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為前人作傳,既是對前賢的致敬,也是關懷自己的時代,借助前賢的思想情懷與人格風范,呼喚某種精神境界的努力。因此,在上個世紀初,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zhèn)壓著思想的沉重空氣中,羅曼·羅蘭用他的“名人傳”集合起貝多芬、彌蓋朗琪羅、托爾斯泰等一批備受磨難的英雄,召喚人們追隨先賢的足跡,重新鼓起對生命對人類的信仰。梁啟超在他的啟蒙宣傳活動中,也希望用傳記作品對國民進行教育和激勵,以塑造出全新的國民來。
一、教化
傳記的教化作用,其實也就是利用傳記人物的模范作用對讀者進行人格教育??梢哉f任何一部傳記都把教化作為主要目的。司馬遷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表明:“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币簿褪钦f,他要繼承《春秋》的褒貶諷勸傳統(tǒng),通過對古人的褒貶評判,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倫理力量,并以此作用于現(xiàn)實世界,來達到一定的教化目的。普魯塔克亦聲言他寫《希臘羅馬名人傳》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照那些人物的善行為楷模指導自己的一生” 。胡適之所以在五四時期大力提倡傳記的寫作,也是看中了傳記所具有的教化功能,他談到自己讀西方傳記的感受時說:“我感到傳記可以幫助人格的教育。我國并不是沒有圣人賢人,只是傳記文學不發(fā)達,所以未能有所發(fā)揚,這是我們的一個很大的損失?!?可見,古今中外的傳記家、傳記研究者都將教化功能看作傳記的主要價值。
梁啟超亦是明確以教化國民為目的寫作傳記作品的。例如《意大利建國三杰傳》在介紹了三杰坎坷又激昂的人生之后,又作了長長的結論,總結了三杰身上值得我國國民學習之處:“善哉善哉,善男子!彼三杰者有如焚如裂之血誠故,是故當學……善哉善哉,善男子!彼三杰者專一故,是故當學……善哉善哉,善男子!彼三杰者,有廉靜淡泊高尚之性質故,是故當學……善哉善哉,善男子!彼三杰者,沈毅堅忍,百折不回故,是故當學?!?/p>
從引文也可以看出,梁啟超希望通過傳記對國民進行教化的內容與前人有所不同。在這里,道德的善惡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梁啟超賦予“教化”一詞的是更為豐富和獨特的內容,那就是梁啟超所推崇的,國民應該具備的,有利于國家獨立與富強的優(yōu)秀品質。這正是梁氏啟蒙思想、新民之道所賦予傳記的重要作用。
二、激勵
優(yōu)秀的傳記作品一般還具有極強的激勵功能。激勵是指通過激發(fā)閱讀者的情感,使讀者從傳記主人公身上吸取精神力量。最典型的例子如《舊約》中的《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shù)記》、《申明記》,從摩西的家世和出生寫到其死亡,通過對希伯來人的偉大領袖和猶太教的創(chuàng)立者摩西非同尋常的一生的記載,刻畫出一個信仰堅定、大智大勇、精神永存的偉人形象。正是在此形象的激勵之下,千百年里,希伯來人雖顛沛流離,飽償亡國的痛苦和屈辱,卻始終保持著堅定的民族意識、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英勇頑強的反抗精神。再如前面提到的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梁啟超對這部優(yōu)秀的傳記作品的激勵作用推崇備至:“……布爾特奇之《英雄傳》,以悲壯淋漓之筆,寫古人之性行事業(yè),使百世之下,聞其風者,贊嘆舞蹈,頑廉懦立,刺激其精神血淚,以養(yǎng)成活氣之人物”。3“……其感化人鼓舞人之力最大,近世偉人如拿破侖,俾士麥皆酷嗜之,拿破侖終身以之自隨,殆與羅蘭夫人等也?!?梁啟超正是受到《希臘羅馬名人傳》的啟示,明確以激勵民心為宗旨寫作傳記作品的。
梁啟超要通過傳記作品激發(fā)的是國民的愛國心。愛國精神是梁啟超非常重視的國民素質,人們對自己國家的深厚感情,能夠推動人們?yōu)樽鎳莫毩⒏粡姸燎趧趧雍陀⒂聭?zhàn)斗。梁啟超在閱讀西方近代歷史時,對愛國心對于民族獨立富強的巨大威力深有感觸。他看到,歐美國家在近代迅速崛起并相互爭雄,國民愛國心的高漲功不可沒;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也和國民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昂有很大關系;反之,中國國民愛國心的薄弱是導致中國積弱不振的原因。因此,梁啟超迫切希望激發(fā)中國國民的愛國心以推進民族團結、國家富強。
教化和激勵有本質的不同,表現(xiàn)在傳記這一體裁中,教化是指將傳主作為榜樣,將主人公的人生經(jīng)歷作為教科書,引導閱讀者學習主人公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道德品質、思想精神;而激勵則是通過主人公的動人事跡催發(fā)閱讀者的情感,使其從中吸取精神力量,受到鼓舞,從而奮發(fā)向上。教化是漸進的,而激勵是突發(fā)的;教化是理智的,而激勵是情感的;教化是認識的,而激勵是審美的。盡管教化和激勵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但二者又是緊密相關的。二者都是由作品指向閱讀者的影響力量,在對閱讀者人格進行改造和重塑的過程中,二者常常共同發(fā)生作用。因此,教化和激勵功能是梁啟超通過傳記作品進行改造國民性的努力的兩個方面。
而無論是要實施教化還是激勵,傳記都具有較之其他文類更大的優(yōu)勢??鬃釉唬骸拔矣d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边@就足以說明,以現(xiàn)身說法為主要方式的傳記較之于以空頭說教為主要方式的論說文,在對國民實施教化和激勵上要有效得多?!皞饔浿酢蹦鍋喸f:“每一件藝術作品就其喚起激情并因此產(chǎn)生行動的愿望而言,都涉及道德教訓。但傳記要更接近些,因為敘述的可信性和讀者確信書中人物的真實存在,使傳記的影響更加強烈得多?!比绻覀儗ⅰ暗赖陆逃枴笨醋鱾饔浀慕袒饔?,將“喚起激情并因此產(chǎn)生行動的愿望”看作激勵作用,那么以真實性為本質特征的傳記就比小說等虛構文學擁有較大的優(yōu)勢。由此可以看出,在梁啟超看來,傳記作品是對國民進行教化和激勵的最佳選擇,梁啟超作為啟蒙宣傳家如此重視傳記作品的寫作也就因此成為必然了。
參考文獻:
[1]楊正潤:《傳記文學史綱》,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6頁.
[2]胡適:《傳記文學》,《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4頁.
[3]梁啟超《新史學》.
[4]梁啟超《近世第一女杰羅蘭夫人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