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健
小學一年級作為兒童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初始階段,是兒童成長的關鍵轉折期。在這一階段,兒童能否順利地進入“學生”角色,適應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兒童今后對學校生活的態(tài)度,會影響兒童整個小學階段甚至整個學生生涯,因此要對小學一年級新生角色適應問題加以重視。2007年9月,在上海市教委的統一安排下,小學一年級全面啟動了為期2~4周的學習準備期,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入學準備教育。學習準備期通過學科教學和綜合活動教學,旨在讓一年級兒童更好地度過幼小銜接期,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入學準備期教師要采取有效策略,幫助一年級新生完成角色適應。
一、一年級新生學習準備期角色適應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兩個相鄰但卻存在較大差異的教育階段,兩者最為明顯的差別就是:幼兒園作為保教并重的機構,兒童從中接受的是以游戲活動為主的教育,較為自由、靈活,趣味性較強,沒有嚴格的約束性;小學作為國家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兒童從中接受的是游戲色彩大幅減弱,以學習活動為主的教育,目的性、系統性、組織性較強,強制性較大。通過對小學一年級教師及學生家長的訪談分析發(fā)現,學習、行為規(guī)范和兒童自我服務是一年級新生的三大角色任務,這是兒童對新角色感到最難適應的三個方面。
1. 學習方面。“社會上的任何一種角色,都有其相應的權力規(guī)定和要履行的責任。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是純粹的學生角色,他的責任就是要認真學習?!蔽阌怪靡?,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入學后面臨的一個重大任務便是學習,并且整個學生生涯都將以學習為主。而課堂學習依然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的角色適應也首先在這個主戰(zhàn)場展開,小學一年級新生在課堂學習、完成作業(yè)等方面的表現能夠說明其角色適應的情況。
根據筆者的課堂實踐經驗,發(fā)現兒童在學習方面存在如下問題:
(1)35分鐘的課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聽講達30次之多,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做到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以及課后不懂就問。
(2)為了進一步貫徹“減負”政策,上海市規(guī)定一年級不留書面作業(yè)。但作業(yè)作為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是有一定存在價值的。一年級的書面作業(yè)仍然有,只是基本放在了課堂上,35分鐘的課堂有很重要的部分留給了作業(yè)。一年級初始階段的課堂并不輕松,大多數兒童還不會聽課,教師往往要花大量時間去提醒兒童集中注意力聽講,以致課堂做作業(yè)的時間根本不夠,部分兒童無法定時定量地完成書面作業(yè)。
2. 行為規(guī)范方面?!靶袨橐?guī)范是指導、約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行為的各種準則。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其所有成員都必須遵守。進入小學后,除了學校層面制定的諸多成文性的規(guī)范之外(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師個人也會在課堂、班級中制定很多個性化的規(guī)定。
筆者的教育實踐表明,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遵守行為規(guī)范,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學初,班主任花費很多時間給學生講解基本的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包括課堂文明禮儀、正確坐姿、舉手方式、課前學習準備以及學習文具擺放等方方面面,有的兒童往往不能辦到。這些現象時有發(fā)生:上課鈴聲響了依然在教室外玩耍;課間把時間全用來玩耍,上課了才舉手申請上廁所;上課時在教室隨意走動、隨意說話甚至吼叫;集體活動不能快速到達,不能按照老師的指揮統一行動,遇到與同伴產生矛盾時只會用哭鬧、打架、逃避等不恰當的方式解決。
3. 兒童自我服務方面。兒童獨立性是進一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和前提,兒童的獨立性對其將來良好的發(fā)展影響重大。在小學階段,對兒童獨立性的要求比幼兒園階段大大提高,主要表現在外界對其自我服務能力的期待大大提高,自我服務即要求兒童能夠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自己動手服務于自身。
筆者的教育實踐發(fā)現,部分兒童的表現還是差強人意,有的甚至嚴重影響到其身心健康。例如,有的兒童不能及時如廁,這樣的情況在初入學階段時有發(fā)生。有些孩子不會管理自己的東西,一動桌子,抽屜里的東西灑得滿地都是,自己坐的那一塊地很臟,總有各種垃圾,可老師對他們的批評教育往往不起作用,最有問題的永遠是那幾個孩子,經常丟東西的也是那幾個所謂的“老油條”。
二、一年級新生學習準備期角色適應的意義
1. 對兒童自身發(fā)展來說意義深遠。小學一年級階段作為兒童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初始階段,可以說是兒童成長的關鍵轉折期。在這一階段,兒童能否順利地進入“學生”角色,適應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兒童今后對學校生活的態(tài)度和趨向,常常會影響兒童整個小學階段甚至整個學生生涯的學業(yè)成就,有的兒童甚至可能因此奠定整個人生的基調。
2. 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從客觀方而來說,小學一年級新生角色適應不良還會影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影響學校教育功能的正常發(fā)揮。
首先,小學一年級新生角色適應不良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若新生在課堂上遲遲不能進入學生這一角色,不能遵守課堂紀律,如上課時不合時宜地講話、隨意走動,既耽誤自己的學習,又影響了班級的其他兒童,教師的頻頻提醒,會占用本該用于教學的時間,這就進一步擴大了干擾活動的影響力,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極為不利。
其次,小學一年級新生角色適應不良還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若教師把大量的教學時間都用于提醒、矯正兒童角色適應不良的行為,必然會造成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影響兒童取得良好的學業(yè)成就。
三、促進一年級新生學習準備期角色適應的策略
1. 正確認識兒童的發(fā)展。首先,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要充分認識兒童在學齡初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教師還應重視兒童的個體差異性造成的適應程度的不同。通過調查發(fā)現這樣幾類兒童入學后比較難以進入角色:一類是性格內向、膽怯、自卑的兒童,一類是所謂的“多動癥兒童”,還有一類是認知上存在缺陷、學習成績落后的兒童。如果老師用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這些兒童,會使這些孩子陷入惡性循環(huán),影響他們對待學校和學習的態(tài)度。教師要識到,此階段的兒童可塑性很強,教師要留心觀察,應有意識地去貼近這些學生,滿足他們的情感發(fā)展需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讓他們參與到班級活動中,指導學生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幫助不同類別的兒童,使適應不良的兒童產生安全感、歸屬感。
2. 實現游戲化教學。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學習與游戲地位的相互轉換。幼兒教育中雖也存在教學活動,但與我們日常所指的課堂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活動相比,幼兒園依然以游戲為主。進入小學,這一切便發(fā)生了變化,教學活動成為校園生活的主體,尤其是課堂教學,從時間上占據了兒童的主要日程表,由于這一階段的兒童還過多地保留了學前階段的心理特征,所以這種突兀讓兒童難以適應。杜威在這方面發(fā)現:兒童自發(fā)的游戲欲望在低年級時是最為強烈的。所以我們呼吁:在小學低年級段,把游戲權還給孩子,讓他們在各種游戲活動中發(fā)展自我,把學習內容用游戲的方式呈現,激發(fā)兒童對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
3. 建立家校協同指導模式。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兒童的角色適應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家庭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家長應該站在支持學校教育工作的立場,與學校的教育活動保持一致,與學校密切聯系。學校要積極主動地通過多種形式,例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專題講座、開放日、家校工作討論會等方式對家長進行指導,向家長介紹科學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家校雙方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和家中的表現,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積極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只有保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影響的一貫性和一致性,學校與家長的關系才能更加融洽,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合力就越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必須要有共同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在促進兒童的角色適應上,家庭與學校一定要步調一致、協調配合。
“小學教育是國民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開端,是發(fā)揚文化的始基?!毙W一年級學習準備期階段作為兒童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初始階段,更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因此,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細心地呵護每一位兒童,幫助他們完成小學新生角色適應,為今后的學習乃至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慕菊.“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研究報告[M].北京:人名教育出版社. 1991.
[2]劉金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黃麗清.解決幼兒入學社會適應性問題淺談[J] .教育評論.2001(1).
[4]葉瀾.“教育的生命基礎”之內涵[J].山西教育.2004(6).
[5]周明榮.小學新生適應性障礙分析及對策探討[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6]王余幸.小學新生適應不良成因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