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春
摘 要:如何提高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是當今德育課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之一。思維導圖應用于德育課教學中,不僅活躍了德育課堂的氣氛,促進了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度,提升了德育課的實效。
關鍵詞:思維導圖 德育課 改革
當今,職業(yè)教育界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特別是文化理論課改革。然而,就職業(yè)學校的德育課而言,通常是重課堂講授,輕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實踐性教學嚴重不足,無疑這極大影響了德育課教學的實效。筆者認為職業(yè)學校的德育課既要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要追求德育行為的改善,使學生達到“知行合一”。
德育課能否通過教學改革來提高教學的實踐性,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提高教學的實效,已成為德育課教師當前探索的一個重要的熱點課題。筆者通過引入思維導圖的方法,對德育課堂進行改革,是希望變革、改革過去那種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使之成為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形成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德育課教學引入思維導圖的理念和方法,無疑能避免教師“滿堂灌”、學生打瞌睡、教師聲嘶力竭的傳道士式的說教,避免學生被動地接受一些概念和道理的現(xiàn)象。通過引入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是課堂的策劃者,教學活動由教學的主體——學生參與設計完成,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更牢固地掌握德育原理,并運用德育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xiàn)了德育課的教學目的。
所謂的“思維導圖”,又俗稱“心智圖”(Mind Map),也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蕩圖”“思維導圖”“靈感觸發(fā)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來表達思維的工具,是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它通過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他關聯(lián)項目的圖解方式。如何利用思維導圖實施德育教學,筆者通過以下思路進行了探索。
一、簡單解說思維導圖的理念和優(yōu)點
開學的第一堂課對于學生而言,學生容易先入為主,形成刻板印象。所以,第一次上課時,筆者會通過引入思維導圖實例直觀地告訴學生們,思維導圖是可以通過顏色、圖像、符號等建立起來的,這樣不但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增進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還能讓思維導圖運用得更加輕松有趣,且具有個人特色及多面性。它具有能把書讀“薄”、把握重點、增進記憶、方法獨特、解題更準的五大優(yōu)勢。通過將思維導圖的這種方式引入德育課程的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被動聽講轉變?yōu)橹鲃訉W習、主動思考并用于實踐中。長期堅持在德育課堂中運用思維導圖訓練,能幫助學生們用以分析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能更為有效地解決問題。隨后,可以引入一個實際、簡單的例子,如“分析本班同學的入學情況”。最后,引入一些學生們的作品。通過用豐富的顏色、圖像、符號等讓學生感到筆者的德育課與以前的不一樣,與筆者產生共鳴,從而產生興趣。
二、根據(jù)簡單、就近原則,給學生分組
一個組的學生不能太多,而且距離也不能太遠。所以,筆者采取簡單、就近原則,將前后四張桌子的同學分為一組:一是方便討論,二是可以分工合作,各司其職。這樣,就不會因小組人數(shù)太多,而有些同學忙得不可開交,有些同學無所事事,導致分工不均,最后團隊產生分歧,不利于團隊合作。將思維導圖引入德育課堂中,必須將小組討論和任務驅動相結合,要求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分工合作,每個學生必須各司其職。如,組長負責組織工作,分配任務;策劃負責設計用何種形狀來表達其理念;編輯負責排版、畫圖;編寫負責書寫等。每個同學都應分配相應的任務,這樣一來,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和動手的積極性,不僅豐富了課堂的內容,還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高漲。
三、教師要耐心做好第一次思維導圖輔導教學
“德育課就是過去的政治課,是一門枯燥的課程”,這種刻板印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頭腦中。況且,學生們以前沒有接觸過思維導圖,實施起來確實有些困難。筆者第一次運用思維導圖開展課堂教學時,遇到了很多問題,如學生總是說:“太難了!”“為什么要做?”“不就是手抄報嗎?”“我不懂!”“我字不漂亮,不寫!”等問題。因此,筆者花了很大的工夫為學生一一解答和輔導,甚至有時覺得一個人的力量太單薄了,顧不過來。但是,改革本來就是要克服困難的一件事,而且又是在文化理論課中的德育課中進行改革。雖然是這樣,筆者并沒有放棄,用努力、韌力輔導,用耐心、誠心解答原理,通過實例、網上下載的作品等,用一切辦法手把手地教,甚至有時放學了,只要學生還想繼續(xù)完成,筆者都會留下來指導,直到學生完成第一次的作品。
四、用心批改學生的思維導圖作品
教師要及時批改學生第一次的思維導圖作品,要做到及時批改,并在每組作品上都附上詳細的批改意見。這些意見多為站在欣賞的角度進行評價,通常都會表揚在前,然后再婉轉地指出不足和應改進的地方,例如“如果……就更好了”。這樣一來,學生既在肯定中興奮,又會在筆者提出的意見之下進行修改,下次的作品就會更完美。其實,學生們都非常在乎老師對他的評價,每一次批改完思維導圖作品,發(fā)回學生時,學生都會很在意地去進行比較,看老師給他們組多少分,有何意見,別的組表現(xiàn)又如何,然后,拿著自己組的作品,津津有味地研究。
五、進一步總結點評,提出希望
上新課前,筆者將班上的全部作品做進一步的總結性點評,并提出本次課的希望。
有了第一次課的講解與輔導,再加上筆者的批改和點評,學生在吸取經驗的基礎上,第二次做思維導圖的教學就顯得輕松多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就更加輕松了,而且作品越做越漂亮、越來越有深度和廣度。當然,不能缺少批改、提出意見的環(huán)節(jié),不管是在第幾次批改,都不能缺少,因為老師的批改意見是學生們的期待,這些批改意見是給學生的一種激勵。不過在上課時,對一些特別優(yōu)秀的作品還應表揚,口頭的表揚激勵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鼓勵。學生也有虛榮心,筆者認為要經常鼓勵學生,要滿足他們,只要滿足他們,下一次他們就會做得更好,一個組做到更好,其他組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不服輸,也會更加努力,這就是“羊群效應”!
最后,學生的狀態(tài)是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通過思維導圖將授課內容高度濃縮,并以組為單位輪流將教學內容與思維導圖的設計理念相結合,進行解說。
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膽量。開始的時候,教師要善意地提醒:“掌聲在哪里?”慢慢地,學生會發(fā)自內心地給出陣陣掌聲,肯定同學的進步。當然,在課堂尾聲階段,筆者認為一定要對本次課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并總結教學知識點,這是對學生的再次肯定,也是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善。
德育很重要,但從教學課程結構上來講,德育課畢竟是一門考查課,學生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有限。但通過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德育課教學中,將每次課程內容的關鍵詞、字、句等作為核心,以輻射線形式連接所有的代表詞匯、想法、任務或其他關聯(lián)項目,構建圖解方式,進行細化分析,這就需要組內學生高度緊密合作,對內容課程進行深入研究、分析,認真閱讀教材、研磨教材,最終總結出核心詞。有時候,學生會在研究過程中討論得面紅耳赤,這時,教師就要以旁觀者的身份介入,用自己的客觀認識來化解矛盾。所以,整個課堂中,教師需要多方觀察,精神高度集中。通過在德育課中實施思維導圖教學,慢慢地讓學生喜歡上德育課,更加喜歡德育教師。筆者看著學生以主動求學的態(tài)度完成的思維導圖作品,不由感慨只要用對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潛力是無限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德育教學,筆者明顯發(fā)現(xiàn)引入思維導圖后,帶動了學生在德育課堂中的小組討論,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得到了同行的認同,并將思維導圖推廣于本校的德育教學中,提高了德育課的教學效果。事實證明,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德育課堂,確實成效地提高了教學的實踐性,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提高了教學實效,同時,解決了德育課作業(yè)難布置、難批改等問題。在德育課中運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學會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與工具,將數(shù)據(jù)根據(jù)彼此間的關聯(lián)性分層,在創(chuàng)意的聯(lián)想與收斂、項目企劃、問題解決與分析、分類管理、資料的累積等方面,展現(xiàn)個人的潛能,提高了思維技巧,增進了記憶力、組織力與創(chuàng)造力,使資料的儲存、管理及應用更有效率,有利于學生將來將思維導圖應用在學習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耗費的時間以及物質資源,對個人或企業(yè)績效的大幅提升,必然產生巨大的功效。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需要教師準備大量的白紙和彩色筆,最好是A3白紙和彩色鉛筆,最后將學生的思維導圖作品裝訂成冊用來展覽,這樣可能就會增加教學成本,不過,成效確實顯著的。
德育課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可作為一種改革模式加以推廣,而且運用思維導圖增加了學生德育作業(yè)的觀賞性,提升了學生的自豪感,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為積極主動。
(作者單位:珠海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