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燕芳
摘 要:文章旨在探究如何借助詩歌形象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詩歌教學除了啟發(fā)學生對詩歌語言的審美感知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給予學生對詩歌精神的感悟,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優(yōu)化學生的人格品質。通過認識詩歌的景物美,品析詩歌的人物美,感悟詩歌的事物美的審美實踐,引領學生體悟中國古典詩歌的真、善、美,促使莘莘學子真誠、善良、完美人格的形成,從而達到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審美教育;詩歌意象;景物;事物;人物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3-0032-02
詩歌的形象,也叫意象,是寄寓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它可以是大自然中的某一自然景象,可以是詩人在詩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當這個主人公就是詩人自己的時候,詩人自身就成了詩中的形象),還可以是現(xiàn)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的事物。這些客觀物象經過藝術加工,具有了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感,便成了意象。美育,即審美教育,可以美化人們的心靈、行為、語言、體態(tài),提高人們的道德與智慧?!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言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言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蹦敲慈绾谓柚姼栊蜗筮_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呢?
一、認識詩歌景物美
優(yōu)秀的古典詩歌中描繪了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美景。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表現(xiàn)的是大自然的雄渾壯美。杜甫《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展示的是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象。常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題破山寺后禪院》)描繪的是靜之極致的古寺風景,是自然景物的幽靜之美。除此之外,古詩中亦有懸崖峭壁、參天古木、雷鳴電閃、瀑布飛流之類奇?zhèn)ルU峻驚心動魄之美。李白《蜀道難》中描繪蜀道“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讓人享受了一番大自然的陽剛之美。
這一幅幅用詩的語言組建的自然風景畫,寫盡了祖國大好河山秀麗的田園風光,幽靜的山中景致,驚險的山谷風情。自然造化的千姿百態(tài),天地萬物的鬼斧神工,讓學生在細細咀嚼這些具體的景物意象時,心領神會,讓他們感受自然美的無限魅力的同時,產生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古代杰出的詩人們在描繪這些看似簡單的自然景物時都融進自己的主觀情感,創(chuàng)造出“意與境諧”、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使詩中之景成為“情中之景”,更能給讀者以情感上的共鳴。如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一句,如此走馬觀花平淡不過的事,被作者一個“疾”一個“盡”,寫得那么神采飛揚,那么喜不自勝。座下的馬兒似乎感受到了主人志得意滿的心情,也高興地撒開四蹄,帶著主人疾馳在長安大街上,似乎要把內心的喜悅盡數展現(xiàn)在奔馳的身姿上。那沐浴在春光中的長安花,也迎著春風展開笑顏,對著躊躇滿志的詩人表示祝賀。平凡的街道一景,因為詩人內心的無限美好,而多了一份人的智慧和情趣,平凡的本身增添了生命的靈動之美。
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說:“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chuàng)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學生在鑒賞這幾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時,深入認識了生活的美,更重要的是領悟到了發(fā)現(xiàn)美和欣賞美的方法,感受到了精神美、情感美的重要性。無形中教會了學生用美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一草一花,用美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長此以往,人人都將有著美好心靈,有著美好情操,有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這些偉大的詩人們,用他們的生花妙筆釋放著大自然巨大的感染力量,給我們以多方面的心靈愉悅,讓我們品嘗到以文字和情感烹調的美不勝收的精神饕餮大餐,沉醉于感人的藝術境界之中。
二、品析詩歌人物美
古典詩歌中也塑造了各具情態(tài),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有李白的傲視權貴,豪放灑脫的形象;“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杜甫的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有陶淵明的寄情山水,鐘情田園的形象;“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邯鄲冬至夜思家》)有白居易的漂泊在外,思鄉(xiāng)愁苦的形象;“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有王昌齡的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有柳永的離別相送,愛恨情長的形象。“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有柳宗元的孤傲高潔、獨守節(jié)操的形象。
正是這一個個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執(zhí)著,或灑脫的藝術形象,因作者的生花妙筆而活生生地站立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去觸摸,去感受,我們才最終領悟了那些跳動的心脈里涌蕩著的思想、情感、處世的觀念以及人生的價值。如岳飛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薄榜{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蔽覀兎置骺匆娨粋€馳騁疆場的將軍,面對殘缺的半壁江山,內心的無比憤怒。憑欄眺望,將軍仰天長嘯,發(fā)出“還我河山”的豪壯誓言。國家受辱,百姓遭災,激起詩人滿腔義憤,勾起詩人揪心之痛,更讓詩人擔起收復失地,統(tǒng)一河山之大任。
學生若能讀到詩歌中這些東西,對于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勇于承擔建設祖國的大任,更加珍惜美好現(xiàn)實,積極樂觀,追求崇高理想無疑是一個很有力的幫助。同時,也教育了學生要關注社會、關注時代、關注人類。古代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包含著許多健康的思想情操,我們只要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就可以對學生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思想,使他們的人生向健康的軌道發(fā)展。
三、感悟詩歌事物美
古詩中的事物形象,通常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或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形象。詠物詩大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寄托在某一具體事物上,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代表思鄉(xiāng)思人的月亮;寓意離愁別恨的芳草、芭蕉;象征高潔人格的梅花;抒發(fā)惜別不舍的楊柳;代表高潔、清高的蟬;代表書信、音訊的鴻雁;寓意悲苦之事,表哀怨、凄惻、思歸或冤魂悲鳴的子規(guī);表示戍邊思歸的羌笛、胡笳等等。
在中國古代詩文中,很多作者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不正面說出自己的本意,而將上述物象放入詩歌文本進行細致描寫,營造出審美物境,表達自己的情懷,使得詩文表現(xiàn)出含蓄蘊藉的美。如林和靖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傲雪迎霜,盛放于百花凋謝的數九寒冬,在了無生機的冰天雪地中。梅,以她獨特的氣質、堅定的意志,顯示著她的瀟灑,她的孤高,向世人證明她的生命價值。這不是林和靖先生的真實寫照嗎?他不慕名利,不求顯貴,惟愿縱鶴放飛,與梅相狎。他滿腹才華,卻性喜恬淡,歸隱林間。一字不著己,卻句句寫己之風流,所謂“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說的就是這樣的詩歌。這樣的詩歌有一種“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含蓄美。再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毕s餐風飲露,與世無爭。在古代文人眼里,它是高潔的象征。作者在獄中聽到樹上的蟬聲,以蟬喻己,表明自身之高潔,抒發(fā)含冤莫辯的深痛悲哀。這正如王國維所說:“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若言盡意窮,讀者便不會再有任何聯(lián)想的興趣和思考的余地,這樣的詩歌必定嚼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我們的學生在欣賞此類詩歌時,若能領悟詩歌言外之意,意中之美,必將有助于喚醒欣賞者的審美想象,提高藝術審美鑒賞能力。
四、結束語
中國古典詩歌確實是當之無愧的世間真、善、美的載體,高中素質教育中的審美教育若能利用好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讓我們在詩歌藝術的海洋中期待新一代莘莘學子真誠、善良、完美人格的形成,期待那一輪旭日東升時他們的揚帆起航。
參考文獻:
[1]張紅梅.談古詩詞中的美育[J].現(xiàn)代閱讀,2011(06).
[2]王長俊.詩歌美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3]王國維.人間詞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