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培
【摘要】當下,卡通的藝術風格廣泛流行,其實質是當代人對“幼稚化”為特征的一種審美喜好,這一審美喜好折射出現代都市人的內心焦慮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訴求,同時也和深層的精神失衡有著必然的關聯,而對卡通的審美需求成為了一種緩解內心焦慮和精神失衡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卡通;幼稚化;審美喜好;心理訴求;精神失衡;視覺需求
卡通對于當代人來說,是極為熟悉的,從早年的米老鼠、唐老鴨,到近年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等,眾多的卡通人物、動物形象都已廣受大眾所喜愛。在今天這個圖像資源無比豐富,被稱為“讀圖時代”:當代文化正在經歷“圖像轉向”的世界,卡通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已經廣泛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近些年來,動漫產業(yè)更是發(fā)展迅猛,加之網絡傳媒、各類型卡通電影、卡通電視劇,以及眾多的電子游戲、廣告、書刊的卡通形象,無論是動態(tài)或是靜態(tài)的,都源源不斷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今天,卡通的流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正在不知不覺地影響和改變我們的視覺經驗,以及我們的內心世界,可以說,卡通的陪伴,已經成為當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一、卡通的流行與受眾的成人化
“卡通”是英語cartoon的漢語音譯,其本身具有多種意義,狹義的卡通主要指漫畫、動畫作品。本文主要是以現代卡通為對象展開探討,探討的范圍,既包括由動漫產業(yè)直接創(chuàng)造、生產的卡通人物、動物等形象,也包括其他具有這一審美風格的藝術化造型。
當下,卡通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之廣,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20世紀后半期以來,歐美、日本的動漫產業(yè)發(fā)展飛速,極大程度上引領和影響著全球對卡通的審美趨勢:美、日等國家的卡通電影、電視劇在全球熱播,備受追捧,其影響力不亞于任何電影大片。美國的“迪士尼”“夢工廠”無疑是全球最為著名的動畫公司,出品了眾多風靡全球的卡通大片,從早年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白雪公主》,到近年的《花木蘭》《閃電狗》《功夫熊貓》系列,等等,數不勝數;日本動畫《阿童木》無疑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給人們最深的卡通記憶,而近年,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更是備受青睞,如:《風之谷》《龍貓》等等,影片中眾多可愛的人物、動物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就如今的亞洲而言,日本動畫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已經取代了歐美的引領地位。
另一方面,卡通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傳統(tǒng)的電影、電視和書籍,它早已廣泛地進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視覺領域。今天,動畫片中的眾多人物、動物早已搖身變?yōu)槲覀兊默F實生活中的廣告形象、玩偶、飾物等等;與此同時,卡通的審美風格也極大地影響著其他的領域,比如廣告、服飾、裝飾、游戲、網絡視圖等等,以至我們從室內家居到戶外公共環(huán)境,都可以隨時見到卡通形象的伴隨:此外,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歐美、日本、中國等地,卡通現象早已有目共睹,日本的奈良美智、村上隆等已是全球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奈良美智筆下的那個大頭、大眼睛、小身體的娃娃形象,也早已成為藝術界的明星。
當下,卡通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出現和影響遍及圖像的各個領域。與此同時,一個明確的轉向是現代卡通早已不僅僅是屬于兒童的玩物和伙伴,它已普遍進入了成人的世界,尤其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幾代人,他們自童年起就伴隨著卡通成長??ㄍㄒ殉蔀楝F代都市人的視覺新寵,一些卡通甚至成為人們追捧的虛擬明星,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各個年齡階層都有大量對其鐘愛,乃至狂熱的追隨者。
二、對卡通的審美喜好,折射出當代人對童年的過度眷戀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訴求
卡通的流行,在審美上是對其造型風格的廣泛接受和喜愛。盡管歐美日及各國之間的卡通風格不盡相同,但從總體上觀察,卡通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風格,有著共同的特征,卻是明顯的。現代卡通誕生之時,其目的就是為兒童創(chuàng)造虛擬的童話世界,因此卡通的形象都與兒童的性情相匹配,動物也是高度的擬人化,它們天真可愛、滿臉稚氣;從造型去分析,除特別角色外,大部分都是大頭小身、四肢短、圓臉、大眼睛的居多,這些特點與人類和動物幼年時期的造型比例特征極為相似,因此,從總體上說,卡通形象的審美特征,其實質就是一種幼齡化、幼稚化、擬人化的藝術處理風格,這是確切無疑的。尤其是近年來,那些造型夸張、簡潔以及充滿幼稚、可愛的形象似乎特別受寵,比如美國的加菲貓、日本的機器貓以及中國香港的麥兜等等:日本藤子.F.不二雄創(chuàng)作的《機器貓》風靡全球,其夸張的大圓腦袋,小小的身體,短短的四肢;圓臉中大眼睛、小鼻子、掛著笑意的嘴巴,顯得極度天真稚氣,就是這一本質特征的最好體現。
廣泛地對幼稚化的審美喜好,折射出當代人內在的心理需求,我們的探討從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卡通的審美愉悅,使我們虛擬地回歸到童年,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簡單而快樂,充滿了希望和幻想,我們可以很強大,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去實現夢想:當然偶爾也有失意和受挫,但一定能得到應有的呵護和幫助,這個童話世界是美好的。但隨著成長步入成年和由此面對現實生活的復雜和艱辛,童話般的夢想逐漸遠去了,而卡通正好讓我們暫時逃離了現實,回歸了童話,這一關系正如同弗洛伊德在《創(chuàng)作家與白日夢》的文章中所說的“藝術創(chuàng)作其實就是作家的白日夢,這種白日夢與夜間的夢一樣都是現實中受挫欲望的表達,其表達方式上也是相同的?!卑窗兹諌舻睦碚?,藝術作品、夢、幻想在精神上具備相同的性質和作用,都是現實愿望得不到滿足,而以童年游戲的快樂來替代,從這一觀點看,對卡通的喜好,無疑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內心受挫的最好替代。另外,按審美移情說的觀點,也正如里普斯所指出“審美的欣賞并非對于一個對象的欣賞,而是對于一個自我的欣賞。它是一種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價值感覺,而不是一種涉及對象感受的感覺?!本褪钦f,審美過程是審美主體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審美對象中的過程,是物我同一的過程,欣賞的對象實質是自我的投射。我們欣賞卡通,實質就是把自己對簡單快樂生活的訴求投射到虛擬的童話中去,使自己和卡通融為了一體,從而使隱秘的、內在的自我,一方面得到童年般的快樂:另一方面,也像童年一樣渴望得到保護和幫助,正如弗洛姆在討論人的需要時所說“盡管成人與孩子的情況迥然不同,成年人渴求保護的愿望從來沒有完全消失,他仍然不忘孩提時代的情境。每個成人都需要幫助、溫暖與保護,這種需要的方式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孩子,在許多方面又與孩子類似?!倍诂F實中,成年人內心的無助脆弱,渴望得到保護的需求往往被深深地隱藏起來了。
另外,人具有父愛或母愛情結無疑是與生俱來的,對于幼兒,我們會傾注愛護,這出自于我們本能。因此,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可以推斷,對幼齡化形象的審美喜好,同樣也激發(fā)了我們潛在的父愛或母愛情結,虛擬地將父愛或母愛的情感注入觀賞的對象中,同時,也在虛擬中確立了被需要所體現的自我存在價值。關于母愛,弗洛姆指出“母性的愛是強烈的,無條件付出的。母親滿足了孩子的全部生理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溫暖和愛撫。母親的關心,不在于子女對她做了什么,不在于子女必須履行什么義務,這種關心是無條件給予?!币苍S是源于女性這種強烈和無條件的母愛情結,在現實中的絕大部分女性對所有幼齡化特征的形象都特別的情有獨鐘,對卡通飾品、玩偶也更為依賴。而對于父愛,弗洛姆認為不同于無條件的母愛“總的來說,父親情結的積極方面包括理性、紀律、良心和個性;消極方面是等級、壓制、不平等以及服從?!倍F實中可見,男性對卡通喜好的種類更多樣化,所虛擬注入的父愛情結也更具多重性,一方面是喜歡和呵護情感成分:另一方面則在虛擬中建立自身的權威和支配地位,實現自我主導的價值認同。
可以說,對卡通的審美喜好,使我們暫時淡忘和逃離了現實生活中不堪承受的重負,在內心輕松的瞬間,我們不自覺地回歸了童年的簡單和快樂,同時傾注了父愛或母愛的情感,使內心對自我價值的訴求得以虛擬地實現。
三、當代人列童年的過度眷戀與其深層精神失衡有著必然的聯系
對幼稚化的審美喜好,折射出當代人對童話的過度依戀,其現象的背后與深層的精神失衡有著必然的聯系。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為豐富、資訊高度發(fā)達的現代社會,但同時,我們也在承受來自現代社會諸多的負面影響現代社會生活快節(jié)奏和高強度,人際關系網絡龐大和復雜,知識技術發(fā)展和更新快速,人口流動頻繁……作為現實生活中的個體,所面對的壓力是多方面的,比如就業(yè)、居住、收入、家庭、教育、醫(yī)療、保險等等:而由此產生的緊張、焦慮,歸屬感和個體價值的缺失,等等,一些心理精神問題都已成為現代都市人普遍常態(tài)。
現代社會快速發(fā)展給個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深層次的,弗洛姆認為現代人是被“異化”的“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他構筑了一部復雜的社會機器來管理人建造的技術機器。但是,他所創(chuàng)造的一起卻高踞于他之上。他沒有感到自己是創(chuàng)造者,是中心,而覺得自己是他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機器人的奴仆。人釋放出的力越大,人越感到作為一個人是多么無能為力。面對創(chuàng)造物體現著他自己的力量,他同自己離異開來。他被他所造的物控制著,失掉了自控能力?!备ヂ迥饭P下的現代社會對人的異化現象,在今天的現實世界中,仍然是可以真實地觀察和感受到的,個體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渺小無助的,自我價值認同的缺失很大程度都成為現代人的精神癥結。同樣,居伊·德波從資本發(fā)展和操控“景觀社會”的角度認為人被淪為了奴隸,他指出“現代人因為對景觀的迷入而喪失自己對本真生活的渴望和需求,而資本家則依賴控制景觀的生成和變換來操縱整個社會。在景觀所造成的廣泛的‘娛樂的迷惑之下,‘大多數將徹底偏離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淪為景觀控制的奴隸。”而關于現代社會對人的奴役,??碌挠^點無疑是最具顛覆性的。??抡J為“現代人不過是‘知識一權力對人的徹底奴役的產物。這一奴役過程就是‘把人變成主體的過程。按照??碌挠^點,主體這個觀念包含著以人性為基礎的一整套對人的理解和對人的規(guī)范,但是本真的人和原初的人并不是主體?!薄鞍讶俗兂芍黧w”實質是對齊一化的實踐動力,它扼殺任何非主體式的對人的理解和實踐,這必然導致現代人成為干人一面的標準“機器人”。最終,“知識一權力”的奴役使人遠離了本真的存在,極大地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自主性和反抗的動力,以致成為不自覺的奴隸。在這種束縛之下,現代個體感覺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制,但又不知道壓制來自何方,個體想反抗,但又不知道反抗什么和如何反抗。一句“主體標準化”就是人的徹底奴隸化,被“知識一權力”制度徹底控制。按福柯觀點,現代人就是被自身的文化按齊一化的標準規(guī)訓而來的,這種管制、改造是深層的且不自覺的,現代人與本真自我的矛盾和沖突是根源性。
現代人深層的精神失衡和內在沖突是需要排解和釋放的,從前文的分析可知當代人內心對童話的依戀,對現實的逃離,在卡通審美中折射出對簡單快樂的渴望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內心訴求,無疑是一種有效的緩解方式。
四、結語
當代人無論是內在心理還是深層精神,一定程度的失衡是毋庸置疑的,而卡通的流行,對幼稚化特征的審美選擇,正是我們緩解緊張焦慮和內在精神失衡的視覺需要,使之成為我們精神所需的視覺撫慰品。近年極其流行的一個形容詞“萌”,就是對“幼稚、可愛”這一審美喜好的極致表達:此外,當代人與貓、狗等寵物之間的關系與上述的推斷也是極為相似的,人與寵物建立了相互需要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人是主導性、支配性的,人喜歡寵物,同時需要它對自己服從和溫善:而從造型來觀察,不難發(fā)現,不少貓、狗的形象特征與卡通的審美特征是極為相似的,從這點上來說,寵物也可以視為活體的卡通,而對寵物的喜愛與需求,與我們現實精神上的缺失所形成的互補和調節(jié)關系無疑是顯而易見的。
今天,卡通已成為我們的虛擬伙伴??ㄍǖ男蜗蠓N類繁多,各有不同的個性特征;而作為受眾的觀賞者和喜好者,各自對卡通的喜好程度及選擇類型也各不相同,這種審美風格與社會大眾的心理及精神之間的補償和平衡關系是一個微妙的動態(tài)過程,在互動中不斷地演化,就是這樣的相互作用和演化的過程,使當代人內在失衡的精神通過審美而得到撫慰和緩解,所以卡通成為了一種視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