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剛
【摘 要】語文學科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一、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二、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三、利用語文課堂教學的陣地,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綜上所述,課堂上,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便可以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吸收健康心理素質的有益養(yǎng)料,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和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遠大志向;語文教材;課堂教學
縱觀現(xiàn)階段我國中學所設置的教學科目,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無疑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語文教學的目標重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與高中生、大學生相比,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初中生的年齡大都在12-15歲之間,他們正處于青春發(fā)育的初始期,其心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成人感的出現(xiàn);心理半幼稚半成熟、半依附半獨立;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性意識的產生;道德品質趨于穩(wěn)定。但總的看來,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其心理更多地帶有小學兒童的心理特點,心理發(fā)展處于過渡時期,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為語文教師,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驅動力,它是自覺學習的穩(wěn)定而強大的心理動力。只有端正學習的動機,明確學習的目的,才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激勵學生自覺地去學習。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讓學生每人確定自己的座佑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這種“以理想為目標,以動機為動力”的訓練方法,最終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初中語文教材既是各種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各種文化知識的載體。而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知識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的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人生觀都將對人們的思想或行為起導向或制約作用。但語文書畢竟不是專門的心理教學書,它所蘊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寶藏。因而,我將教材中潛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來,因材施教地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再塑生命》、《熱愛生命》等課文時,讓學生意識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對待生命須有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致女兒的信》,讓學生懂得愛情的真諦——它遠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誠”“心靈的追念”“責任”,它需要理智、慎重與機警;《偉大的悲劇》等課文,則能很好地讓學生體會到自我犧牲精神,寬厚待人、團結合作的整體主義精神;再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變色龍》、《范進中舉》時,我結合社會上不少實例,讓學生從主人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價值的毀滅中汲取反面教訓,從而潛意識地要求自己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語文課堂教學的陣地,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學校是學生生命活動最重要的場所,因而在強調家庭教育的同時,學校教育對于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心理的健康成長也起重要作用。而課堂教學又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式 。
1.利用周記、日記、新聞等載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巧妙利用周記、日記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運用娛樂新聞,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如有位學生在日記中曾謳歌張國榮的跳樓自殺,針對學生這一心態(tài),我和學生一起搜尋有關張國榮的信息,從他的演藝生涯、為人處事、工作敬業(yè)等方面,讓學生感覺到他的正面、積極、健康;并用已故影視明星——梅艷芳、傅彪積極抗癌、與死神做搏斗的事實來引導學生,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這樣,運用學生喜歡的娛樂新聞進行教育,會比純粹的說教要有趣得多。
2.立足教材,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現(xiàn)在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學生身上有著的種種消極現(xiàn)象,差不多都在身上展示出來,并且可能還更嚴重些。針對學生的心理缺陷,我利用文本對其進行心理滲透,比如教學《曹劌論戰(zhàn)》時,和學生一起分析魯莊公的優(yōu)點,提供對手鮑叔牙的資料,明確此時鮑叔牙所犯的錯誤,從而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身的價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懂得自愛,更應自信、自尊、自強、自立。
3.利用閱讀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心理常識
在語文課中,閱讀是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而且是學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其地位舉足輕重。作為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給學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識的相關資料,讓其親自閱讀,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資料中的有益知識。例如,我用《虎皮鸚鵡之死》這篇文章作為教育學生的材料,虎皮鸚鵡最終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長期被豢養(yǎng)于籠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最終也會如虎皮鸚鵡一般,落得個“昏慘慘黃泉路近”的后果。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了要自覺培養(yǎng)自己獨立的能力,學會生存的本領,以務實、勤奮的態(tài)度,去開創(chuàng)自己燦爛美好的明天。教學中善于審時度勢,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不僅傳授了知識,而且能啟迪學生的心靈。
4.重視口語交際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口語交際教學是新課程的一株新苗。對于這株新苗,不少老師還不太重視。其實,口語交際課不僅提高學生口語交際力、語言組織能力、思維能力。而且,由于口語交際課加強了交流、溝通,能讓學生不良情感得到解脫,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個性,使自己健康成長。如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上的口語交際課《成長的煩惱》里三項活動都是圍繞“成長的煩惱”這個主題展開的?!罢f一說自己的煩惱”要學生盡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經有過或正在有的煩惱,這樣才能消除煩惱,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皨寢專ò职帧⒗蠋?、朋友……)少年時期的煩惱” 引導學生了解到煩惱并不是自己獨有的,關鍵是怎樣對待煩惱,并通過成年人對當年煩惱的認識和感受,從而得到生活上的啟示。“替朋友解脫煩惱”則幫助朋友解脫煩惱。這三項活動的設計既易化解學生心中的煩惱,又讓學生體味到愛心的重要性。從而有利于學生安全度過心理上的不舒服,能快樂、健康地成長。通過這些口語交際課,學生大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能或多或少地有意識地尋求完善自己。
綜上所述,課堂上,要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便可以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吸收健康心理素質的有益養(yǎng)料,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