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柳欣(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法的本質研究
趙柳欣
(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法的本質問題是進行法律研究所要探討的首要問題。文章總結了西方法學家對法的本質的幾種學說,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的本質觀點進行簡單介紹,重點探討了中國不同時期對法的本質的理解,旨在讓大家更好更全面地認識法的本質,為以后的法學研究奠定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更好地實現(xiàn)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要繼續(xù)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目標。
法的本質;統(tǒng)治階級;意志
對于任何一個法律學習者來說,要想學習研究法律,首先必須要搞清一個問題,那就是什么是法,即法的本質問題。因為獲得某種清晰明確的理論概念,進而形成相關的范疇、體系是進行學科研究的必經之路,法學的研究也理應如此。對法學進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是對作為法學研究對象的“法”這一概念的分析、把握,只有對“法”的本質、特征等進行了準確的定位之后,才有可能展開法學理論的研究。從另一方面來說,不同思想家、法學家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來分析法的本質,往往會提出許多不同的法學理論和學說,得出不同的結論,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學理論體系,這也成了區(qū)分不同法學派別的依據(jù)。
西方法學家對于法的本質的探討,試圖尋求到貫穿法律全部領域和所有運作環(huán)節(jié)的一個統(tǒng)一的、不變的且是唯一的基礎?!拔鞣椒▽W家似乎在事實上都認為,作為法律的本質的東西始終都是或者應該是一個確定而唯一的東西,這個東西不僅僅是各種各樣法律形式的共同存在基礎,而且它本身就是歸于全部法律形式的一個共同性因素的高度抽象化的微縮形式”。下面是西方不同學者對法的本質的理解。
1.1 神學說
早期社會,人們生產力十分低下,對自然界的未知使他們對自然界充滿畏懼和崇拜,他們認為自然界中存在著強大的上帝或神靈,他們創(chuàng)造了世界萬物,創(chuàng)造了人類,而作為規(guī)范人類生活和行為的法律當然是來自神的意志,是神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一些學者將法律的本質理解為神明的理性或者是神明的意志。我們知道人類社會都是從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的,對自然界的理解也是由無知崇拜到理性認識的,故而在解釋法的本質時,歷史上世界各地最先出現(xiàn)的觀點幾乎都是神學論。
1.2 正義說
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為代表的法的本質正義說觀點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化身、體現(xiàn),正義論將法的本質與抽象的正義相聯(lián)系,強調法律的合法性是奠定于正義、價值的基礎之上,法是體現(xiàn)“永恒正義”的“健全理性”。西塞羅認為,衡量正義、非正義的標準是智慧的理性,法則是最高的理性。不過受斯多葛學派影響的西塞羅所主張的正義不是柏拉圖所說的 “天然秩序”,而是作為自然界組成部分的人所固有的人性。
1.3 理性說
古希臘最早提出理性這一概念,最早將法的本質歸結于理性的是古希臘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在他們的眼中,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皆為理性,所以理性是永恒有效的自然法的基礎。他們認為法律是人的理性的創(chuàng)造物,也是理性的表達與體現(xiàn),法的本質的理性說由自然法學所倡導。
1.4 命令說
霍布斯、邊沁和奧斯丁等認為法律是國家(無限主權者)對人民下達的命令,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舨妓拐J為法律的本質不在于法律的文字,而在于立法者的看法。邊沁認為給法律下的最好的定義是強制性的命令,奧斯丁把這一學說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他認為:“法律是一種要求個人或群體必須這樣或那樣的命令……”。
1.5 規(guī)則說
現(xiàn)代西方法律實證主義者認為法律是特殊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用來決定一個社會之中的什么行動應當受到公共權力的懲罰或者強制執(zhí)行。如凱爾森認為法律是由強制性的規(guī)范構成以法律規(guī)范效力為標準的體系。哈特則認為,法實際上是“主要規(guī)則”與“次要規(guī)則”的結合。“主要規(guī)則”就是行為模式,源于社會的需要,用以保證一種滿意的生活方式;“次要規(guī)則”包括審判規(guī)則與承認規(guī)則,還有改變規(guī)則。在法律體系的等級結構中,承認規(guī)則是最高的、最終的規(guī)則,承認規(guī)則沒有效力來源問題,它的存在是一個事實。
1.6 民族精神說
民族精神說由歷史法學派主張,他們認為法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法就如同一個民族的語言、民俗一樣隨著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薩維尼理解的法律不是從自然法學派所稱的理性原則中推論出來的,而是在一個民族內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作用下而產生的。
1.7 社會論
現(xiàn)代資產階級法學中的社會法學派強調法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他們強調應當對法律與其他社會因素之間的影響進行研究,社會論又分為社會利益說和社會控制說。社會利益說認為法是社會利益的體現(xiàn)與表達,突出的是法與人之間、法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社會控制說則認為法是一個社會進行控制所使用的工具,強調的是法在社會中的作用。
1.8 意志說
意志說認為法律體現(xiàn)的是意志,這種意志可能是統(tǒng)治者個人的意志或者是國家共同的意志,還可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
除了以上所列學說外,對法的本質的理解還包括預測說、事業(yè)說、權力說以及判決說等。這些都是無數(shù)法學家不斷努力探索智慧的結晶,不可否認的是它們都存在著一定的價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隨著法學研究的向前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上學說也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說這些學說忽略了法的整體性,將法律各種元素的內在聯(lián)系割裂了,并且,這些學說總體上有的以唯心主義為基礎,帶有神秘主義的特點,有的以形而上學為基礎,具有形式主義的特點,這些學說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為了掩蓋資本主義法律的資產階級本質屬性。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通過研究將法律定義為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其中包含四個值得注意的地方:①法是“意志”的體現(xiàn)或反映;②法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反映;③法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的反映;④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并且馬克思法學家更深一層地研究出了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法的內容,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需要的法律是什么樣子的,決定著人們需要的法律有著什么樣的內容。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也決定著法的本質是什么。正如意識的能動作用,法對社會發(fā)展也有能動的反作用,善法可以促進社會更好地發(fā)展,而惡法則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誕生將科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融入了對法的本質的研究,真正科學地闡述了法的本質問題。
中國法律起源于傳說時代,夏、商、西周時期奴隸主以“天命”“天罰”思想統(tǒng)治社會,西周則以“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來統(tǒng)治人民,這一時期的法律本質思想是以宗教迷信為特征的神權法思想。
春秋時期神權法思想瓦解,天命神受的思想受到空前懷疑。子產與管仲皆主張改良禮治,鄧析的主張則是徹底否定了禮治。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道家法律思想崇尚自然,認為“道法自然”,具有自然法的一些特征。墨家法律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利,反對人與人之間互相爭奪、互相損害的“別相惡,交相賊”,其“以天為法”的法律思想帶有濃厚的神權法思想。儒家法律思想崇尚禮義,主張以德為主,以刑為輔。儒家眼中的理想社會是一個人同人之間相愛的 “無爭”且“無訟”的和諧社會,所以儒家對法律持有審慎的態(tài)度。法家崇尚法治,認為法治是歷史不斷發(fā)展之后的必然結果,是順應人性的必然產物。法家對法律本質的闡釋大概分為兩類:一是把法律比作度量衡,像用來量長短的尺寸,用來比正曲直的繩墨、秤輕重的衡石一樣公平、正直的,是衡量人們的客觀準則;二是把“法”與刑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是把“法”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jù),把刑以及與刑相對應的賞作為實施“法”的手段。
正統(tǒng)的法律思想開始形成于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得到發(fā)展。正統(tǒng)法律思想是指確立于漢武帝時期,以儒家法律思想為主體同時兼采陰陽家、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法律思想。正統(tǒng)法律思想認為“王者法天”,其實質是利用神權來將皇權的權威進行合法化。宋代理學形成以后,每代理學家不斷完善總結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使其不斷發(fā)展進步,最終使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哲理化得到完成。
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依靠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西方先進法律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并為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所接受。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反思我國法律制度的弊端,認真研習西方先進法律思想制度,并對中國舊的法律思想制度進行改革。西方的自然法學派、分析法學派以及歷史法學派的法律思想被引進中國,例如,1902年,梁啟超在其著作《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一文中對邊沁進行了介紹。
新中國建立之后,我國基本上是接受使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法的本質學說,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我國學習蘇聯(lián),將維辛斯基的那一套“左”的僵化的教條理論照抄照搬過來。各大專院校所用的法學教材中,對于法的定義一直沿襲維辛斯基的公式,即認為法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xiàn)象,是階級進行統(tǒng)治和壓迫的工具,如果階級不存在,法也就不存在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一些法學研究者們開始以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來研究一些關于法學理論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法學界展開了關于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的大討論,并且,對此法學界還展開了三個回合的大爭論。最早提出法的社會性的是江蘇省徐州市政法委書記周鳳舉,《法學研究》1980年第 1期發(fā)表了周鳳舉所寫的《法單純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嗎?——兼論法的社會性》一文,文中周鳳舉首先提出了法是具有社會性的這一觀點。此文章一經發(fā)表就受到了許多批評,首當其沖的是《法學研究》發(fā)表的一篇文章,《法學研究》1980年第3期發(fā)表了《也談法的階級性》,文章對周鳳舉進行了反駁批判。此后,《法學研究》又陸續(xù)發(fā)表了若干篇對于法的階級性以及是否有社會性進行討論的文章,以上為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爭論的第一個回合;爭論的第二個回合將主要陣地轉移到了北京市法學會的刊物《法學雜志》,該雜志于1984年陸續(xù)刊登了幾篇爭論文章;從 1985年 6月廬山會議到1986年 10月吳縣會議,關于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問題,一直是法學理論方面的關注焦點。這一時期又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論文,作者各抒己見,可以看做是這場討論的第三個回合。經過這三個回合的爭論,以往“法的本質屬性是階級性”的僵化觀點被徹底打破了,法學界提出了只強調階級性并不能揭示法的本質,這也猛烈地沖擊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左”的理論,可以說這場大討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法律研究的發(fā)展。
當代中國的一些著名法學家對于法的本質的研究總結起來如下所示。
周鳳舉反對一直以來人們把法看作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他認為法是隨著階級產生消亡而產生消亡的學說是不太準確的。周鳳舉還指出“……可見,法這種東西并不單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它還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利益和要求”。
張宗厚認為社會性是法律自始至終所存在的屬性,因為在遙遠的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于人類之中了,階級社會在原始社會還沒有產生,故而法律不可能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將法律的階級性看做是法的唯一本質屬性是不正確的,因為法的階級性只存在于有階級的社會之中。
陳守一的觀點可以總結為階級性不是法的本質屬性,他認為法律是在階級與國家產生之前就存在的,那時候,法律只擁有強制性這一屬性而已。
沈宗靈教授認為,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法的第二層次本質也表明了統(tǒng)治階級意志是在當時經濟關系或物質利益關系的影響下才逐漸產生的,同時,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內容還要受到經濟之外多種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張文顯教授代表一大部分學者的意見,認為法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則決定著法的內容。與張文顯教授觀點相同的如李龍教授也認為法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物質生活條件是法的最終決定因素。
徐顯明教授認為法是一種反映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這種規(guī)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童之偉教授認為法的本質是調整利益關系的工具,他將法的本質分為三個等級。法的初級本質是分配權利與權力的并且用法來規(guī)范權利與權力的運用行為;法的二級本質是分配法律所承認和保護的社會利益;法的第三級本質是分配社會財富,在分配的同時規(guī)范其消費行為。
竇家應贊同利益關系調整論,他認為法的本質是調整利益關系的規(guī)范,把握法的本質不應該從比較抽象的理論入手,而應從客觀的物質生活關系出發(fā),在物質生活中研究法的本質。
朱蘇力教授對法的本質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法本質的虛無論,他認為一味地研究抽象的法本質問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應該更多地去研究生活中的法是什么。
近十年以來,黨一貫高度重視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出要繼續(xù)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的本質問題是法理學上一個常見的問題,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之所以人們對此百家爭鳴,眾說紛紜,原因之一為其產生的社會背景不同。從哲學角度上說,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每一種學說背后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土壤。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的生活都只是依靠大自然,所以人類敬畏自然、崇拜自然,法的本質的神學說也就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人類對自然以及對人類自身的了解增多,法的本質的神學說之外的其他學說便產生了。當然不同法學家的生長環(huán)境、生活經歷也決定了他們在研究法的本質時所持的角度有所不同。這其中,任何一種學說都是在當時生產條件下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當下,我們要想研究法的本質必須首先對這些學說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之后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對于中國的法學研究,我們一般會面臨著中國的傳統(tǒng)、外國經驗以及與當下中國社會實際相符的理論制度這三個問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立足本國實際、吸收傳統(tǒng)精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最終創(chuàng)造出一套真正屬于中國自己的先進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法的本質理論體系,將更加有利于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偉大目標。
[1]姚建宗.法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0.
[2]李貴連,李啟成.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程波.中國近代法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57.
[4]郭道暉,李步云,郝鐵川.中國當代法學爭鳴實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03-208.
[5]郭道暉,李步云,郝鐵川.中國當代法學爭鳴實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12.
[6]郭道暉,李步云,郝鐵川.中國當代法學爭鳴實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04.
[7]郭道暉,李步云,郝鐵川.中國當代法學爭鳴實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04-205.
[8]王勇飛,張貴成.中國法理學研究綜述與評價[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83.
[9]張宗厚.略論法的概念和法的本質的規(guī)定性[J].法學研究,1986,(6).
[10]沈宗靈.法理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9.
[11]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6.
[12]李龍.法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20.
[13]徐顯明.法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51.
[14]童之偉.用什么方法確定法的本質——法的本質研究之二[J].法學,1998,(11).
[15]竇家應.法的本質:利益關系調整論[J].當代法學,2000,(5).
(責任編輯 陳永康)
D903
A
1008-7257(2015)04-0087-04
2015-05-25
趙柳欣(1990-),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