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魏禧遺民心態(tài)的變遷

      2015-04-14 05:21:40張裕強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三階段遺民變遷

      張裕強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濟南250100)

      論魏禧遺民心態(tài)的變遷

      張裕強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濟南250100)

      摘要:明朝遺民魏禧的一生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前期隱居翠微峰,拒不與清廷甚至山外社會接觸;中期五次出游江浙一帶,圖謀舉事;后期因復國無望,轉而接觸清吏以圖安民,刊布詩文以求不朽。在這三個階段里,魏禧的遺民思想也相應地由側重“實學救國”變?yōu)榉辞鍙兔?,最后轉為以民生為本,以文傳名。其遺民思想發(fā)端于家庭教育和結交的易堂學友,并隨著年歲閱歷和學識的增長以及交游群體的變化而產生了變化。

      關鍵詞:魏禧;遺民;易堂;三階段;變遷

      明末清初,滿清入主中原,時人所謂“邊夷亂華夏”之巨變。士大夫在抗清失敗后紛紛選擇退隱,以魏禧為代表的“易堂九子”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隱居于江西贛州寧都的翠微峰上,以講學收徒、研讀易學,寫作詩文,砥礪志節(jié)為事。其詩文、氣節(jié)頗為人稱道,“時寧都易堂九子,星子髻山七子以文章氣節(jié)名”[1]。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載:“高僧無可嘗至山中,嘆曰:‘易堂真氣,天下無兩矣。’無可,明檢討方公以智也?!盵2]易堂九子以魏禧為魁,世稱魏叔子,與侯方域、汪琬并稱清初散文三大家。人稱“魏集初出時,家弦戶誦,群詫為北宋后得未曾有”[3]。作為遺民的魏禧,面對異族統(tǒng)治異常悲痛,以民族大義責己,圖謀復國,針對明末風氣,提出“經世致用”的實學主張,倡導躬行實踐,以匡時弊。這種前朝遺民身份必然會產生諸如“殉難與留存”“出仕與隱居”“個人清譽與民族大義”的對立,因對立而生成的疏離心態(tài),我們稱之為遺民心態(tài)。

      遺民身份及遺民心態(tài)貫穿了魏禧整整一生,不僅影響了其詩文創(chuàng)作,而且影響了他的為人處事和人生旨趣。不僅認識魏禧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和主旨必須從其遺民身份出發(fā),把握魏禧的教育、人才思想,更是必須結合他遺民的一生,分階段來考察。文章中擬結合魏禧入清前后的學習、著述、交游行事等,來論述其遺民心態(tài)的變化,揭示魏禧在經歷國破家毀之后的心路歷程,描繪其矛盾和復雜的遺民心態(tài)。

      一、隱居翠微,實學救國

      甲申之變,滿清入關,崇禎帝自殺,消息傳來,魏禧“聞輒號慟,日往公庭哭臨,食不甘味,寢不安席”。魏禮《先叔兄紀略》云:“甲申流賊陷京師,天子死于社稷。先生聞輒號慟……謀與曾公應遴起義兵勤王。先征君亦慷慨破產助之。而李自成旋殄滅,遂不果?!盵4]君主罹難,農民起義不斷,滿清入主北京,為了躲避戰(zhàn)亂,于是魏禧跟著父親來到翠微峰。據魏禧《翠微峰記》載,翠微峰地勢險峻,四面削起百余丈,如斧劈然,相傳自上古以來無或登而居者[5],此山無別路登頂,唯有一條僅可容一人的棧道上山,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自此,魏禧的遺民生活正式開始了,這一年他23歲,直到康熙元年(1662),魏禧38歲第一次出游江浙前,他基本上都是在翠微峰上居住,除了偶爾去過周邊的程山講學,間或與程山學派、髻山學派的主要代表人交流學術之外,出游很少,且都在省內。這時期的魏禧是抱著仇清立場,放棄科舉,拒入城,衣儒服,隱居山林。這一時期,魏禧痛定思痛,反思明亡的原因,與易堂諸子探討學問,誦詩讀史,抗論古今,開館收徒,出外講學,其思想以實學救國為主,包括他向姐夫邱維屏學習古文而放棄制舉文,也是希望以文濟世。他說:“予生平論文,主于有用于世。認為士君子不能遺世獨立,要關心時世,謀求有用之學。魏禧還說出了當時人們的普遍看法:“讀書所以明理也,明理所以適用也。故讀書不足經世,則雖外極博綜,內析秋毫,與未嘗讀書同?!盵6]

      針對晚明王學空疏之弊,他提倡經世實學并身體力行,提出了改良科舉、限田、革除奄宦等三項變法主張,并編撰《救荒策》一文,希翼能解救民困。其《詠史詩和李咸齋》中云:“隱當為太公,不當為伯夷。擇地釣渭水,乃為西伯師。德公處襄陽,諸葛僑隆中。既當都會地,亦多豪杰從。但使處孤僻,時務安得通?”該詩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以姜太公與諸葛亮等人作為楷模,做一名待時而動的賢者,似隱實用,一旦有了機會,就會出山成就大業(yè)??梢哉f,以上諸言盡現(xiàn)魏禧此時的心志。

      這一時期的魏禧主要是受到父親和易堂諸子的影響。下面分家庭和易堂諸子兩個方面來說明。

      (一)出身八代素封,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魏禧生于寧都望族魏氏家族,先祖為宋代秦國公魏了翁,自七世祖祥公遷自寧都,代以力田致富,后以詩書傳家,世代有通人,每有獲得功名者。魏禧父親魏兆鳳,因受朝廷征辟不就,人稱征君,生三子,魏祥、魏禧、魏禮[7]。而據《國朝先正事略》:“魏兆鳳,以孝聞,居喪哀毀如古禮。家故饒于財,好施與,急人之難逾于己?!盵2]另據同鄉(xiāng)楊文彩記載,魏兆鳳自幼愛好詩書,不喜嬉戲,為人忠孝,有大節(jié),慷慨大義,捐錢修橋筑路,造福鄉(xiāng)里,晚年還取葛天氏之民語,自號天民[8]。綜上,我們可以不難發(fā)現(xiàn),魏禧父親本身品格高潔,見識頗高,才干突出,以此方能為朝廷征辟。而魏氏世代在鄉(xiāng)里向有賢名,嘉靖時候其先祖希簡公就曾捐谷萬石。魏兆鳳顯然繼承了優(yōu)良家風,不僅慷慨大義,能解人難,還以學問見長。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魏兆鳳以朝廷多黨人,出世也不得志行,不就征,且以天民自居,私比東晉著名隱士陶淵明,由此可見其隱遁之心。之所以在這里詳細介紹魏禧家世,實在是因為魏禧的遺民生涯與父親關系甚大,與魏氏幾代重文教,講氣節(jié),重情義息息相關。魏禧自幼受到父親“亢志厲節(jié)”的影響,養(yǎng)成了他堅韌不屈的性格,在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不僅愛好讀書,十歲師從崇禎戊辰(1628)選貢楊文彩,甚至來到翠微峰,也直接與他的父親有關。也有學者認為是受到理學影響,“魏兆鳳非常有氣節(jié),明亡以后,誓不為清效力,剪發(fā)為僧,隱匿在翠微峰,躬耕自給。而這也正是理學的風骨?!盵9]

      (二)志同道合,易堂諸子以文章、氣節(jié)相推重

      易堂諸子即魏禧其兄際瑞、弟禮、姊婿邱維屏,同邑李騰蛟、彭任、曾燦,南昌彭士望、林時益等八人,皆以文章、氣節(jié)名重于海內,是當時頗具影響力的一個文人集團。這里有直接參與反清斗爭的彭士望、曾燦。彭士望正是在助楊廷麟募兵抗清失敗后,經寧都,與魏禧一見定交,才攜林時益前往翠微峰。而曾燦隨父提兵數萬人,赤日徒行二百余里往救贛,失敗后削發(fā)為僧,隱居山里。而林時益原姓朱,為明朝宗室之后,與彭相交深。至于其他幾人都是本地望族之后,文章氣節(jié)很高。魏禧與他們交往,除了直接感受到他們那份赤膽忠心,奔赴國難的家國天下的情懷外,更是被彭、曾等人身上表現(xiàn)的民族氣節(jié)所折服,為這種英雄氣概所震撼,所以才有一見傾心,相交恨晚。至于詩文創(chuàng)作,學問進步方面,也是獲益良多。易堂中為古文者,他最服膺其姊婿邱邦士,凡有作必相與論定,其文集也特請他作序。至于經史方面,彭士望力于古文辭,尤精于《春秋》《左傳》諸史,晚年講求實用之學,反對空談。彭士望提倡古文實學,其論文以“真實有用”的觀點為其核心和靈魂。這點上和魏禧不謀而合,或者說魏禧受其影響。我們會問,魏禧為何能隱居多年而不出呢?除了因為貪戀妻子,照顧年邁的雙親外,還有其他的因素么?有,林時益和彭任以及曾燦。林氏卜居冠石,結廬傭田,非其力不食。冠石宜茶,時益以意制之,香味擬陽羨,所謂林茶者也,工書,喜為詩,晚好禪悅[10]。林之樂猶如彭任,彭一生隱居,僅僅去過一次程山,安于躬耕自足,詩文自娛自樂。至于“江西山水畫的始祖”,被揚州八怪推為“一代畫宗”的清代書畫家曾燦,之后削發(fā)為僧,遁入空門,四大皆空。在這些好友的影響下,魏禧隱志更堅定了。

      二、奔走江浙,企圖恢復

      魏禧自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十一年(1672),曾經先后兩次出游江浙,途經今天江西吉安、南昌等地。這將近十年的時間,是魏禧的人生第二個階段。經歷前期多年的隱居生活,自覺文章道義已然有所得,需要躬行實踐之。這段時間他的主要行動和目的是陰結江浙遺民,廣交天下俠客游士,圖謀舉事。魏禧曾一再表示欲于“行伍屠沽”中物色“非常之人”。他說:“當天下之變,任天下難事,必有倜儻非常之人好義而輕其身者,毅然自奮于毀譽利害之外,然后其事可濟?!彼凇洞鹄钣中分姓f:“士生今日,所可為當為者,正非一端。雖文駕班、馬,詩驅李、杜,尚是第二層三層事。”[5]連一向引以為傲的經世文章都不是魏禧所追求的第一層事情,那么究竟什么才算呢?細細揣摩其意,不難領悟其言論背后的“反清復明”之心。關于魏禧謀求恢復的論說,雖然也有部分學者不贊同,比如學者趙園認為證據不足以說明易堂九子有反清的預謀和行動,并反駁余英時,認為純粹是推測[11]。但更多的學者是認可的。胡守仁認為魏禧隱約可見此心:他在《魏叔子文集·序言》寫道:“撰寫《大鐵錘》其人奇,其事奇……殆寓有深意者,其欲為故國報仇之心隱約見之?!盵12]余英時說:“(易堂)九子于清初圖謀恢復最為積極,畢生奔走四方,連結豪杰,為晚明遺民放一異彩?!盵13]李嬋娟則認為“雖然沒有直接材料證明魏禧參與過反清復明,但通過旁證可以推測出魏禧有著強烈的反清復明愿望,且終其一生都在為這種理想積極奔走”[14]。另外,湯宏在《魏禧遺民心態(tài)研究》一文中,也持相同觀點,也認為透過魏禧詩文等可以間接窺探出魏禧的這一想法。他在文中還補充說:“以出門游歷的機會以聯(lián)絡其他明遺民,共同圖謀恢復明王朝,是魏禧當時游歷的目的之一?!盵15]上述學者在各自的論述中,針對魏禧“反清復明”的思想雖或泛論,或詳考,或確信,或審慎,但其旨卻同,即都認為在魏禧的遺民生涯中,有過一段或長或短的反清復明思想。不過,限于史料,他們都沒有指出魏禧具體的行動。

      據考證,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間,魏禧出游江浙,結交同道,著名的有:魏禧在康熙元年初游吳越之時結交金石之交顧祖禹,顧先生于甲申之變后作詩“殺賊有心為厲鬼,報君無路恨蒼天”。還有歸有光曾孫、晚明復社成員歸莊,亦號普明頭陀,晚歲居僧舍。而冷士嵋是明諸生,甲申之變后,棄去舉子業(yè),絕意進取,終身不入城府,此舉頗類魏禧隱居不入寧都城。還有閻爾梅,崇禎三年(1630)舉人,曾入復社,享有重名,曾入閣部史可法之幕,獻以奇計而不用,遂遁海上,改披緇服,號為“蹈東和尚”,繼而奔命于天下,年七十始居而不出。此外,康熙元年壬寅(1662),結識孫默。1670年拜訪皖中的魏禧欲師之的曾經到過易堂的方以智??偟膩碚f,魏禧交游的范圍主要在江浙,皖中結識的人較少,一方面是因為本地著名遺民相對少一些,另一方面和魏禧主觀上愿意結交江浙一帶仁人志士有關,表現(xiàn)在他出省后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明朝遺民聚集的吳門、揚州、金陵等地。

      除了結交同道,魏禧自己也在著手謀劃,為舉事做準備。如1667年魏禧往新城教書,并編成《左氏兵法》。同年,魏禧對舉事有過初步打算,據他的學生梁份為其所作的祭文:

      “昔夫子居廬陵萬山中,份褐衣水行日夜百十里,就區(qū)畫大事。其后成敗不失錙黍,此惟份知之,而未嘗與人言者,意將見諸行事,使蒼生實被其澤,而夫子亦因以不朽。天乎!何當斯時而不假以年不得行其志,則豈一人之不幸哉。”[16]

      這是魏禧1677年居廬陵山中事情,文中提到大事,明顯是圖謀恢復之大事,因其草成,且關系重大,自然不可輕易示人,這也側面反映魏禧當時確實有過這么一個計劃,并且讓他最為得意的門人為之奔波。我們認為這則史料可補上述學者議論之不足,更加確定魏禧于這一階段確有所行動。

      三、始交清吏,以文不朽

      大約在康熙十一年(1672)前后,以魏叔子二次游江浙自吳門回歸為標志,魏禧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折,原來救濟天下、圖謀復國的期望日漸淡薄,而孤獨衰老以及理想破滅后的悲觀失望愈見濃厚。康熙十二年(1673),魏禧重病復發(fā),加上好友姜琛、歸莊逝世的噩耗頻傳,魏禧心情極度低落。他寫信與兄魏祥、弟魏禮相約促膝相守以終余年。他在《送款縣鮑生北游敘》中說:“久歷世變,方潦倒偷活草間,數受人欺紿,始信天下事難為,知人不易,富貴功名不可悻,而向之厚自期待者蓋妄也?!盵5]至此,魏禧終于明白了大勢已去,昔日汲汲之大事不可為。自此時起,直至到康熙十九年(1680)去世,魏禧改變昔日與清朝對立的態(tài)度,不再將自己局限在遺民群體內,而是走出山林,廣交文友,甚至接觸有識之官吏。關于魏禧后兩次出游情況據馬將偉[17]先生的考證,魏禧晚年積極游走于江浙文人墨客之間,以會面、酬答、為其詩文集作序等方式接觸清朝官吏,上至大學士徐乾學下到寧都知縣萬蹶生。原因之一便是希望擴大自己聲名以及文章的影響力;而接觸仕清官員,更主要的原因是希望通過為官員們獻言獻策,力爭為民謀實事,踐行“為有用之學”的觀念??傊?,晚年的魏禧顯示出了他的睿智和通達,或者叫識時務。下面,具體分析晚年魏禧出游江浙、結交清吏的原因。

      (一)與名士交游唱和,刊布詩文集

      魏禧自1673年多次發(fā)頭風病,身體不好,但仍然積極出游,1677年三月廬陵山中,四月與兄伯子會于贛州,七月至揚州,十月自廣陵之吳門,同年因兄侄先后去世,倉促南歸。1679年就病臥泰和縣,而1680年,魏禧五十七歲六月客吳門,七月編次文集二集,八月疾甚,十一月十七日卒于儀征。晚年魏禧出游江浙比以前更積極頻繁,以文會友。這主要是追求以文不朽的目的使然。魏禧《祭伯子世杰文》中說道:“吾無子……汝詩文吾已刻竟,今用陳汝靈幾。嗚呼!有文不朽,有子不死,獨吾之恨也,終吾生而未有窮也!”[5]刻詩文集以求身雖死而名不朽,以文傳而千古知。魏禧此時因為恢復故國無望,政治抱負落空,除了立言,立德、立功均遙不可及,而年歲已高,身體多病,一生未有一子一女,自知無法做到“有子不死”,加緊了對其詩文的推介。對于魏禧這個目的,江浙當然是首選之地。江浙一帶文化名流眾多,與魏禧交往文士不少,借助他們的口耳相傳,已是名聲在外了,借此詩文極易流傳。另外揚州、金陵等地的雕版印刷業(yè)極其發(fā)達,工匠水平高,刻書又快又好,往往削版待成,隨寫隨刻。

      (二)結交仕清官員,是為民請命謀福祉

      康熙十二年后,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清朝版圖日漸擴大,軍事、政治實力大大加強,國家也得以恢復??滴跤H政后治國有方,不僅平定了三藩之亂,還掃除了南方反清勢力,國家基本統(tǒng)一。文化上清朝還加緊籠絡漢族知識分子,不僅開設博學宏詞科,征辟明朝遺民,還開明史館,召集賢人有識之士。在這樣的背景下,著名遺民黃宗羲雖然自己拒絕征召,但也讓他的學生萬斯同以布衣身份參與了《明史》修訂,也不反對萬言接受了清朝官職和封賞,甚至讓自己的兒子黃百家擔任修史顧問。而經十幾年的游歷之后,見識到連年戰(zhàn)亂動蕩給黎民百姓帶來的創(chuàng)傷,民生凋敝,魏禧更加關心民眾疾苦,既然恢復故國的大事不可為,那么就做些對百姓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在大環(huán)境改變以及自己畢生奉行的為有用之學、知行合一的觀念支配下,魏禧選擇了與仕清官吏交往,希望借當事人之力解救民困。其《贈萬令君罷官序》稱頌寧都縣令萬蹶生的定亂之功,曰:“予最服夫君之處乙丙之亂也。方甲寅西南變起,境百里環(huán)強敵,十里多伏莽,門以內奸民之欲持白楮而起者相視……于是寧民得宴然保其父母妻子免反覆誅討之殃……予乃與君為往返禮。”[5]如他與贛州丁煒交,并為其《問山詩集》作序:“公聞之,枉車騎臨客舍……以溫柔敦厚之教治吾贛,興利彰善?!盵5]魏禧借助《序》勸勉丁公禮賢下士,廣開言路,以實現(xiàn)贛州大治。第三次出游江浙時與徐乾學相識(兩人于1677年會于揚州),1670年應徐氏子之請為徐氏五十歲壽寫賀序,序言中,魏禧希望徐乾學能“為大度量,納賢上士,進德修業(yè)以圖利天下之生民”。此外,還結交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時任清戶部主事),稱贊其文為天下少有。

      魏禧在魏祥父子相繼去世后,曾經希望魏世傚出來謀取功名以支撐門戶,但魏世傚沒有答應。后來,他回憶此事時說:“仲父欲去大父所達學租二百,令游太學。余從容曰既久絕進取之念,思無負生我。今若此,是老女適人哉?!盵18]

      為民請命和勸侄子求功名兩件事,說明魏禧對清朝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從起初的抵制、反抗到晚年接受即成現(xiàn)實,甚至有點積極入世了。這說明在時間的作用下,在家國天下的情懷影響下,光宗耀祖的宗族觀的支配下,魏禧的原有立場有了松動。正如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對這段時期的描述那樣:“從清代初年以來曾是士人精神支柱的民族主義感情,在時間無情的流逝和權力嚴厲的批判中,已經基本瓦解了,偏激的民族主義已經失去了它的合理性?!盵19]

      四、小 結

      魏禧在父親魏兆鳳和學友彭士望、曾燦等影響下成為一名堅定的明朝遺民,但伴隨著時間推移和學識閱歷的增長,魏禧的遺民心態(tài)也隨之變化。早年以反思明亡教訓,懷抱實學救國,以退避山林、拒不入世的姿態(tài)成為一名隱逸君子。然至中年,各地抗清勢力日趨衰微,各地遺民斗志衰退,深感時局緊迫的魏禧奔走于江浙,陰結豪杰故人意圖恢復未果。直到晚年,滿清政局穩(wěn)定,遺民們或從新朝或徹底隱退山林,反清力量日趨分化,魏禧頓感大勢已去,再難復國,于是加緊刊布詩文,以求不朽。在多年游歷過程中,魏禧目睹戰(zhàn)亂給百姓生活帶來的極大災難,心中燃起關注百姓疾苦,解決民困,恢復民治的愿望,所以他選擇有限度地接觸仕清人士,希借當事者之力以紓民困,興郡縣。與清官吏的接觸正是在對民生利病所共有的關懷背景下進行的,這絲毫不影響魏禧作為遺民的氣節(jié),反而體現(xiàn)作為有識之士心系蒼生的大家情懷。

      參考文獻:

      [1]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附國朝經師經義目錄、國朝宋學淵源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0.

      [2][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M].長沙:岳麓書社,2008:1125,1126.

      [3][清]李祖陶.恥躬堂文錄[C]//國朝文錄.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瑞州府鳳儀書院刻本.

      [4][清]魏禮.魏季子文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14.

      [5][清]魏禧.魏叔子文集[M].胡守仁,等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3:723,340,503,692,527,486.

      [6][清]魏禧.魏禧文論選注[M].周書文,等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51.

      [7]溫聚民.明魏叔子先生禧年[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1.

      [8][清]楊文彩.魏征君傳[C]//林時益.寧都三魏全集.寧都:寧都紱園書塾,1845(清道光二十五年).

      [9]周建華.“易堂九子”的思想內核是宋明理學[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2):21-25.

      [10]趙爾巽.清史稿[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120-10121.

      [11]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83.

      [12]胡守仁.魏叔子文集序[M].北京:中華書局,2003:7.

      [13]余英時.方以智晚節(jié)考[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18.

      [14]李嬋娟.清初明遺民魏禧的生存抉擇及心態(tài)探微[J].江西社會科學,2008(9):152-155.

      [15]湯宏.魏禧遺民心態(tài)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文學院,2012.

      [16]梁份.懷葛堂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3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182.

      [17]馬將偉.易堂九子與清初仕宦文人交游考述[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6):68-75.

      [18]魏世傚.耕廡文稿卷二[C]//林時益.寧都三魏全集.寧都:寧都紱園書塾,1845(清道光二十五年).

      [19]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389.

      作者簡介:張裕強(1991-),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獻學等方面的研究,E-mail:1194939091@qq.com.

      收稿日期:2015-04-07

      文章編號:2095- 3046(2015)04- 0076- 05 DOI: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18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志碼:A

      猜你喜歡
      三階段遺民變遷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三階段分組法在小學籃球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體育教學(2017年9期)2017-11-08 10:42:37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西夏學(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清潩河的變遷
      人大建設(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3
      基于“導學案”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文教資料(2017年12期)2017-07-07 23:30:08
      做好高中物理課前課上課后三個階段的聯(lián)動工作
      以學生為中心的三階段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大學教育(2017年5期)2017-05-10 17:53:26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系
      乌鲁木齐县| 苏尼特右旗| 忻城县| 林周县| 浮山县| 华宁县| 缙云县| 海丰县| 遂平县| 仪征市| 保德县| 利川市| 独山县| 元氏县| 河南省| 阿拉善右旗| 承德市| 舒兰市| 利津县| 吉安县| 庄浪县| 临江市| 永福县| 桦南县| 桦川县| 广宁县| 武安市| 中卫市| 沈丘县| 正阳县| 闽清县| 成都市| 连平县| 中阳县| 南召县| 衡东县| 三台县| 昌都县| 青龙| 固安县|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