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云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師醫(yī)院老年干部保健科,新疆 五家渠 8313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數(shù)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終末階段,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的現(xiàn)狀導致該病種的發(fā)病率以及死亡率都呈現(xiàn)出不斷升高的趨勢,對人類健康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危害[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具有病程長且多次反復入院治療等特點,故普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2],這種心理壓力所導致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又反過來影響該類患者的康復進程,因而對該類患者實施科學的心理護理干預,幫助患者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減少負性情緒對疾病的不利影響十分重要。筆者嘗試性地對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將研究內容和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做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對象均符合2010年NICE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3]中的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同時排除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及存在精神、神經障礙的患者,按患者入住院單雙號分為試驗組48例和對照組5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干預前焦慮及抑郁評分值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內容主要為:基礎護理、飲食護理、體位護理、藥物護理、病情觀察、健康教育。
1.2.2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干預。
1.2.2.1 準確的心理評估: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即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具體病情進行詳細了解,通過與患者的面對面溝通,對患者實施客觀準確的心理評估,以便實施針對性的個性化心理護理。
1.2.2.2 建立和諧信任的護患關系:一方面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實施準確、快速、有序的對癥治療,盡最大可能盡快控制患者不適癥狀,使患方產生安全感,進而促使患方對護理人員迅速產生信賴感;另一方面,及時耐心地解答患方對其所患疾病所存在的問題,說明醫(yī)方正對其疾病實施科學有效的救治,以幫助患方增強疾病控制的信心,從而及時建立起和諧信任的護患關系。
1.2.2.3 有效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如對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其長期患病,病情反復多變,故其常產生緊張、焦慮情緒,針對以上負性心理特點,筆者對該類老年患者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及誘因、藥物治療方法和原則、預防疾病復發(fā)的措施等,幫助患者提高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知水平,提高患者對診療護理方案的配合程度,進而提高療效。而對于中青年心力衰竭患者,因其年齡較輕卻深受病痛之苦且治愈可能不大,因而更易表現(xiàn)為抑郁狀態(tài),患者常情緒低落,態(tài)度悲觀消極,內心處于脆弱、敏感、多疑的狀態(tài),因而護士在與該類患者接觸時,應保持和藹親切的態(tài)度,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對其真切的關懷,在此基礎上,對患者實施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如科學的生活方式和飲食調理,合理的運動原則和方法等,幫助患者樹立擺脫疾病困苦的信心。
1.2.2.4 創(chuàng)造條件,最大限度地爭取患者家庭及社會的支持:在充分了解患者家庭及社會關系的基礎上,鼓勵和指導患者的親屬和朋友、同事等對患者提供有效社會支持,幫助患者穩(wěn)定情緒,有效緩解其孤獨無助感,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接受診療護理。指導患者的照顧者幫助其堅持積極配合治療,主動改變其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
1.3 評價標準與方法:①焦慮自評量表(SAS):該量表共包含20個條目,實施4級評分,主要用于對患者焦慮程度的評價,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焦慮程度越高;②抑郁自評量表(SDS):該量表共包含20個條目,實施4級評分,主要用于對患者抑郁程度的評價,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高。在獲得入選對象的知情同意后,分別于干預前后對入選患者實施相關量表的調查,當場收回患者的自評量表并檢查量表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共發(fā)放自評量表200份,回收有效量表2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輸入Excel 2013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實施數(shù)據(jù)處理,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及抑郁評分值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及抑郁評分值的比較:試驗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及抑郁評分值的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及抑郁評分值的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SAS SDS試驗組48 51.81±2.77 51.88±3.24對照組 52 57.19±4.18 56.33±3.85 t值 -7.522 -6.226 P值<0.05 <0.0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旦發(fā)作,常病情危重甚至危及生命,易導致該類患者產生對醫(yī)護及照顧者強烈的依賴心理,從而處于自信缺乏、悲觀絕望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因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長,目前所能采取的藥物治療療效有限,而非藥物治療則存在價格昂貴問題,這必將導致該類患者及其家屬處于沉重經濟負擔的壓力之下,患者因自感拖累家屬,加重了整個家庭的負擔,而處于焦慮不安的負性情緒狀態(tài),嚴重者更可能因此產生抑郁心理[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這種心理上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狀態(tài)變化,均會對患者的治療和轉歸產生不利影響[5]。有研究成果表明,有效的心理護理有利于護患關系的改善,可以幫助患者滿足其內心需求,故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6]。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存在的以上心理特點,在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通過對試驗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客觀準確的心理評估,制定并實施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采用適宜的方式穩(wěn)定情緒,保持平和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最終使試驗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得到了有效地降低。本研究初步表明,對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1] 胡新君,張 穎,王 倩,等.持續(xù)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8):12.
[2] 徐欽娟.分階段心理護理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18):132.
[3] 秦曉毅,盧新政.2010年NICE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更新的解讀[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4):490.
[4] 鄭曉風.早期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7):1378.
[5] 陳 麗.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27):205.
[6] 陳志芳,羅苑芬,戚艮有.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治療效果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4,35(16):3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