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華,周 洋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
法律碩士學位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寫作的規(guī)范化
——以某校2014年法律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為分析對象
夏新華,周 洋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學位論文的寫作在法律碩士培養(yǎng)體系占據(jù)重要地位,但當前法律碩士學位論文寫作存在著諸多問題,從論文形式的單一到文章質量的欠缺,從寫作手法的不熟練到文章結構的把握不準確,每一種問題癥結背后都有著與其相關聯(lián)的原因。這些原因除了來自于法律碩士培養(yǎng)體制本身,更有指導老師及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從法律碩士論文寫作的規(guī)范化入手,深入探討論文研究方向、選題形式、框架設計、寫作技術等方面的手段,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細節(jié)考量,以求豐富寫作思路,提升寫作技巧,優(yōu)化寫作過程,最終達到提升法律碩士學位論文寫作質量的目的。
法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規(guī)范化
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是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合乎嚴格的寫作規(guī)范并標志著獲得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JM)的一篇書面作品。全日制法律碩士研究生(含法學和非法學專業(yè))和在職法律碩士研究生取得法律碩士學位,必須撰寫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既是法律碩士在研究生階段所學知識和職業(yè)技能訓練的總結匯報,也是衡量學習質量的重要指標,更是一次對其學術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集中考察。其中,法律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論文形式的選擇、寫作格式及論文質量評價標準等對于論文都具有極大的重要性。而現(xiàn)實中,法律碩士論文的寫作也恰恰是由于這些關鍵點上出現(xiàn)的問題影響到了最終的論文成果。因此,怎樣建立法碩學位論文寫作的規(guī)范是我們討論法律碩士學位論文時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某校參加2014年春季論文答辯的法律碩士研究生共有89人,其中全日制法律碩士(法學)64人,全日制法律碩士(非法學)13人,在職法律碩士12人。參加冬季答辯的共有43人,其中全日制法律碩士(法學)3人,在職法律碩士40人。 我們對這兩次答辯從論文形式、評閱結果、答辯結果三方面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一)論文形式單一,純學術性文章居多,應用性論文偏少
在132篇學位論文中,純學術性論文有117篇,占總數(shù)的88.64%,其中在職法碩46篇,占論文總數(shù)的34.85%。案例研究和調研報告形式的學位論文偏少,僅11篇案例研究和4篇調研報告,分別占當年論文總數(shù)的8.33%及3.03%,其中在職法碩有調研報告3篇,占論文總數(shù)的2.27%,有案例研究4篇,占論文總數(shù)的3.03%。
(二)評審結果較差,需要修改的論文比例較高,一次性達標比例偏低
根據(jù)2014年實施的《某校研究生學位論文評閱實施辦法》第8條之規(guī)定,碩士學位論文專家評閱意見分為以下幾類:
A類:已達到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要求,同意參加論文答辯;
B類:基本達到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要求,建議稍作修改后進行論文答辯;
C類:建議作較大修改后再進行論文答辯;
D類:未達到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要求,不同意進行論文答辯。
在送審的132篇文章中,僅有8篇文章獲得2A一次性達到了參加答辯的要求,只占論文總數(shù)的6.06%(其中在職法碩4篇,占總數(shù)的3.03%)。而在剩余的124篇文章中,2B類48篇,占總數(shù)的36.36%(其中在職法碩19篇,占總數(shù)的14.39%);1A1B類45篇,占總數(shù)的34.09%(其中在職法碩17篇,占總數(shù)的12.88%);1B1C類21篇,占總數(shù)的15.91%(其中在職法碩8篇,占總數(shù)的6.06%);1A1C類4篇,占3.03%(其中在職法碩2篇,占總數(shù)的1.52%);2C類5篇,占總數(shù)的3.79%(其中在職法碩1篇,占總數(shù)的0.76%);1D類1篇,為全日制法碩所寫,占總數(shù)的0.76%。對照以上規(guī)定可知,本次需要進行程度不同的修改后才能參加答辯的文章共有124篇,占總人數(shù)的93.94%。按規(guī)定,2C的和1D的有6人不能參加答辯,占總人數(shù)的4.55%。
(三)答辯結果欠佳,需重大修改的論文數(shù)偏高,一次性通過的比例偏低
最終答辯的有126人,其結果是,有28人的論文需要重大修改,占答辯總人數(shù)的22.22%,其中在職法碩14人,占答辯總人數(shù)的11.11%,1位在職法碩未通過答辯,占答辯總人數(shù)的0.79%。最終結果是,只有97人順利通過了答辯,占答辯總人數(shù)的76.98%,其中在職法碩37人,占答辯總人數(shù)的29.37%。
(四)分類培養(yǎng)效果不明顯,整體而言,全日制法律碩士論文質量不理想,在職法律碩士論文質量堪憂
僅有6.06%%的一次性送審通過率和高達87.30%的答辯后需修改率(共110篇文章需不同程度的修改)表明,全日制法律碩士論文整體還存在很大的質量問題,仍需改進。而在職法律碩士在送審階段暴露出來的問題更多,且還出現(xiàn)了1人答辯未通過的情況,這說明其論文質量問題相比全日制法律碩士更加嚴峻,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更復雜。
(一)培養(yǎng)目標未能充分落實
目前該院法律碩士采取大班制教學,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在針對學生能力及興趣愛好進行分類培養(yǎng)、分類管理方面尚有待完善,學生很難對某一學科領域產(chǎn)生興趣并形成專長,缺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為學位論文的寫作積累豐富材料的有利契機。如采用小班制教學,依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其集中到一起進行有重點的教學,則某一領域的關注度和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是有益于學生寫出優(yōu)秀的論文的。
同時,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不同步也是原因之一。對于全日制法律碩士,學校仍舊注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還很薄弱,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創(chuàng)作學位論文時,無異于閉門造車,從理論談理論,既沒有鮮活豐富的實踐材料,也缺少獨到深刻的社會認識,寫出的文章或死氣沉沉,或華而不實,空有理論而缺少經(jīng)驗。而對于在職法碩,其理論教學又顯不足,教學課程較松散,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扎實,課業(yè)效果不佳,學位論文創(chuàng)作時無法將自身實踐經(jīng)驗與理論知識融合,寫出來的文章或底氣不足,只敢泛泛而談,或認識偏差,無法寫到點子上,糾其緣由仍是缺乏理論功底,實務經(jīng)驗沒有理論基礎做支撐,文章無法達到預期高度。
(二)指導教師不熟悉論文寫作與質量評價的具體要求
由于平時致力于學術性研究,多數(shù)老師對學術型論文的寫作要求已了然于心,但對于其他類型的論文卻不甚了解,如案例研究和調研報告。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缺乏案例研究、調研報告的寫作規(guī)范,二是缺乏這對這兩類論文的質量評價標準。沒有寫作規(guī)范,學生在面對一篇應用型論文時不知從何下手,老師在面對這樣的文章時也難以恰當?shù)貜慕Y構上或細節(jié)上指出問題,有時顯得不太“專業(yè)”,起不到指導的作用。因此不少學生放棄應用型論文的寫作而改寫相對熟悉的學術型論文,以便于老師指導和糾正。沒有評價標準,就不能明確文章創(chuàng)作的側重點,比如對一篇調研報告應突出其調研設計能力的評價,在創(chuàng)作指導時就應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對一篇案例分析則應關注其案例選擇、陳述能力的評價,指導老師在這方面就要下工夫。教師對論文質量的整體把握缺少一個參照尺度,顯然是不利于論文指導的。
(三)學生未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在一篇學位論文質量的各項影響因素中,如果將教育方式和老師指導看做次要因素,則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應屬于主要因素。作者的努力決定了一篇論文的好壞,包括理論知識和寫作材料的積累,寫作方法的鍛煉和行文細節(jié)的講究,都是作出一篇優(yōu)秀學位論文的必備前提。能動性方面常見的問題就是論文寫作過程“兩頭緊,中間松”,或者寫作進度“坐火箭”。有些學生平時不重視論文寫作的練習,到了學位論文寫作階段才開始關心寫作問題,且行動上不積極,缺少與導師的主動溝通,在大段的時間內沒有用心地進行論文創(chuàng)作或怠于論文修改,到最后再來追趕進度,這樣的文章必然粗制濫造。有的學生急于求成,想在短時間內做出成果,在缺乏周全的準備和認真的思考的情況下匆忙拿出文章,這樣的作品也同樣是難以取得好的效果的。另外,查找資料不積極,過度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外文資料引用能力差,這都是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fā)揮的表現(xiàn)。
針對以上影響法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原因,我們應考慮從如下方面來規(guī)范法律碩士論文的寫作:
(一)研究方向的專業(yè)化
談研究方向的專業(yè)化,首先要注意論文選題必須符合《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yǎng)方案》所確定的培養(yǎng)目標,論題本身應屬于法律的或關于法律的,而不是法律以外其他學科專業(yè)領域的。在本年度法碩學位論文中違背這一要求的現(xiàn)象不少見,如《論我國工商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一文,以我國現(xiàn)實行政情況研究為基礎,但最后寫出來的文章法的味道較弱,法學學術感不強,更像管理學類的文章。
要解決選題專業(yè)化的問題,需要考慮如下幾點因素:(1)需深入辨析選題所涉專業(yè)領域是否為法律相關領域;(2)對擬確定選題有關的已經(jīng)發(fā)表、出版和通過答辯的研究成果有相當程度的了解;(3)論題的選擇上要注意難易程度適中; (4)能否比較清晰地意識到所選論題的價值。
因此,我們認為,針對這些問題有效的解決方法是確定合適的選題來源,只有把握好選題渠道,題目才不至于偏離寫作目標。結合現(xiàn)有實際來看,首先,題目來源可以是在法律和法律職業(yè)領域中有著顯著的實踐價值并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相適應的問題。這類選題來源最主要是可以確保文章選題價值符合法律碩士學位論文的水平要求,并且容易選取到難易程度適合自己的題目。其次,可以是全日制法律碩士研究生在實習或調研中遇到的有研究意義的案例、事例或問題。由于貼近實踐,這類選題同樣具有很大寫作價值,并且在選擇一些最新案例或前沿學術問題時,能保證選題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新性,文章也會變得有活力,但寫作難度不易把握,需選好論題切入點,否則也很難寫出深度與價值。再次,也可以是法律實務部門的兼職指導教師提出的,或者專職教師正在進行的項目研究課題。這是比較常見的選題來源,也是最為穩(wěn)妥可靠的選題來源,因為不管是兼職指導教師還是專職教師,一般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兼職教師熟悉實務研究,專職教師熟悉理論研究,二者對其研究的領域都有較深入的理解,既能保證選題的先進性,又能保證選題的寫作價值,還能在研究方法、資料搜集等方面提供專業(yè)的指導,確保在作者的能力范圍內能完成論文的寫作。總之,在這些范圍內選取的題目其共性就是都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法律性特點突出,不容易與其他專業(yè)內容產(chǎn)生混淆,可避免將文章寫成其他學科的論文。
(二)選題形式的多樣化
法律碩士學位論文以法律實務研究為主要內容,其論文形式可以多樣化。我們應注重對法律碩士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法學知識與實踐應用的相結合,這是法律碩士論文寫作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因此,需提升學術型以外不同類型文章的選題比重和選題質量,轉變傳統(tǒng)的選題思維,多方面拓展選題思路。
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我們往往偏重課堂教育,從根源上弱化了法律碩士應有的實踐性與應用性,使學生在選擇論文形式時逃避實踐型文章,都選擇理論型文章。學生平時也疏于對這些類型文章的寫作練習,越陌生,就越不想碰觸。這次的調查的結果也證明了這點。調查對象中,法律碩士學位論文學術型選題占了絕大多數(shù),諸如《論民間借貸利息的法律規(guī)制》、《論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的立法完善》、《論不動產(chǎn)設施設置缺陷責任的立法完善》、《我國食品安全追溯法律制度研究》等等。相反,實務型、應用型選題很少,即使有,其選題質量也不容樂觀。比如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應用型文章中,《關于瀏陽市公務員財產(chǎn)信息公開流產(chǎn)的調查》一文其題目雖然是“調查”,但實際上文章內容里“調查”的味道不濃,沒有按照標準的調查報告的方式來撰文。
為改變這種學術性論文“獨霸”的局面,我們提倡采用案例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專項調查報告等形式,不提倡純學術性的論文形式??梢詮囊韵聨追矫嫒胧?,以期改變上述現(xiàn)象:(1)改進法律碩士培養(yǎng)方式,讓學生多做實踐研究,開展實踐活動,鼓勵參與實務鍛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結合,為寫作積累材料,在平時練習寫作技能;(2)建立完善的論文寫作規(guī)范,特別是案例分析、調研報告等論文類型的寫作規(guī)范;(3)加強老師對不同類型文章的了解,讓指導更加專業(yè)化。
選題形式單一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選題局限于法學學科的門類劃分。選題只在某一學科領域內探討,沒有與其他學科的內容結合。此次調查對象的文章中,也鮮見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我們應鼓勵跨學科、跨專業(yè)的選題,選題可以不受法學學科門類(如法學二級學科)劃分的限制,可以圍繞某一法律的或法學上的專門問題,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交叉或綜合性研究,因為不少法律問題關系到的往往不只一個法學學科,常有不同法學學科知識的交差,為闡明所論,選題時就應考慮將不同法學學科的知識也納入到文章的寫作中來。
(三)論文設計框架的合理化
文章的框架設計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于所著內容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良好的結構能提升文章的表現(xiàn)力。這兩批法律碩士學位論文存在的問題也常來自于論文的框架設計。如學術型文章整體論述結構的設計缺乏特點,都是老一套的“理論基礎——現(xiàn)狀分析——域外借鑒——立法完善”四步走的形式,“八股”味很濃,這種框架設計雖然穩(wěn)妥不易出錯,但缺乏創(chuàng)新,即使文章內容本身有可取之處,也往往會因為這樣的表現(xiàn)方式而使文章顯得呆板,拉低文章的整體水平。至于案例研究、調研報告等應用型文章,學生由于不熟悉,在設計文章框架時問題會更多。比如案例研究,常忽視對案例本身爭議焦點的描述,往往將其在案情介紹時一筆帶過,沒有獨立成一部分介紹,讓人感覺問題鋪墊不明,文章寫作目的性不強。而調研報告則由于不能明確寫作的目的,會混淆不同類型報告的寫作結構,統(tǒng)一套用“問題——原因——建議”的模式,且在這種模式下,經(jīng)常將文章寫成了問題分析報告,通篇都在寫問題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至于解決方法的論述則略顯蒼白,最后常會推給立法來解決,這種報告不免讓人感到作者對調研工作低層次的理解和面對實際問題時的無力,寫作意義不大。
正是由于不同形式的法律碩士學位論文在其內容設定上有特殊要求,故對法律碩士學位論文框架的討論就具有其獨特性,即需要分類來討論法律碩士學位論文的框架設計,具體到不同文體框架的設計,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案例研究的框架設計
該類型論文的框架應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言、主文、研究結論及參考文獻和致謝。重點來說,主文又包括案情概要、爭議焦點、法理分析幾部分,其中,案情概要應主要圍繞典型案例的事實情況進行介紹,一般包括基本案情和法院審理情況兩部分;爭議焦點主要針對前述案件事實,列出案件爭議點所在,并清晰、明了地敘明各自的理由及其依據(jù);法理分析要運用所學法學理論對案件爭點進行學理解析、評價,這三部分為構建案例研究論文框架的核心。
2.調研報告的框架設計
該類型論文的框架應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言、主文、結束語及參考文獻、附錄和致謝。框架結構可以從以下幾種模式著手:“情況——成果——問題——建議”式結構,多用于反映基本情況的報告;“成果——具體做法——經(jīng)驗”式結構,多用于介紹經(jīng)驗的報告;“問題——原因——意見或建議”式結構,多用于揭示問題的報告;“事件過程——事件性質結論——處理意見”式結構,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報告。這些不同的結構形式分別針對不同的問題解決需求,作者可根據(jù)自身寫作內容的需要進行選擇適用。
3.學術論文的框架設計
該類型論文的框架應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言、主文、結語及參考文獻和致謝。尤其是主文設計,應做到內容充實,論據(jù)充分、可靠,論證有力,主題明確,結構合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文字簡練、通順。合理分配筆墨,對主要觀點重點論述,所占篇幅應為多數(shù);次要觀點可簡要說明,所占篇幅應為少數(shù);對各種材料的搜集和組織也應根據(jù)論述側重點的不同合理安排,主要觀點應多組織材料論證,次要觀點則可相應減少;準確把握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保證文章各部的銜接順暢和緊密聯(lián)系,特別是要掌握并列邏輯關系和遞進邏輯關系的運用。
(四)論文寫作技術的規(guī)范化和嚴肅化
設計好文章框架后,在具體行文過程中,還應注意論文寫作技術的規(guī)范化。在這兩批法碩論文中寫作不規(guī)范的情況比較常見。比如:(1)關鍵字找不準、找不全,找出的關鍵字或與主題、論點連系不貼切。如《論不動產(chǎn)設施設置缺陷責任的立法完善》一文,在文章中大量涉及到相關民事法律責任規(guī)定的問題,但其關鍵詞則為“不動產(chǎn)設施”、“設置缺陷責任”、“管理缺陷責任”,沒有涉及“民法責任”的關鍵詞。(2)摘要不是對文章精神的提煉,沒有體現(xiàn)出文章的主要觀點,單純的寫成對論文內容的介紹,如《見危不救行為的法律社會學分析》一文的摘要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摘要第一段介紹國內社會上見危不救的現(xiàn)象,第二段指出了國外對見危不救行為的規(guī)制和借鑒,第三段分析見危不救的原因和解決出路,完全是對正文內容的“超濃縮”。(3)文章標題選取不貼切,與全文內容不相符,缺乏概括性與關聯(lián)性。如《論民間借貸利息的法律規(guī)制》一文,作者通篇都在論述民間借貸利息的法律適用而非所謂的“法律規(guī)制”,明顯的“文”與“題”不一致。(4)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引用了別人的觀點沒有注明,注釋與引文混淆,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的格式達不到要求等,這些問題在參與評閱的文章中大量存在。
上述問題的存在要求必須嚴肅論文的技術規(guī)范。
首先,要看到不同類型論文的寫作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如,關鍵詞需采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一般列3~5個,按詞條的外延層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標題要能涵蓋文章內容且都不宜超過20個字,可寫副標題;摘要需是論文內容的簡要陳述,一般為600字左右,應為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內容應包括本論文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及其理論與實際意義,且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圖表,不標注引用文獻編號,要避免將摘要寫成目錄式的內容介紹,中英文摘要內容要求一致,英文摘要的翻譯要準確;參考文獻中必須有外文參考文獻。
其次,必須高度重視不同類型論文寫作規(guī)范上的差異性。
其一,標題方面。案例研究的標題要求主題明確,指向性要強,可寫成“XX公司訴XX公司合同糾紛案評析”、“XXX故意傷害案評析”、“XXX不服XX局行政處罰訴訟案評析”等;調研報告的標題則注重簡潔明了,需通過精練的語言把實踐活動的內容和特點明確勾勒出來,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guī)范化的標題格式,通常為“XX關于XXXX的調查報告”,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學術論文的標題則主要注重恰當、準確地反映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如“XXX中法律問題的研究”、“XXX制度研究”等。
其二,引言方面。案例研究的引言部分應包括研究本案例的目的、學術背景、理論或學術意義、實踐意義等;調研報告的引言則需介紹調查活動的背景、目的和意義,調查時間、地點、人員和調查手段,以及對調查活動中得到的結論等詳細敘述;而學術論文應寫明本研究課題的學術背景及理論與實際意義,國內外文獻綜述,本研究課題的來源及主要研究內容等。
其三,主文方面。案例研究的案情概要,字數(shù)上不宜超過正文字數(shù)的1/3,案情材料應當事實完整、要素齊備、行文簡潔、層次清晰,對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須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當事人名稱、地名或其他具有明確指向性的內容。爭議焦點應明確列明,如“本案爭點在于:①關于合同的效力問題……;②關于合同的履行方式問題……;③……”等。法理分析上,除論理要求嚴謹充分外,其字數(shù)也不得少于正文字數(shù)的1/2。調查報告的主文,應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報告必須以實證的材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為支撐,所用材料應客觀、準確、關聯(lián)性強,報告結論力求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和借鑒作用,能對立法、司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學術論文的主文應該內容充實,論據(jù)充分、可靠,論證有力,主題明確,結構合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文字簡練、通順。
其四,文末方面。案例研究的研究結論主要用于表明作者對于案件性質或其處理意見的觀點和看法,并需詳細闡明其理由和依據(jù),使研究結論有助于解決案例本身,或者為解決類似案件提供有益幫助,或者提出理論上需要深化的問題,應不少于500字。調研報告的結束語應包含對整個實踐活動進行歸納和綜合,包括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應具有高度概括性。學術論文的結語應對整個論文主要成果作出總結。在結論中應明確指出本研究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或創(chuàng)新性理論(含新見解、新觀點),對其應用前景和社會、經(jīng)濟價值等加以預測和評價,并指出今后進一步在本研究方向進行研究工作的展望與設想。
其五,參考文獻和注釋方面。一般來說,參考文獻中必須有外文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內容集中排列在文章末尾。參考文獻的類型包括圖書、期刊、會議論文集、??蛯W位論文等。注釋應按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用序碼以圈括號放在加注處右上角,內容排在加注處所在頁的頁下,要注意序碼每頁單獨排序。參考文獻的內容排列格式與注釋相同。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后,隨著法治中國建設不斷深化,國家對職業(yè)化高級專門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也不斷增強。如何貫徹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完善法律碩士培養(yǎng)模式,推進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已刻不容緩。我們提倡不同形式學位論文的寫作的規(guī)范化,旨在鼓勵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實踐性、應用性的培養(yǎng),避免與法學碩士培養(yǎng)同質化,也避免法律碩士培養(yǎng)形式化,使學生在實務中得到理論的提升,得到法律實務技能的鍛煉。唯有如此,法律碩士教育才能順利發(fā)展,才能為社會輸送真正的高素質、復合型法律人才。
Problems of Juris Master’s Dissertation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Writing —Taking a Law School in 2014 a Master’s Degree Thesis to Be Analyzed
XIA Xin-hua, ZHOU Yang
(LawSchoolof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Writing disser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Juris Master, but there are also a lot of problem in it, from single and simple form of thesis to lack of quality, from writ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s out of practi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sertation structure is inaccurate, the back of crux of the matter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reasons above. These reasons except for Juris Master training system itself, moreover, the own aspects of advisors and students is also relative factor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could start with the normalization of dissertation of Juris Master, in-depth discussions on research direction, form of selecting a subject, conceive of the article frame, writing skills and so on, and bring out multilevel and detail consideration, to enrich the idea of writing; to improve writing skill; to optimize writing process. And finally reach the objective of improving paper quality.
juris master; dissert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tandardizations
2015-03-16
湖南省學位辦委托項目“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G2011C008) 研究成果。
夏新華,男,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全國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法律史學、憲政文化、法律教育;周洋,男,湖南師范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
G644
A
1672-769X(2015)04-0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