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義豐
一、教會學生各種體裁文本的閱讀思路
1. 用要素法閱讀記事類文章。
首先,明確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六個要素。在記事類文章里,無論這六個要素是明確的還是模糊的,是健全的,還是局部呈現(xiàn)的,都要在讀文之前便明確起來,這樣對于文章環(huán)境的渲染和文章結構思路都會起到清晰化的作用。明確要素,也是閱讀促進寫作的重要標準之一,我們如何讀,在未來寫文時就要怎樣寫,這樣一箭雙雕的事,我們必須去做。
其次,要帶著六要素的基本信息,提出記事類文章最基本的幾個問題,讓問題成為思考模式。這篇文章是圍繞哪個人寫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突出了人物的哪種品質或反映了一個什么道理?在整個行文過程中運用了哪些生動的描寫方式、修辭方式?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們借鑒?這些問題的提出,往往有益于我們對文章示范性的把握。其實,我們讀文就是在寫文,寫文就是在不斷地提問,然后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閱讀的框架變得清晰明了,無論所讀的東西形態(tài)上散不散,都會按照同一個模式讀得很好。
第三,通過要素的清晰化和問題的明確化,將文章的主題總結和升華,提升讀文的效果,完成閱讀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讀來讀去,寫事離不開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道理、有情感、有升華,要把情的音素作為閱讀最高境界,用來豐富孩子們人生閱歷,提升他們靈魂的升華。
2. 把握結構、順序閱讀寫景類文章。
首先,我們可以按照位移、時間、方位、游歷等幾種順序來把握所要閱讀文章的基本推進方式,并將文章結構梳理清楚,進而完成對文章思路的整理,并在閱讀后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對于寫景類文章,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便可以使閱讀方法更為明確:本文寫了哪里的景色?寫了哪些景色?描述了景色的什么特點?重點突出了哪些特點?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使用了什么修辭方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這些問題的提出,使閱讀思路更為清晰流暢,也可以使未來的寫作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其次,要把握寫景類文章的具體結構。一般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幾種結構:總分、總分總、分總。這幾種結構的尋找,不但可以使閱讀框架更加明晰,還可以在結構的各個部分中找到細節(jié)描寫和景物突出的特點,可謂事半而功倍。
第三,閱讀寫景類文章一般有兩種情感模式:一是借助景物表達自己現(xiàn)有的心境,二是表達對景物的喜愛及贊美之情。雖然根據(jù)得有點狹隘,卻代表了小學階段閱讀教學中主流的部分,更深入的情感要隨著孩子閱歷的增多和年齡的增長變得更為豐富。
3. 通過結構法分析說明類文章。說明類文章是小學階段分布面不廣的文章體裁,在閱讀時主要把握其文章結構,按條理向下推進文章的閱讀進程。主要通過總分、總分總、分總幾種結構模式的分析,提出以下問題:本文說明了什么事物?有哪些特點?本文描述了哪些重要特點?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突出了哪個主題?
這些問題的提出,使說明類文章變得簡單起來,也使得要說明的對象清晰起來。讀完后,再回到文章結構上來,便會使未來的習作也受益匪淺。
二、?在閱讀過程中,增強閱讀的積累性和感悟性
日積月累,厚積才能薄發(fā)。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在進行對字、詞、句、段的積累和延伸。在讀每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們都要教會孩子用筆將文章最精華的部分摘錄下業(yè),形成讀書筆記,并能夠在來來的寫作過程中學以致用,并能夠在積累的過程中有對文章局部和整體的感悟和理解。
積累的字、詞等并不只是會寫,而是深入理解作者為什么要用它?用它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替換成其它的詞語行不行?時時自省,讀文的時候才能有更深入的體驗。積累方法,不只是看人家作者寫得怎樣好,而是要在未來學會像作者那樣用。合理的修辭、生動的描寫方法、每一個標點的使用、每種句式的推敲,這些都是在整體感悟文本的基礎上,最重要的積累的部分,如果孩子們能夠讀每一文如此,時日久之,自讀成形。
三、?教與學緊密配合,形成閱讀能力
一種能力的形成,不只能靠天天張嘴說話的老師,也不只能靠每日努力的學生,應該是師生共同配合形成合力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自身的影響和自身閱讀的良好習慣潤物細無聲式的告訴學閱讀的重要性和重要的閱讀技巧,在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應該突出自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好教而好學,樂教而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