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意識導向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研究*
褚有眾
(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大學生的實際聯(lián)系緊密,且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廣度和高度。然而,教學實踐中呈現(xiàn)出重灌輸而輕答疑、重記憶而輕質疑、重認可而輕認同等制約課程效果的現(xiàn)象。文章旨在探索以問題為核心組織教學內容和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改革,通過找好切入點、以疑導論、交叉提問、逆向提問等方式并融合心理學技巧,來探究問題式教學法的具體運用方式和技巧。
關鍵詞:問題意識;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大學生;教學方法
收稿日期:2015-06-02
中圖分類號:G642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大學生學習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基礎”課開設的成敗不僅影響大學生對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態(tài)度,更關系到將會培養(yǎng)出何種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增強“基礎”課針對性、實效性和趣味性是當下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伴隨著廣大學者對教學方法改革的不斷探索,問題意識引導下的教學方法改革逐漸得到了教學實踐的印證,正在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1對傳統(tǒng)“基礎”課教學的反思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思潮多元化、教育國際化的影響下,“基礎”課的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線教師普遍感受到現(xiàn)如今大學生信仰的弱化、“基礎”課教學的邊緣化以及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淡漠與抗拒[1]。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逐漸呈現(xiàn)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
1.1重灌輸而輕答疑
“基礎”課擔負著向大學生傳遞黨和國家的理論、方針、政策、法規(guī)等重要任務,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結論性的內容比較多,容易形成居高臨下的宣講與說教。為了追求知識的全面性,加之課時的限制,教師比較青睞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基本沒有留下答疑的空間。
1.2重記憶而輕質疑
“基礎”課中知識點比較碎、比較多,因為這門課在碩士研究生考試中占有一定比重,因此,為了符合應試的要求,教學中大多要求學生側重記憶而不關注學生是否有質疑。另外,“基礎”課中很多內容專業(yè)性不強,學生們平日里在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媒介中經常接觸到,加之與中學政治課有一定的重復,學生不愿意主動去思考問題。
1.3重認可而輕認同
90后大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強,在選擇學習內容時更加注重實際,缺乏深層次的理論熱情。對于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尤其是被他們認為是不實用的大道理,往往表面上是認可的,但是卻往往表現(xiàn)出“我知道什么是對的,但我就不那樣做”這種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矛盾。
2“基礎”課教學中引入問題意識的原因
2.1是由“基礎”課的課程定位所決定的
課程的教學研究首先要把握課程的教育教學定位。那么,“基礎”課應該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應由其課程定位來決定。從課程性質上來分析,“基礎”課是緊貼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制觀的課程。其教學目標是:從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fā),以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為主線,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提高明是非、辨善惡、知美丑和加強自我修養(yǎng)的能力。
因此,“基礎”課的教育指向不是以知識結構和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為根本目標的,在本質上是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和成長發(fā)展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教育,以促進學生按社會要求成長與發(fā)展的課程。所以,本門課程就應以解決問題為宗旨、以解決學生思想實際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為本質,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教學方法是必然的選擇[2]。
2.2是提高“基礎”課實效性的要求
高校開設的課程分為兩種,一種是“使之成為人的課程”, 另一種是“使之成為何種人的課程”?!盎A”課應當屬于后者的范疇,其所講授的知識沒有客觀的、標準的答案,也不是學生單純通過簡單地從記憶到復述就能掌握的知識。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培育養(yǎng)成的過程中,必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在其現(xiàn)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起能夠指導自己行為的知識體系。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積累惰性知識,而不會運用這些知識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以及處理現(xiàn)實的問題,實效性較差,因此受到諸多的詬病。而問題式教學法最突出特點就在于以問題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思考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增加了“基礎”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3]。
3問題意識在“基礎”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現(xiàn)行“基礎”課教材是2013年修訂的,除了緒論和結束語,共有7章內容。涉及哲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學科知識,要讓教師在54學時內把這么多門學科相互交叉的知識點都講到、講好,那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事實上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那么,在“基礎”課教學中以問題為索引,輔以專題教學的模式,能夠較好地克服學科廣、內容多、課時短的矛盾。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實現(xiàn)“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而行之”的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4]。
問題式教學的目的在于解決理論聯(lián)系實際問題,關鍵是建立切實可行的具有課堂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找好切入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串聯(lián)知識點,調動興趣
教師轉換教學模式,由把問題作為教學起點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上來就講定義、概念。例如,按照“基礎”課的課程性質和內容來看,該課一般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開設。根據(jù)“緒論——適應人生新階段”的教學安排,新生入學就要開設這門課。對于剛剛跨入大學校園的大一新生來說,肯定對大學充滿著無限的遐想,同時,“大學到底是什么?真正的大學到底是什么樣的?”這樣的問題會縈繞在他們心間。因此,第一節(jié)課拋出“大學是什么”的話題,勢必會引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結合親身感受和自身對大學的認知,探討大學的精神、功能、特點,以及自身對大學生活的憧憬,教師再適時地加以歸納和闡釋,使學生對大學、大學的學習、生活等特點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緊扣第一個問題,接著發(fā)出“為什么要上大學?”“上大學該學什么?”等相關疑問。這3個問題情景的設置,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且邏輯緊密,既契合了新生的關切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又可以把緒論和第一章的重要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還可以補充第七章關于大學生擇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的部分內容,還可以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融入本校的元素,貼近學生實際。通過3個問題的設定,幫助新生正確認識大學,及早適應新環(huán)境,明確自己的成才目標,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三個自信”。
3.2以疑導論,制造矛盾,激發(fā)求知熱情
問題設置以后,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疑問的引導下去思考和探索。教師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學習過程的管控、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解答問題。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鼓勵學生解放思想、大膽質疑。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可以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處于相互矛盾的位置,此時,學生普遍會產生困惑和不解,從而激起強烈的求知欲。課堂氣氛將會隨之異常活躍。
比如,在大學生戀愛的問題設置上,以“大學生戀愛的利弊之辯”激發(fā)學生的討論熱情。通過適時引入“如何對待異性間的友情和愛情”“如何看待公共場所情侶間的不文明行為”“如何對待失戀”“如何看待網戀”相關問題等,制造矛盾,結合教材知識點,引導學生思想的碰撞,最終讓學生正確對待戀愛問題。
3.3運用師生交叉提問、反問的方式遞進知識結構
問題意識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權利,學生也可提出問題,甚至師生在問題的基礎上,還可以相互發(fā)出反問。在師生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中,不但有助于教師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便于有針對性地進行正面引導;同時促進知識點越辯越明晰,知識結構更加豐富,邏輯性更加緊密,使學生容易在提問——回答——反問——回答的循環(huán)中構建清晰的知識構架。
比如,在第二章“愛國主義”內容設置上,可以提前給學生分組布置資料收集任務,帶上事先設置好的問題“什么是愛國主義”“新時期需不需要愛國主義”“你如何來愛國”,由小組內預先形成初步意見,課堂上再一起討論。在這種方式中,教師的作用并不因由學生主導提問而有所降低,從學生認知上來說,反而意義更大。因為,此時教師主要是掌控好討論的節(jié)奏和主題,在某些糾纏的問題上恰當提醒,而對一些錯誤的認識更要及時糾偏矯正。經過討論,學生對愛國的定義和表述以及自身的愛國情懷上能夠達成共識,但在聯(lián)系實際提出具體問題時,則會反映出大家對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并不一致。有的同學會提問:“若你出國留學,學成后是留在國外還是回國報效祖國?”這就會產生不同的答案,有的回答留在國外與自己愛國并無關系。接著就有同學追問:“那怎么表示你愛國呢?”也有同學會反問:“我在國外做出成績,貢獻世界,不也是愛國嗎?”這樣的討論將會非常激烈。而老師在學生主導提問的過程中,也可以交叉提問:“愛國除了要有心之外,是否要有行動呢?”“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是否有祖國呢?”“近些年來的海外撤僑又說明了什么呢?”通過學生主導提問、教師參與討論和回答、師生交叉提問或反問,將知識點融入討論過程,促使學生對知識點的內涵更加明晰,增強了教學效果。
3.4問題設計上也可以突破常規(guī)的邏輯思維
在確定問題的內容時并非一定要嚴格按照教材的邏輯思路,也可采用逆向思維來設置問題[5]。這種模式既可以讓學生有新鮮感,激發(fā)學習興趣,又可以突破陳規(guī),提高理論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第三章“人生觀”教育中,按照傳統(tǒng)的邏輯結構設置問題的話將是:人是什么——生命、人生是什么——人生目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如何對待人生,這樣思路清晰,但感覺老套,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果運用反向思維,提出“人不是什么、死亡是什么、人生不應該是什么、人生目的不該是什么、不該怎樣對待人生”等問題,這樣對學生來說可能更有吸引力。對于“不是什么”的回答,答案具有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往往提供的是一種錯誤的、偏激的甚至是失敗的人生觀警示。對于做或不做的后果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討論興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人生觀的認知。將逆向思考轉化為正向引導,既起到了警示作用,也弘揚了正能量。
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問題教學模式還應該掌握一些使用技巧。比如,心理學技巧中的傾聽、注入愛與關懷、自我對話以及尊重、信任和欣賞,因為問題意識的導向是一種對話的教學模式,對話涵蓋了知識認知和情感交融的過程。所以,合理運用心理學技巧,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另外,在問題的討論和回答過程中,還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多維度、多視角分析問題,嘗試提出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特性。
總之,問題意識下的“基礎”課教學改革,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更有利于教師理順教學體系,有機融合教材知識點,提升教師全面素質,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為把“基礎”課建設成為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精品課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楊文忠)
參考文獻:
[1]鐘晴偉.以問題為中心的“原理”課教學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4(18):42-43.
[2]季淑惠,劉春霞.基于問題式教學法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探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22):38-40.
[3]陳曉芳.基于問題的學習——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問題教學法的適用[J].學理論,2015(2):184-185.
[4]曾紅宇,鄭潔.“以問題為線索專題教學”法設計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4(3):162-166.
[5]趙繼偉.論思想政治教育學建設思維路徑的轉換[J].江漢論壇,2008(1):39-43.