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商洛市商州區(qū)中學 李 琳
歷史課“組塊”備課模式初探
陜西商洛市商州區(qū)中學 李 琳
依據(jù)記憶規(guī)律,利用組塊備課、設置問題編制習題,可以更大地發(fā)揮歷史課的有效性,提高教學效果,這也是提高基礎學力的有效方法。
組塊 依據(jù) 記憶 備課 注意
教學實踐證明,采用“組塊”方法備歷史課可以促使教師思路清晰,邏輯性強,便于學生識記,便于控制容量,便于突出重點,克服歷史教學枯燥乏味的特點,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敖M塊”備課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有利于打好學生基礎,是提高歷史基礎能力的有效方法。
信息論的研究成果表明:“組塊”是記憶的最小信息單位。人的短時記憶容量是五個組塊,超過五個組塊,人的短時記憶就難以保持,更不能牢固地將信息貯存在長時記憶中。因此,每節(jié)課的信息容納量不能超過五個組塊,即“S≤5”。
例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節(jié)課可以分為以下組塊:
組塊一: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應當分成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兩個概念來理解,同時要注意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組塊二:形成的原因和條件:理論根源、經(jīng)濟根源、現(xiàn)實原因(政治原因)、 歷史原因(實踐原因)。
組塊三:中央集權制的發(fā)展演變:萌芽(戰(zhàn)國)——確立(秦朝)——鞏固(西漢)——加強(東漢)——完善(隋唐)——加強(北宋)——發(fā)展(元朝)——強化衰落(明清)——衰落——結束: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組塊四:特點、功能和作用。
每個組塊也可再分為一系列子組塊,但每個子組塊原則上仍要滿足“S≤5”的要求,如上例中形成的原因和條件。但若因課題內容的需要子組塊超過5,就必須減少組塊,確保課題容量適中,如上例中的中央集權制的發(fā)展演變的子組塊達到10,這時就必須減少一個組塊,故本節(jié)課安排四個組塊是恰到好處的。
利用“組塊”備課在課堂提問中也要滿足問題“S≤5”,即問題不要超過五個。問題過多會沖淡重點,加大課時負荷,也會使學生疲勞。
例如,《大蕭條和羅斯福新政》一課講到“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美國的經(jīng)濟大蕭條”,筆者先通過課件讓學生觀看大蕭條時代的照片資料,再現(xiàn)當時的情境,借助一個特殊調焦的鏡頭,放映了一幕關于1933年銀行提款浪潮的場景。學生指出他們看到的一切:人們的姿勢、穿著打扮、街道店鋪的標牌、建筑物……然后筆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你從圖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人們在干什么?他們?yōu)槭裁催@樣?你認為這照片是什么時候拍的?大蕭條時期美國銀行倒閉可能對這個國家有什么影響?討論開始,筆者在這個討論過程中不斷補充歷史信息,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綱要。學生了解了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上千家銀行倒閉造成千家萬戶分文皆無的災難性后果。
筆者在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變形象為直觀的基礎上,恰到好處地設計五個問題組塊,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十分重要。
依據(jù)“組塊”備課理論,習題的編制也應遵循“S≤5”。
例如,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以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為代表的東西方文明曾經(jīng)彼此交融、相映生輝。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事無不總”,負責執(zhí)行政令。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
材料二: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zhí)政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些議案展開辯論。雅典人認為,煩瑣的辯論雖然延長了決策時間,卻避免魯莽行事帶來的災難。請學生回答:
(1)有人認為,材料一說明了唐朝時期的中國已經(jīng)實行了“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體制,你同意這一觀點嗎?說明你的理由。
(2)根據(jù)材料二、三,說明古代中國和古代雅典軍國大事的決策方式及其造成結果的差異。
(3)上述三則材料說明了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異?
(4)綜合上述問題,你從中能得出怎樣的歷史啟示?
上述幾例,無論是選項組合,還是材料數(shù)量及問題數(shù)目,都要控制在“S≤5”。利用組塊編制的習題應注意:
1.把握“準確性”,變“講解”為“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事物、現(xiàn)象,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學的知識。新事物、新觀點層出不窮,孰是孰非,往往通過討論更能涇渭分明。“討論”的基礎是不同觀點之間的交鋒,它必然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演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注意“層次性”,變“無序”為“有序”。基礎知識是完成其他教學目標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依托。習題教學中注意層次性,能較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避免學生不求甚解造成膚淺認識的現(xiàn)象。按照一定的順序和層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記憶和理解憶歷史問題,才能實現(xiàn)多角度、多層次和有序地理解問題。
3.突出“主體性”,變“授知”為“啟智”。新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功能從“以本為本”轉化為“以人為本”。教學生學會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一味什么都接受;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創(chuàng)設對學生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關注學生個體所處的文化背景,增加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多維有效互動。從授知轉化為啟智;從單一知識傳授轉化為人的整體和諧發(fā)展。
ISSN2095-6711/Z01-2015-09-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