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愛民 蔡 歡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430070)
試論教師幸福:關懷倫理的視角
季愛民 蔡 歡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430070)
在不同的職業(yè)話語情境中,幸福有不同的意蘊。在關懷倫理的視界里,基于關系話語,圍繞對教育活動實質的認識,教師幸福是可以分享、持續(xù)的體驗,教師幸福亦是可以期待的。每一種職業(yè)都有幸福期待,而教育愛是通向教師幸福的關鍵。
幸福;教師幸福;關懷倫理
從古到今,幸福話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人人都希望過一種幸福的生活,人人都追求幸福??墒牵裁词切腋??至今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因為,在不同人的心中,在不同的職業(yè)話語情境中,幸福有不同的意蘊。教師是一種古老的職業(yè),而對教師幸福的理解,卻有待于人們不斷注入一些新元素來思考它,只有這樣,教師幸福才可能成為真實的存在。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師幸福?如何實現(xiàn)教師幸福?我們需要以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來對待。在此,不妨先以一種否定思維來介入討論。
第一,教師幸福不是烏托邦。幸福的本質特性是其主觀感受性,即幸福應該是與人的主觀感受相關聯(lián)的,同樣的活動或情境,有人從中體驗到巨大的幸福,有人無動于衷,有人甚至與之相反地感受到不快、不滿以至產生不幸或悲哀的體驗。這些感受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能由于這種感受來源的主觀性而賦予幸福一種烏托邦的性質。也就是說,教師幸福不是從天而降,或者是教師主體自身的一相情愿。教師幸福是以一種正確的價值觀、理想觀引領的,教師通過個人勤奮與努力而最終達致的體驗或境界。而作為教師職業(yè),其勞動的長期性、隱蔽性,教育對象的多樣性、變化性,以及工作成效的延時性,都決定了教師幸福的獲得是與不懈的付出相關聯(lián)的。
第二,教師幸福不是錦衣玉食。幸福應該是與一定的物質基礎為前提的。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次理論中所揭示的,作為個體的存在,首先是具有一種天然的、基礎性的生理需要,如飲食、冷暖、居所等方面的需要,在此需要滿足基礎之上,才會產生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幸福感的產生固然是以滿足基礎性的生理需要為前提,即有飯吃、有衣穿,但又不局于此,因為幸福的感受并非必然隨著物質的不斷豐裕而日趨增強。特別是就教師職業(yè)而言,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時代,人們雖普遍對其表現(xiàn)出應有的尊重,但卻未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普遍追逐與艷羨的目標,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職業(yè)雖能給予人們一定的經濟收入,但對多數人而言卻難達致錦衣玉食。如果個體欠缺一種主觀的精神追求,欠缺一種由精神愉悅而觸發(fā)幸福感的能力,僅以錦衣玉食作為衡量幸福與否的標準,那么,教師幸福便無從談起。
第三,教師幸福不是萬人仰慕。關于幸福話題的討論,一直為許多學者熱衷,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點紛呈。概而言之,主要集中為兩種代表性觀點,即主觀主義幸福論和客觀主義幸福論。先說客觀主義幸福論,論者認為幸福是客觀的,不依人的主觀感受而改變。依此觀點,幸福是客觀存在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你有我有大家有。主觀主義幸福論者卻認為,幸福就是一種主觀心理體驗,因人而異,幸福與否取決于個體的主觀感受。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他就是幸福的,即使人人側目;反之,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是不幸的,那他就是不幸的,縱使萬人仰慕。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推崇知識的價值與地位,與此同時,人們對教師職業(yè)也產生了更多的尊崇,但是從教尚未成為優(yōu)秀青年的普遍選擇,當然,其中也不乏有人樂教并將教師職業(yè)作為終生選擇。差異之所以存在,客觀因素顯然不起決定作用。關鍵是在職場生活中,教師主體從自身的價值觀出發(fā),是否從內心真正體驗或感受到愉悅與幸福,因為幸福是追隨內心召喚的一種心理體驗。
教師幸福與否受到主客觀條件所限,也就是說,在對教師幸福問題的理解上,主客觀因素的考量與統(tǒng)合是關鍵。在此基礎上,把握教師幸福的內涵還應圍繞對教育活動實質的認識。
關懷倫理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以及相互關懷。在關懷倫理的視界里,教育是“關系中”的活動,教育產生于關系之中,并在關系中發(fā)展。那么,這是怎樣一種關系?這是一種“人性與理性交融的關系,一種心靈的相遇關系”[1]。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在的。在這里,師生相互影響、共同成長,教師幸福方能與之相伴相隨。
首先,教師幸福是可以分享的。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作為教育活動,其最終目的是育人,即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長。這種成長可以是智力、體能的增長,也可以是道德方面的發(fā)展、提升,無論怎樣的指向,都會使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感受到某種幸福,當然受教育者自身也受到感染。正是由于教育活動的“他者”特性,決定了教師幸福的實現(xiàn)是非自給的,它必須通過一種教育關系的建立,經由受教育者的實踐而達致。因而,教師幸福是可以分享的,而這種分享是介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
其次,教師幸福是可以持續(xù)的體驗。教育活動具有鮮明的周期性與重復性特征,但是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師所面對的個體都是獨特的,即使同一個體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又具有不同特性。可以說,每個人的每一步成長都是和教師努力不可分的。雖然,對于某些經驗豐富的教師來說,面對相同階段、相同年齡的學生,他可以重復性地套用某些既有的教育方式,但是,他也深知成功的教育是不可復制的,因為每一個體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成功能讓人產生強烈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可能是急風驟雨式的,也可能是和緩的毛毛細雨。教師幸福更可能是后者,因為在重復性的教育活動中,教師以其成熟的教育經驗,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育氛圍,并于此感受到持續(xù)的、潛在的力量。而這種持續(xù)的體驗,將使浸潤其中的教師感受到這一職業(yè)所賦予其的獨特幸福。
再次,教師幸福是可以期待的。教育活動既是重復性活動,更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教師幸福是教師在從事教師職業(yè)和教育活動過程中自身需要、欲望和目的得到實現(xiàn)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教師幸福也是教師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狀態(tài)及成就的一種體驗和評價。由此,教師幸福將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層次性。但是,正是由于教師幸福的這種“自賦”特點,使得教師幸福是可以期待的。固然,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教師的最高幸福。最幸福的教師是那些在自身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自由而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并同時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教師。但是,由于價值觀的不同,以及“自賦”期望值的差異,人們可以從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與工作水平中找尋幸福感,比如和諧的師生關系狀態(tài)。因而,對每一位教師而言,教師幸福并非遙不可及,它是可期待的。而過一種有期待的生活,其本身就是幸福的。
每一種職業(yè)都有幸福期待。教師職業(yè)的幸福期待必定是與教育活動的特殊性聯(lián)結在一起的。因而,教師幸福的實現(xiàn)當以教師主體確立對教師職業(yè)、學生、教師等相關要素的正確認識為前提。
在關懷倫理的視界里,關懷(或關心)是通向教師幸福的關鍵,因為關懷能促成關系的和諧,而在和諧的關系中更能讓個體感受到幸福。對教師而言,關懷的發(fā)生應該而且只能是源于教育愛,或者說,教育愛引領教師幸福。毋庸置疑,教育愛的萌發(fā)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訴求,但與職業(yè)道德相比,“教育愛”更是與教師幸福高度相關的德性能力。
首先,熱愛教師職業(yè),在創(chuàng)造中培育教師幸福。馬克思在論及職業(yè)選擇時,曾經寫道,“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yè)——在從事這種職業(yè)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chuàng)造”[2]。人若要成為有尊嚴的存在,就應該選擇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職業(yè),并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去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如果把教育職場比作大工廠的話,那么在這個場所中,我們所要生產的將是一個個具有獨特性的產品——有個性的人。教育工廠中沒有模具,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是教育的靈魂,它對教師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但也就是由于創(chuàng)造,讓教師職業(yè)彰顯出尊嚴與崇高,也讓教師幸福感有了生長的根基。
其次,積極鉆研業(yè)務,于成功中彰顯教師幸福。雖然,教師職業(yè)賦予從業(yè)者一定的幸??赡埽墒?,真正幸福的彰顯卻有待于一次次的成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活動能夠導向教育的成功,而達致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水平卻對教師能力提出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積極鉆研業(yè)務:一方面不斷學習與更新教育理念,積極開展教學反思與研究,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駕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需要對學科專業(yè)知識進行不懈的探索。只有這樣,教育活動才能一次次地趨近成功,教師幸福得以不斷彰顯。
再次,創(chuàng)建和諧氛圍,在關心或分享中體驗教師幸福。教育愛是教育的精神立場,它是一種理性主導的超然感受,其核心是責任、尊重、關心和了解,既指向學生,也指向教師自身。教師首先要自愛,自愛是施愛的前提。哲學家愛克哈特曾說:“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別人?!苯處熥詯蹠偈蛊潢P注自身的生活場域,以及場域中的相關主體。教育教學是教師的主要生活場域,教師倘或對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責任感,關心、了解和尊重學生的成長,那么,學生將自然地表現(xiàn)出“親其師、信其道”。這樣,在寬松、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知識的分享中,在洋溢信任與關愛的關系中,教師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此意義上看,關系狀態(tài)關乎教師幸福,而教師的關系意向性水平又制約著關系狀態(tài)。所謂關系意向性,是指“在教育中,由于師生尤其是教師對于師生關系本體價值的意識,將引發(fā)師生關系向著一種有意義的方向發(fā)展”[1]。的確,伴隨著教師關系意向性的建構,師生關系的發(fā)展將蘊涵無限生機。當然,這種生機不是被發(fā)明的,而是在師生的意向性生活,尤其是教師的意向性生活中被引發(fā)的。某種意義上說,世界的具體意義取決于個體的“自我”,取決于人的“意向性生命”。那么,教師幸福亦取決于其自身,取決于教師的關系意向性水平。
關于教師幸福,人們多強調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但教師幸福的客觀存在必將惠澤更廣泛的人群。倘或我們的社會有更多人關注教師幸福,倘或教師幸福能成為一種普遍化的存在,那將是教育之幸,社會之幸,乃至國家之幸。
[1]季愛民.關系德育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15-01-04
季愛民(1972- ),女,河南濮陽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G417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673-9884(2015)02-0001-03
1673-9884(2015)02-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