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舟
操作活動作為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促使幼兒的手、眼、腦、口并用,通過實際操作,不僅可以讓他們在自主愉快的氣氛中加深對數學要領的理解,而且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使幼兒的邏輯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為此,我們要盡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操作條件,使幼兒“動”起來: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能親身體驗參與活動,讓數學活動在操作中綻放。
一、傾聽操作要求,讓幼兒懂操作
傾聽能讓幼兒正確明白他人或同伴說話的意思。因此,從小班開始,我們就應該培養(yǎng)幼兒具備良好的操作前認真傾聽的習慣,努力讓每一個幼兒注意力集中地聽講,力求提高數學活動中操作的有效性。
1. 在教師演示時傾聽。根據需要教師可以邊演示操作的程序,邊做必要的啟發(fā)、講授。這樣的方法一般用在幼兒能力比較弱的年齡段。還有用在幼兒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操作內容,需要教師的示范來模仿。比如,在進行數學《哪個多哪個少》活動時,教師在進行兩組物品瓶娃娃與豆豆的比較時,由于小班幼兒的能力比較弱,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操作演示,并用語言進行講解:一個瓶娃娃只能吃一粒豆豆,吃完后再比一比,瓶娃娃與豆豆哪個多哪個少,讓幼兒知道拿到自己的操作教具時該干什么,做完后還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
2. 傾聽教師的指導語。教師可用明確的指導語,使幼兒知道“做什么”和“怎樣做”。比如,在進行數學活動《動物園里裝電話》,教師沒有示范,幼兒即將自己探索排列數字拼出小動物的電話號碼,那么教師就要用指導語讓幼兒知道自己的操作過程需要圍繞以下三點要求進行:每只動物家里的電話都要用到這6個數字,但6個數字不能重復;每人為6只動物設計一個號碼,6只動物家的電話號碼不能相同;把你想好的電話號碼寫在動物后面的表格上。
二、“動”“思”結合,讓幼兒能操作
皮亞杰認為:“智力始于動作。”數理邏輯知識是從人們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中抽象出來的。幼兒獲得有關感性經驗直接的方法,就是通過操作來獲得。操作可以為從形抽象到數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所以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讓幼兒來操作是保證操作成功的重要條件。在學習“7”的組成,操作過程中教師只為每個幼兒準備了7粒糖果和一張格子記錄紙。教學時,要求幼兒先數一數共有多少粒糖果,再把糖果分給寶寶和貝貝兩個小朋友,試試有多少種分法,每種方法都要不一樣,分一次就把自己的結果記錄下來,分的方法和前面重復了就不再記錄,直到把記錄紙記滿。幼兒因為有了充分的實物在面前,有了材料擺弄,所以在分的過程中,就會自己進行動手探索,并會慢慢的操作探索出:7分成幾和幾的6種分法。數學活動中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試一試,數學水平和對問題的探索操作方面會更大膽,思維的獨特性、變通性就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表達操作過程,讓幼兒善操作
語言和動作有密切的關系,幼兒的語言是常與動作結合的,動作是語言的基礎,而語言對動作又能起輔助調節(jié)作用。但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操作結束后,幼兒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操作過程的現象。所以在操作活動后,要引導幼兒養(yǎng)成會表達的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語言表達,幼兒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
1. 講述操作過程。就是幼兒用簡單的語言來講述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的想法和思維。例如,“按大小順序給物體排列”操作活動結束后提問:“你是用怎么給這些小動物排隊的。”若幼兒回答:“我是把最大的獅子爸爸排在第一個,然后第二大的排媽媽,最小寶寶是排在它后面,一個個排出來的?!庇钟杏變赫f:“我是把最小的獅子寶寶排在第一個、第二個……”這就說明他已掌握了教學重點“按大小排序”。
2. 邊操作邊講述。這種方法是在操作過程中同時進行的。我認為這樣可以降低幼兒在數學操作活動中的難度。教師設計好的表述內容,幼兒根據內容邊操作邊講述。例如,“一只小雞吃一條蟲,兩只小雞吃兩條蟲……”這種方法有利于幼兒在頭腦中形成概念,加深對數的理解。幼兒通過邊操作擺放邊表述,認識圖形知道它們的同一特征。我們要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所以當幼兒在講述過程中出現困難,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幫他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