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齡
(宿州市埇橋區(qū)文化館234000)
個人化歷史敘事
——評四川詩人周建軍詩集《穿越隧道的歌吟》
徐芳齡
(宿州市埇橋區(qū)文化館234000)
四川籍詩人周建軍詩集《穿越隧道的歌吟》在個人化寫作和新歷史主義書寫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從個人人生經驗的豐富性和西南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出發(fā),構建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調,大氣、質樸,有所擔當。
里爾克曾經說過,詩是經驗。里爾克的“經驗說”是針對人類共同精神圖景描繪而言的,即詩歌要書寫人類的共同經驗。那這種經驗本身有沒有摻雜著詩人的個人經驗呢,毫無疑問,詩歌寫作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心智過程,包含了更多詩人的個體感受和生命體驗。如果要求詩人拋開個人的生活經驗來寫詩,那是極其荒謬的。在詩歌寫作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陷阱,那就是個人體驗的豐富性和歷史觀念的寬廣性,還有個體情感的創(chuàng)造性和普世情感的深刻性之間似乎始終存在著沖突。的確,從西方傳統(tǒng)浪漫主義詩歌以來,詩歌創(chuàng)作從個人化走向“非個人化”,最終落腳于個人化寫作,這個過程充滿了辯證法和戲劇意味。
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曾說過:“所有好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①華茲華斯在這里強調了詩人個人情感以及由個人情感引發(fā)的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在浪漫主義詩歌那里,衡量一部詩歌作品好壞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看詩人的激情和想象力的參與程度。傳統(tǒng)浪漫主義對詩歌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無論在任何時代,似乎詩歌只能是浪漫主義的產物,試想沒有情感的強力參與和想象力的充分發(fā)揮,詩歌的創(chuàng)造力無疑會大打折扣的。浪漫主義發(fā)展到極致就是純粹個人生活經驗的寫作,雖然并非所有浪漫主義詩人都會導致個人化傾向,但是從浪漫主義詩歌的發(fā)展趨勢來看,確實存在滑向個人小天地的危險。到了現代主義詩歌時期,這種狀況得到了很大改觀,首先提出詩歌要走出浪漫主義泥沼的是艾略特,他提出了重要的“非個人化”的論點。他認為作家要“隨時不斷地放棄當前的自己,歸附更有價值的東西,一個藝術家的前進是不斷地犧牲自己,不斷地消滅自己的個性!”②艾略特的這個標簽式的口號引發(fā)了整個現代詩歌的轉向,艾略特是要把現代詩歌印象更為廣闊的詩歌傳統(tǒng),以冷靜、客觀的筆調來抒寫更為身后的生活圖景。當然,對艾略特的“非個人化”觀點,不可做片面的理解,艾略特本人也注意到所謂的“非個人化”本身也有把詩歌創(chuàng)作引向更為抽象、更為絕對和更為先驗的狹窄路徑。艾略特在他后期評價葉芝的一段話里明確提出,“用強烈的個人經驗,,表達一種普遍真理;并保持其經驗的獨特性,目的是使之成為一個普遍的象征?!雹郯蕴卦诤笃谟^點上的變化其實已經說明他注意到了早期“非個人化”理論的一個歧義,“非個人化”不是要取消個人化合具體經驗的而參與,而是要把具體經驗引向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
經過上述的一大段交代,我們把目光投向周建軍的詩集《穿越隧道的歌吟》,這部詩集里融匯了作者長期以來的生活經驗和思考。整部詩集的著力點集中在個人史詩上,周建軍的取材是歷史的,卻始終落腳在個人經驗之上。他有著極其豐富的生活體驗,西南的壯麗風光、土家族的獨特文化身份、早年的羈旅生涯、長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學者,這些已經構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復雜元素。詩人的成熟首先是心智的成熟,周建軍的生活經驗從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詩歌風格。他的詩歌取材之廣泛和視野之寬廣令人驚訝,從西南風物到重大的歷史事件,似乎他詩歌里的這些情景和他的生命已經緊緊交織在一起。周建軍的詩歌寫作首先是以感情和想象力的參與為特征,他的詩歌似乎走的是浪漫主義路線,秉承樂府以來的質樸典雅的風格。周建軍的詩歌似乎在流暢的表達中還關注了些唐詩的風骨和氣息。在這些復雜的寫作背后,周建軍的詩歌中有著他自己獨特的“個人化”寫作路子。周建軍是從個人生活出發(fā),以個體經驗為起點,構建他的史詩性寫作。他筆下的歷史圖景和生活畫面是建立在他個人長期生活經驗和學術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在他的生命里有那么多民歌、鄉(xiāng)土、戰(zhàn)爭、記憶、巴渝、土家,這些元素被他以個人情感和想象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形成詩歌上的獨特個人印記。在這部詩集中最為深厚的是那些民間藝人,“采石丁丁,采伐的石料磊磊/鐵錘和鋼鏨就是石匠的性格/嘿哊哊,開喲喲,抬起就抬起”這幾句中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符碼,沒有西南生活經歷和語言習慣的人無法真正理解詩句中的獨特氣息。③“這一趟獅子鑼鼓敲打過后/這一趟二胡嗩吶響器狂奏之后/所有認識不認識的,會跳和不會跳的/都來牽手”就這幾句活脫脫寫出濃郁熱烈的土家風情。
周建軍的個人化寫作其實質是將千年來的詩歌傳統(tǒng)和個人長期的生活淤積相結合的產物,大出著眼,小處落筆。周建軍的詩歌從來都是把個人融入到歷史中區(qū)寫作,而這也恰好暗合了近些年來一直引起關注的新歷史主義批評的寫作思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格林布拉特提出新歷史主義批評的方法,要求文學研究進入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從而早學術界引發(fā)了文化詩學的熱潮。其實,新歷史主義本身在文藝界的意義不止于此,歷史不再是一成不變的事件,一旦進入文本,歷史就成了具有個人化色彩的占新創(chuàng)作,周建軍的歷史題材詩歌寫作具有新歷史主義的某些特征。
周建軍在他的歷史文本寫作中,敢于對某些歷史提出新建解,寫出新感受,當然這些寫作還是與他個人的長期生活經驗相結合的。比如說戰(zhàn)爭題材寫作在周建軍的詩歌中占有很大比重,這與他自幼隨父軍旅,足跡他便西部諸省有關,比如他他擅長于寫民族歷史,這與他長期從事少數民族歷史研究有關。周建軍詩歌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大膽執(zhí)著、熱烈奔放,帶有西部獨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印記。從西部的很多詩人來看,無論以前的昌耀和現在的雷平陽都多少帶有一點西部特有的粗糲的質感。周建軍也是如此,他的詩歌似乎不夠細膩,也不夠柔情,卻多了些西部特有的豪氣和粗獷。
周建軍的詩歌在歷史事上講究“顛覆”和“抑制”互相爭斗的話語策略,這與新歷史主義是不謀而合的。新歷史主義強調個人話語與集體話語之間始終伴隨著某種斗爭與和解,這在大的歷史背景下是始終存在的,而周建軍的歷史敘事里就一直凸顯了這種傾向。她在各種歷史問題的敘述中不是穿插進去個人感受的敏銳觸角,對歷史進行重新解讀,這使他的詩歌具有更大的歷史張力和可讀性。
周建軍詩歌長于對歷史的感性思考,他善于將歷史事件的強弱對比進行反復剖析和全面對待,還會提出一些新的意見。在面對歷史問題時,他的意見常常是從雙方不同的立場來考慮,顯示出強弱之間的鮮明對比。這也和新歷史主義經常提到的振擺原則是相合的,新歷史主義認為,歷史就是由各種不同強弱的勢力建的俄對華,而且這種對話經常會震蕩于二者之間,這就是所謂的振擺原則。周建軍的歷史敘事非常注重這種歷史現象,他還會將個人的感受融入到詩句的敘事之中。特別是各種戰(zhàn)爭題材的嘗試里面,周建軍經常對時勢之異變和歷史之無常發(fā)出個人化的感慨,令人唏噓之余,感受到詩性張力的魅力。
周建軍的詩歌關注歷史形象的典型意義,把歷史濃縮于個人記憶的小碎片里,從幾個大的場景和史實來寫歷史事件,。這一點和新歷史主義提出來的逸聞主義又是極其相似的,新歷史主義認為,歷史在書寫過程中,一些小的形象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無法進入歷史著作,卻構成了歷史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形象被濃縮為一代人的記憶,稱為逸聞主義。周建軍的歷史敘事中大量存在這種歷史形象和個人化的歷史意象。這在他的民族題材詩歌和歷史名人抒情長詩里都有所體現。
周建軍的這部詩集集中體現了豐富個人體驗和歷史化敘事傾向,和他以往的而作品不同,周建軍的題材越來越大,而選取的角度卻越來越小。這對一個詩人是可喜的現象,標志著他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和全面突破的可能。
注釋:
①宗白華.歌德之人生啟示[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36-37
②艾略特.艾略特文集[C],王恩衷編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4
③周建軍.《穿越隧道的歌吟》[C],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131
④同上,第142頁.
I207.25
A
1009-8534(2015)02-0046-02
2014-12-26
徐芳齡,女,安徽宿州人,現任職埇橋區(qū)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