潔,避免浮靡之辭??滴跄觊g,清王朝確立了“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為了使統(tǒng)治者的審美理想頒行天下,康熙帝用御制、御選古文以作垂范”[25](p.111),敕修古文選本是康、乾二帝在文學領域推行儒家正統(tǒng)文學觀念的重要舉措。
在敕修古文選本的影響下,清代古文選本大都明確地表達了對儒家正統(tǒng)文學思想的認同。清代崇奉理學的高官熱衷于古文選本的編選,如張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鈔》、蔡世遠的《古文雅正》、吳震方的《朱子論定文鈔》等,其選文標準與批評觀念都以程朱思想為準則,體現(xiàn)了以理學為主導的儒家正統(tǒng)文學觀念。清代文人所編以時文課藝為目的古文選本,如林云銘《古文析義》、浦起龍《古文眉詮》、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等,也都以儒家文學思想為其根本原則。桐城派古文家也以選本的方式表達其文學思想,如方苞《古文約選》、姚鼐《古文辭類纂》、梅曾亮《古文辭略》、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黎庶昌《續(xù)古文辭類纂》等,也都崇尚儒家義理,以儒家正統(tǒng)文論為批評標準。如上所述,古文選本作為科舉時代的必讀之書,在社會上大量刊印,有力地促進了儒家正統(tǒng)文學思想的傳播與接受。
其次,清人所編古文選本是清代文壇趨向的體現(xiàn),對于認識清代古文宗尚有一定意義。明代前后七子標舉“文必秦漢”,主張學習先秦兩漢文章,這在當時文壇有較大的影響,產生了眾多以先秦兩漢文為主的古文選本。主張學習唐宋八大家文章的唐宋派是明代另一個重要古文流派,也以編纂古文選本的方式表達其理論主張。清初文壇,明代前后七子所形成的模擬剽竊文風,仍有較大影響。錢謙益、侯方域、汪琬、魏禧等著名文人經過取舍,最終都選擇了明代唐宋派的文學觀念,大力推崇唐宋八大家文章。桐城派是清代影響最大的古文流派,姚鼐所編《古文辭類纂》被桐城文家奉為圭臬,其編選意旨,是要以桐城派的方苞、劉大櫆接緒唐宋八大家以至明代歸有光所形成的古文傳統(tǒng),表明了桐城派對唐宋八大家的高度重視。以唐宋八大家文章為學習典范,成為清代文壇的主要趨向,唐宋八大家文章也因此成為清代古文選本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是出現(xiàn)了多種專選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斷代古文選本。如儲欣的《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和《唐宋八大家類選》、張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呂留良的《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孫琮的《山曉閣唐宋八大家選》、汪份的《唐宋八家文分體初集》、孫志韓的《精選唐宋八家文鈔》、戴名世的《唐宋八大家文選》、魏禧的《唐宋八大家文鈔選》等。另一方面,在通代古文選本中,形成了以唐宋八大家文章與先秦兩漢文章并重的選篇格局,而明代盛行的專選先秦兩漢文章的古文選本,在清代則較少出現(xiàn)。清代古文選家對唐宋八大家文章的重視,是清代文壇趨向的反映,體現(xiàn)了清代崇尚唐宋八大家文章的古文風尚。
再次,清人所編古文選本促進了清代古文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選本批評是中國古代文人所熱衷的一種文學批評方式。清代古文選本的序言、凡例是選家文學思想與文論主張的重要體現(xiàn)。著名文人所編古文選本尤其是其文論思想的表達。例如,桐城派始祖方苞《古文約選》的《序例》是其古文理論的集中闡釋,尤其是古文“義法”論,作為方苞古文理論的核心內容,隨著《古文約選》的廣泛刊印而為人所熟知。桐城派另一代表人物姚鼐編選的《古文辭類纂》影響更為深遠。姚鼐古文理論的八字要訣“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就是在《古文辭類纂序目》中提出來的。其他如梅曾亮的《古文詞略》、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王先謙《續(xù)古文辭類纂》等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在文學批評方面有一定意義。
清代古文選本的評點也有豐富的理論內涵。評點者使用圈點符號和評語對文章進行分析、解讀,以引領讀者的閱讀活動。高水平的評點者對文章的思想內涵、章法技巧、文理脈絡等有較為深入的剖析,對古文寫作方法有精到的揭示和總結,對文章的鑒賞品評也有較為獨到的見解。作為科舉教材的古文選本,例如,林云銘評點的《古文析義》、浦起龍評點的《古文眉詮》、吳乘權、吳調侯評點的《古文觀止》、朱宗洛評點的《古文一隅》等,其評語都有較高的文學理論價值。清代著名文人所評點的古文選本,如金圣嘆的《才子必讀古文》、方苞的《古文約選》、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沈德潛的《唐宋八家文讀本》,以及晚清吳汝綸、林紓等評點的大量古文選本,其評語是評點者文學理論的組成部分,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總體來看,清代古文選本的編選和評點,具有一定的文學批評意義,應予以進一步的關注和探討。
[參 考 文 獻]
[1]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3]孫鑛.月峰先生居業(yè)次編[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4]啟功,金克木,張中行,等.說八股[M]. 北京:中華書局,2000.
[5]劉季高校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過珙.紹文堂詳訂古文覺斯定本[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7]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M] .光緒辛巳重刊本.
[8]素爾訥等撰.學政全書[M] .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蔡世遠.古文雅正[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0]吳震方.朱子論定文鈔[M]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濟南:齊魯書社,1995.
[11]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M]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濟南:齊魯書社,1995.
[12]乾隆.御選唐宋文醇[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3]馮心友.古文匯編[M] .清康熙刻本.
[14]沈德潛.沈歸愚詩文全集[M].清教忠堂刻本.
[15]李光地.古文精藻[M]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濟南:齊魯書社,1995.
[16]林云銘.增訂古文析義合編[M] .清經元堂刻本.
[17]沈德潛.評注唐宋八家古文讀本[M] .1923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18]余誠.古文釋義[M] .光緒三十二年上海文瑞樓重鐫本.
[19]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20]朱宗洛.古文一隅[M] .清道光三十年刻本.
[21]方苞.古文約選[M] .雍正十一年果親王府刻本.
[22]葉瑛.文史通義校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94.
[23]錢仲聯(lián).夢苕庵論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93.
[24]康熙,御選古文淵鑒[M]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5]王兵.論清廷學術宗尚對桐城派文論及其選本實踐的影響[J].北方論叢,2008.(4).
(作者系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后)
[責任編輯 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