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士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發(fā)展思維、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辈⒚鞔_要求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在145萬字以上。這是第一次把小學生課外閱讀從閱讀量上劃出的底線。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得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毙W生能從大量的書籍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知識、凈化靈魂。小學生通過讀書,利于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F(xiàn)階段小學生閱讀能力普遍不高,尤其課外閱讀尚處于一種消極、盲目、低效狀態(tài),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fā)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
學生能說出一串大影視明星的名字,并知道他們有許多奇聞軼事,可對高爾基、雨果、莎士比亞等文學巨匠卻知之甚少,把那些情文并茂、文筆精湛的佳作欣賞看成一種負擔,對課外閱讀毫無興趣。讓孩子喜歡讀書,養(yǎng)成良好讀書習慣,在讀書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是每位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興趣,能實現(xiàn)“要我讀”到“我要讀”的轉化。
1. 堅持正面引導,樹立學習榜樣。教師可以多講一些偉人酷愛讀書的故事,如毛澤東、馬克思、魯迅、高爾基等如何讀書、取得了哪些輝煌成就,為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哪些杰出貢獻,引導小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愛讀書的老師和同學。愛讀書的同學,學習才能進步,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yǎng)出好學生??臻e時教師應該在學生面前手不釋卷,讓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模仿,如果學生常常看到教師在閱讀,久而久之,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也能拿起書閱讀。
2. 滿足心理需要,關注讀書與交流。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具有顯著的年齡特征。小學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好表現(xiàn),永遠喜歡被老師、同學關注,特別是自己閱讀取得好成績時,哪怕是點滴成績,總感覺自己很有成就感,無論是閱讀課用上一個新詞,或引用一句名言、歷史典故,或提出一種新的觀點,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把這一點無限放大,及時鼓勵和贊賞,充分激發(fā)學生熱愛讀書的興趣。教師平時應多留心觀察喜愛讀書的同學,發(fā)現(xiàn)及時表揚,并親切地詢問:你讀得怎樣,有什么收獲、感覺怎樣、遇到哪些困難等等。
3. 根據(jù)教材特點,巧妙設疑?!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心是打開小學生閱讀興趣大門的金鑰匙。教學《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情景:大渡河湍急的河水,兩岸懸崖峭壁,橋身離河面很高,由13根鐵鏈組成,搖搖晃晃,看上去真叫人心驚膽寒,然后教師講述太平天國石達開率軍在此全軍覆沒的史實,再說我紅四方面軍先遣團要趕在敵人增員部隊到達前奪下此橋,怎樣奪下這個天險,請走進課文。
4. 創(chuàng)編課本劇,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展示自己。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把自己想象成書中的人物,對課文的理解有進一步提升,增強自己對課文的態(tài)度體驗。如教學《將相和》教師引導學生反復研讀、理解、整體感悟,在此基礎上表演課本劇《澠池會》,學生的表演惟妙惟肖,充分表現(xiàn)了秦王的貪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這一活動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創(chuàng)編課本劇過程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運用人物對話,極大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閱讀興趣得到很好培養(yǎng)。
二、根據(jù)小學生實際,選擇課外讀物
小學生年齡小、認識水平有限、分辨是非能力差,自己不知道讀些什么書,況且現(xiàn)在市面上的書良莠不齊,有的甚至低級庸俗,兒童讀這類書有百害而無一益,推薦給小學生讀什么樣的書至關重要。閱讀是人與書心靈的對話,讀上一本積極健康的書如與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談一樣。教師應向學生推薦哪些書呢?
1. 書籍的內容要思想健康、催人奮進。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向。教師向學生推薦《雷鋒日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白洋淀紀事》、《血戰(zhàn)臺兒莊》、《洪湖赤衛(wèi)隊》等。
2. 內容和題材廣泛,既有社會科學的書,又有自然科學的書。教師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兒童文學》、《十萬個為什么》、《宇宙形成》等。
3. 語言規(guī)范,通俗易懂,富有情趣。教師向學生推薦朱自清的《歐游雜記》,法布爾的《昆蟲的故事》等。
4. 注重課內向課外延伸。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把課內閱讀方法連同閱讀興趣一起遷移到課外,這樣學生讀有所依,課內外閱讀同步進行?,F(xiàn)行小學語文課本每一單元都具有整體性,有的一組課文是寫事的,有的是寫人的,有的是寫景的,有的是古詩詞等。教師推薦的課外讀物與此相對應,便于課內外閱讀相融合,不僅如此,教學一篇課文,教師可向學生推薦相關作品:學習同一作者的文章,如教學毛澤東《長征》推薦學生讀《沁園春·雪》等詩詞;學習課文是原著節(jié)選的,可推薦原著豐富閱讀。學習魯迅先生的《在仙臺》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藤野先生》。
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閱讀形式,學生閱讀興趣濃,積極性高,閱讀效果好,應堅持不懈。
三、課內外結合,把課內的技巧運用到課外
在語文教學中強化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既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1.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師生共同總結出讀懂一篇文章的技巧。
(1)閱讀文章第一步:弄清“寫什么”。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怎樣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具體技巧:直接抓住課題;看課后練習提示;抓文章中心句;概括文章重點段等。
(2)閱讀文章第二步:研讀“怎么寫”。精讀課文,理清條理,品詞析句,增強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劃分段落技巧:按時間順序;按地點變換;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按事物的不同性質;按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等。
閱讀文章第三步:討論“為什么寫”。明確作者寫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技巧:分析人物言行、心理活動;分析題目;抓中心句;先概括主要內容,再感悟中心思想。
以上這些閱讀技巧是學生在課內得到的,同樣適合于課外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有機融合。
2. 教給學生學會使用閱讀記錄卡。既便于教師檢查,又利于提高閱讀效果。
3. 教給學生學會運用閱讀記錄的方法。批注:學生閱讀時要用固定的符號在書上批注;列提綱:把學生閱讀的文章整理成結構提綱,或概括各部分大意等;摘錄好詞好句、精彩的片段、名言、警句等,要忠實于原文,標明那本書第幾頁;寫讀后感:要抓住要點,聯(lián)系自己生活,寫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4. 讀書要求學生同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一邊讀,一邊想,勤于思考,不懂則問,讀書貴在堅持。小學生課外閱讀融入這些技巧和方法,課外閱讀能力和水平一定會有長足的發(fā)展和提高。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
教師為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學校依據(jù)學生年級不同:分低、中、高三個組。低年級以講故事、匯報、表演等形式進行;中年級以復述、摘抄展評、圖畫、制作等形式來展示;高年級以辦手抄報、方法交流、美文賞析、創(chuàng)編課本劇等形式大膽嘗試、摸索進行。
通過幾年課外讀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發(fā)展,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實現(xiàn)了質的提升。不僅如此,學校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寫作水平,創(chuàng)辦了《校園讀寫周報》,由學校文學素養(yǎng)很高的老師負責,由高年級閱讀、寫作水平出類拔萃的學生任主編、編委,每周三如期發(fā)行。該周報主題鮮明,布局合理,圖文并茂,學生投稿、訂閱積極踴躍,它真正架起了課內閱讀通向課外閱讀的橋梁。
總之,我和學生經(jīng)過多年不斷閱讀實踐,基本探索出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閱讀教學與孩子共同成長,與他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自主課外閱讀的習慣,又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